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成都怪才刘师亮 嬉笑怒骂皆妙文】嬉笑怒骂

    【成都怪才刘师亮 嬉笑怒骂皆妙文】嬉笑怒骂

    时间:2019-02-20 05:41: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原成都市慈惠堂街10号有一个小公馆,名曰“谐庐”,公馆主人是老成都市民非常熟悉的幽默大师刘师亮先生。本街因有慈惠堂,光绪年间即以此为街名,一直沿用至今。慈惠堂本是官办的慈善机关,内设孤儿院、养老院、女婴教养所等。这条街上另一个有名的地方就是“谐庐”了。
      刘师亮(1876-1939),原名芹丰,后改师亮,字云川,四川内江�木镇人,做过塾师。20世纪20年代在成都创办《师亮随刊》,以诗作、戏剧、对联等文艺形式,于嬉笑怒骂之中,抨击四川军阀及其黑暗统治。文章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后人辑其著述为《师亮全集》。
      刘师亮自幼聪慧,12岁时在镇上刘家祠堂仅仅读了4年书,因贫辍学,此后全靠自学。1901年经同乡推荐至自贡市一盐商处记账。1912年经众盐商推举,作为请愿代表到成都向当局要求减轻盐税。不久,便携家迁居成都内姜街,由当时四川商会总会长樊孔周先生资助,在昌福馆街开设“双龙池”浴室,维持生计。1924年,军阀杨森下令将成都澡堂的木盆改为西式瓷盆和大池。刘因资金短少无力照办,被迫将浴室改建为“宜园”茶铺。
      当时四川军阀横行,川局混乱,战事不断。刘看在眼里,怒在心头,写了不少讽联,替老百姓出气。在此期间,刘结识了一大批名人,包括当时住在成都的前清状元、知府、御史及各类学者、词章专家、诗人画师等。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刘师亮创办了刊物《师亮随刊》。所谓随刊,即不定期之意。1929年出版第一期,发行两万多份,以后大约每隔10天左右出一期,畅销成都市和邻近各县,深受市民欢迎。
      随刊上的文章大都雅俗共赏,滑稽幽默,市井妇孺皆能背诵,且常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师亮随刊》成为成都人茶余酒后最热门的“龙门阵”资料。《师亮随刊》编辑部最初设在内姜街刘师亮家中,后迁至昌福馆宜园茶铺内。刘师亮自称“谐庐主人”。他发表的《时谚声律启蒙》,用四川土语写成,妙趣横生,无情地揭露和挞伐社会丑恶现象,道出了人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刘师亮的作品有许多是抨击时政,讽刺军阀们的。1924年军阀杨森在成都大规模强拆民房修建马路,商家和老百姓请求社会贤达“五老七贤”到将军衙门督理公署,代百姓请命要求缓建。杨森态度傲慢,断然拒绝请求,还放出话说:“五老七贤的脑壳是铜打铁铸的吗?我才不信砍不落!”在马路接近完工时,刘师亮写了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马路已垂成,问督理何时才‘滚’?民房将拆尽,愿将军早日开‘车’!”(四川方言中“车”也指转身离开)表面上是问马路即将完工,杨督军什么时候开车“滚”过,实际是讽刺杨森,希望他快滚蛋。杨森在成都,借口讲卫生,规定凡进城挑粪的农民,进出城门要缴卫生费。不久,市民们便流传开刘师亮的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额是:“民国万岁(税)。”
      刘师亮的对联对当时四川混乱的政局也作了猛烈批评,如“伟人打仗争南北;棒客下乡抢东西”。1928年的“双十节”,刘师亮在自己的馆门外贴了一副对联:“普天同庆,庆得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当庆”和“懂狂”除了字面义外,也是四川方言中的拟声词,前者拟民间办丧事时敲击的器乐声,后者拟民间戏耍或巫师送葬敲响的锣鼓声,刘师亮借此巧妙地诅咒国民党政权。《师亮随刊》的读者,每得一些好句,便四处传扬,影响很大,当局因此对刘痛恨入骨。
      刘师亮诗文中还有许多是为百姓申冤、诉苦、呐喊、控诉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如:“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双十节又来,奈财尽民穷,想热闹不敢热闹;二五税加重,供南征北战,望太平何时太平。”“冷淡商场,可怜几日不开张,为此猿猴空跳舞;凄凉国事,只为频年都打仗,搅得鸡犬不安宁。”
      刘师亮联语中还有专门讥讽国民党法院的――“有条有理;无法无天。”讽刺慈禧、光绪的挽联――“洒几滴普通泪;死两个特别人。”因为此联他被当局罚5元,于是又题一门联:“拗几个酸字眼;罚五块大洋银。”闻四川商会会长樊孔周被四川督军、大军阀刘存厚所杀,刘师亮立即作一挽联:“樊孔周周身是孔,刘存厚厚脸犹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大举向驻守沈阳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进而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刘师亮立即在《师亮随刊》中编了三期《反日特刊》,免费发给读者,宣传抗日。他义愤填膺,写下了许多名联:“多难兴邦,唯有民生难解决;同仇抗日,纵亡种族莫投降。”“枕戈待旦诛强日,投笔从戎概世风。”
      他还用一则生动的对联,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我不卑不亢,不忮不求,不烦恼不忧愁,说什么身外浮云,眼前幻景;丝竹翎毛供其娱乐,笑他为帝为王,为卿为相,为总统为元首,还不是衣冠殉世,粉墨登场。”
      刘师亮这些针砭时弊的谐联诗文,都能发聋振�,令人荡气回肠,同时对仗工稳,用语生动,让人拍案叫绝。
      刘师亮的对联揭露黑暗,痛斥时弊,刺痛了军阀。1934年3月,刘湘的军师“神军”军长刘从云派人捣毁了宜园茶铺和《师亮随刊》编辑部,并罗列刘师亮许多罪状,下令逮捕之后立即杀掉。刘师亮在刘豫波、徐子休和其他挚友的帮助下,改换军装,用28军军需官黄某的假名,化装脱险,取道重庆转赴上海。在复旦大学教授黄某及上海《新闻报》编辑严作虹先生的资助下,又在上海创办幽默诙谐的《笑》刊,也因尖锐讽刺时弊,触犯了国民党的禁忌,遭到查封。不久,刘从云因进攻红军失败,被蒋介石下令撤职查办。1935年9月,刘师亮回到成都,次年《师亮随刊》复刊,不久因无经济来源,亏损过重而停刊。这时的刘师亮已经是疾病缠身,于1939年春因病去世,终年63岁。
      刘师亮在生活上从来不贪图享受,慈惠堂的公馆,也是很普通的住宅。他结交的人有两类,一是普通百姓,这是他灵感的源泉;另一类是风雅名士。他同这些人志同道合,经常诗酒聚会,这些人都亲切地称他“刘聋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慈惠堂的刘公馆是名士们时常往来的宅院,遂成了杯中酒不空的大雅之堂。
      谐庐的菜品特点以清雅见长,家常味居多,并无豪奢的山珍海味,却具有丰俭结合,四时变换,自然和美的文化品位,并带有明显的川南资(中)内(江)地区的风味特色。如家宴席上的酱爆鸡丁、大蒜鲢鱼、家常海参、鸡皮慈笋、冬瓜盅、团鱼炖鸡、银耳鸽蛋等,均出自刘公馆人之手,成了刘氏公馆菜。
      时人只知刘师亮是怪杰、文学圣手,而鲜有人知刘师亮也是一个美食大家。刘师亮自幼丧父,早在少年时期,他便依靠母亲与二哥在本地经营过内江小吃黄糕(内江人叫泡粑)铺子维持生计,从小就培养了他对餐饮的兴趣。
      来到成都后,刘师亮仍与餐饮有缘。民初川菜大师李九如创办聚丰园,川菜、西点无所不包。刘师亮写了一首竹枝词送他:“聚丰园馆设中西,布置精良食品齐。偷向玻璃窗内望,何人依桌醉如泥。”从一个吃不起聚丰园的平民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观感和当时大饭店与善通人的距离,生动有趣。黄敬临在青羊宫马长卿花园所办“姑姑筵”内堂题词曰:“叹老夫无命作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席;替买主下厨弄菜,好像是巧媳妇侍奉公婆。”刘师亮观此联,一口气写了12首竹枝词送给黄,其中一首是:“看会欣逢二月天,姑姑筵外贴双联;君休误认姑姑美,名借姑姑好卖钱。”诙谐略带辛辣,点明黄老板自我揶揄无不可,但钱还是要照赚不误的。这些故事都说明刘师亮对成都餐饮了如指掌,否则写不出这些幽默的竹枝词了。
      成都人只要一提到刘师亮,便会背诵几句他的大作,把他比做历史上的东方朔、淳于髡、徐文长、李调元,成都人还送了他一顶“幽默大师”的桂冠,而谐庐的公馆美食也随刘师亮的大名而留传至今。
      (责编 何 毅)

    相关热词搜索:怪才嬉笑怒骂成都刘师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