•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读《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华严金师子章

    [读《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华严金师子章

    时间:2019-02-13 05:41: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出于好奇心,我最近读了一本校释本佛典:《华严金师子章校释》。《金师子章》是唐代大和尚法藏给武则天讲华严教义时,以金师子作引喻的讲演记录。校释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同志所集撰。他共集宋僧承迁的《注》、净源的《类解》、日本僧景雅的《勘文》、高辨的《光显钞》四家注义,加上他自己见解的《案》语,并于每节每章校释后,系以《总释》。
      法藏原讲演仅一千五百余字。对佛学完全是外行的我,很难读懂,或者根本读不懂。今借助于承迁以下四家注解及方立天的案语和总释,勉强可以看懂那是怎么一回事。可贵的是校释者在书前写了一篇长文章――《华严金师子章评述》,详述法藏生平和《金师子章》成书经过,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剖析了《金师子章》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客观唯心主义方面,更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这篇讲话的内容和意义。现时搞古籍校注者流于繁琐者多,而能以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作出评析者则较少,我以为在治学方法上,校释者所采取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可惜校释者所引用的注释本,都来自日本的《大正藏》。中国竟没有一套完整的汉文藏经可资中国学者利用,这当然不是校释者的过错,我个人希望《中华大藏经》能以应有的速度编印出来。
      讲演者法藏主要是在宣传、阐发华严宗的本体论教义,有如原书第十章所结论的:“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法藏这个结论是从“金师子”这个引喻,一步一步地抽绎出来的。佛教哲理,从思辨上说,是极其精密细致的,几乎达到钻牛角尖的程度。但一开始所设定的金师子的引喻,想拿它来说明问题,却未必正确。
      《辨色空第二》说:“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显然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金师子的师子是假象,它是从有生命的师子那里转移过来的。这个假象别有一真象,就是有生命的师子的外形。把金作为金师子的本质更是误解。因为金另有没有生命的金的现象和本质。金和师子是两个范畴。师子作为假象,可以在纸上画出来,亦可以用木、石、铁、陶瓷、塑料雕铸出来。同样的道理,纸、木、石、铁、陶瓷、塑料并不能都成为师子的本质,否则,一个师子却有了金、纸、木、石、铁、陶瓷、塑料各种各样的本质,这是说不通的。法藏紧跟着在《约三性第三》说:“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显无相第四》说:“……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故名无相”。在《说无生第五》上,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说:“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在金师子这一客观事物上,法藏把师子这一现象从金分离开来,不承认有师子,只承认有金。这样以便利于更进一步把金也加以否认,使金与师子均不存在,如此涅就轻而易举地显现在面前。所以《论五教第六》的五,就说:“……一切即一,皆得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了。
      特别在《勒十玄第七》上,对金和师子作了十种(十玄)分析,各给以一个什么什么“门”的标志,这是佛教经典特有的一种思辨形式,暂且不去管它。在十种中选引几种,看看他是怎么分析的。“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四,师子诸根……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这样,眼不能视,耳不能听,如此七窍不通的情形,去议论眼、耳、鼻、舌、身等根又有何用!大概只剩下一个“意根”去“自在成立”,真可谓“六根清净”了。“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显俱隐……”。“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借助于师子之不存在,以推论金亦不存在。主要在“若两处看,俱显俱隐”时,是俱隐,而不是俱显。更主要在“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时,推论金与师子,两者都没有自己的本性,全凭心在那里想象,也就是全凭心在那里定夺了。所以最后在《入涅第十》上一开始就说:“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了。
      我从未接触过华严宗的教义,我无法评论金师子的引喻能阐发华严宗教义到如何程度。当然,法藏已达到了他要为华严宗教义所作的浅出深入,即从金师子来了解华严经奥义的目的。所以自唐以来,《金师子章》成了一篇阐释华严经的有名讲演。就金师子论金和师子,论一般的(矿物)金和一般的(生物)狮子,法藏挖空心思,从这个假设所引导出来的结论只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已。因为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上,现象和本质是有必然联系的,一致的。从金师子来说金,说师子,其现象与本质都无必然联系,都不是一致的。金师子在物质概念上,金是金,师子是师子。金有金的现象和本质,师子有师子的现象和本质。不能混淆起来,说师子就是金的现象,金就是师子的本质。师子对金来说是一个观察极不准确的假象。师子的头、尾、眼、耳、鼻、舌、毛、爪,在有生命的师子身上却是真象,而在金师子身上就变成假象了。假如观察自然现象都不能得出真象与真本质的统一,而且往往把甲现象加在乙本质上,或者加在丙本质上,结论自然是错误的。
      社会现象却更为错综复杂。首先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是否准确,就要严肃的根据唯物辩证法,而且要认真的进行分析和综合。因为自然现象比较单一,电的现象只是一闪,雷的现象只是一轰。再进行观察,才发现两者必然先闪后轰,于是得出真正的自然电的现象。而社会现象却不是单一的,或者简单的。无数不同形式的复数在形成这个社会现象,其中有些真,有些假,有些是相关的,有些毫不相干,两回事。假如没有真知灼见,把他们全然杂凑在一起,自信不疑地认为这就是一种已经认识到了的现象;又从而随意把它们安在某一种社会意识上,认为这种现象即属于这一本质;于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念,去批判这些现象,或者去赞扬这些现象,其结果必然会暴露出来,其现象不是那么一回事,其本质也不是那么一回事。现象的极大部分都将是假象,而且和那个本质也无必然的联系。同时,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面貌,改变新的性质。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众多的相互影响,都是这一新的变化的摆脱不掉的因素。不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而对已经不断发生的新的社会现象仍从固定观点出发去研究,那将更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了。从近代史来看,它是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走过来的。这其间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不是从纷乱的现象中找出真象,然后揭示出真正的本质。是,就会成功;不是,就会失败。因为洋务运动对鸦片战争来说是新的,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来说是新的,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来说是新的。如此等等。历史作了证人。
      法藏不去研究那个有生命的师子,只去研究那个金铸的假师子,虽然他也注重研究了金。但到后来他把师子和金强行拉平,“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障真性”(《勒十玄第七》之八),所以“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入涅第十》)了。法藏是有意识地提金师子的引喻,以便一步一步地引导向他的“二相俱尽”后便“入涅”的目的。为华严宗作宣传,为华严宗争取信众,这位大和尚的客观唯心主义获得了它的宗教效益。
      
      (《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唐〕法藏著,方立天校释,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一版,0.87元)

    相关热词搜索: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