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的区别

    [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的区别

    时间:2019-02-16 05:31: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读了李霁宇先生《敦煌学入门》(《读书》一九九六年二月号)一文,甚为诧异。作者在简单的很冷静的叙述了敦煌洞穴被发现及其被西方人盗去之后,笔锋一转,突然向我们历史上那几位外交家从国外带来珍宝的来路作出怀疑,得出公平只能相对于整个文化而言,进而推论出西方人来盗宝实乃敦煌文物的大幸。这些都因为李先生强烈感觉到敦煌是世界的,言下之意是后人如吾辈者大可不必于此耿耿于怀。于此论本人确乎不敢苟同。
      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游说大月氏,共击匈奴的政治使命,因为当时匈奴屡次侵犯汉境,而大月氏与匈奴乃世仇。郑和下西洋是因为当时明朝南海边境颇为不宁,成了明成祖心头之患。故为了“实现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安定和平的局面,树立明王朝的声望”(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第243页)。可见他们都是背负君命,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出使。目的很明确:为了交流。而并非如斯坦因、伯希和之流怀着私人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来探宝。
      张骞、郑和他们如李先生所言确实从海外带回了大量的珍宝,但请李先生们放心,这些都是在平等的地位上交换而来,尽管现在看来价值不等,但在当时却很公平。《汉书・张骞传》载:张骞出使时,“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贲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其规模可谓大矣。郑和在西洋各国,当国家之间的外事活动结束后,“其王差头目遍渝国人,皆乳香、血竭、芦荟……之类,来换易丝、瓷器之物”(马欢《瀛涯胜览》)。他们是带了中国特产去进行贸易的。而斯坦因、伯希和呢?只有一双贪焚的眼睛。
      众所周知,文化交流和文化侵略两者最明显的区别便在于双方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在知道各自所属物的价值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当斯坦因、伯希和们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经过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后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签订了种种不平等的条约之时。假设他们遇到的看守者是一群知道敦煌文物价值的知识分子而非目不识丁的王道士,他们还能满载而归吗?故曰,他们的行径是巧取豪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灾难性的掠夺。
      所以,这决不公平。
      不可否认亦不想否认,斯坦因们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效用,做了一些一百年前的中国所无法做的事情,这也便是李先生的杀手锏。然而由此推出敦煌的世界性显然于逻辑不符。因为盗宝者们是为了将这些文物占为己有,而并非想为文化遗产做一份善举,如果不是这样,现在我们有能力去保存研究时为什么他们不物归原主呢?若按李先生的逻辑,那么我们的兵马俑,我们的长城都可以送到西方发达国家那里,因为他们有可能比我们保护得更好。显然连李先生都不会答应,因为民族感情受不了。
      我们的学者争气。敦煌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敦煌学的根在中国,这是任何盗宝者都无法抢走的,尽管我们的一些研究资料不得不是那些从大英博物馆拍来的微型照片。
      敦煌学是世界的,这是事实;但敦煌是中国的、敦煌的文物更是中国的。我认为,这才是敦煌学入门的心境。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交流侵略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