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谐诗妙联辨姓名|妙画姓名

    谐诗妙联辨姓名|妙画姓名

    时间:2019-02-20 05:44: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我国,“王”和“黄”是两个大姓,因读音相近和方言的关系,很多人“王”“黄”不分。清代潮州太守黄霁青,为人十分风趣幽默。有一天,他收到友人来信,信中误将“黄”写作“王”,于是他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戏答友人:
      江夏琅琊未结盟,廿头三画最分明。
      他家自接周吴郑,敞姓曾连顾孟平。
      须向九秋寻鞠有,莫向四月问瓜生。
      右军若把涪翁换,辜负笼鹅道士情。
      首联中提到的江夏是古代黄姓的郡望,琅琊则是王姓郡望;“黄”为廿头,“王”有三画,民间常用来区分两姓。《百家姓》中有“周吴郑王”和“顾孟平黄”两句,颔联引此两句时用了歇后的手法。“鞠有”、“瓜生”二典出自《礼记・月令》“鞠有黄华”、“王瓜生”等句,其中“鞠”通“菊”,黄华即菊花;王瓜块根可以入药,与当作蔬菜的黄瓜不同。尾联中“右军”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涪翁”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笼鹅”指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全诗十分调侃。
      20世纪末,南京某报登载学部委员名单时,把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朱夏委员误排成“失夏”。朱夏先生见报后,苦笑不已,戏作打油诗一首:
      铮铮铁骨何曾断,小小头颅尚喜留。
      从此金陵无酷暑。送春归去便迎秋。
      第一句说的是把“朱”字的“脊梁骨” (一竖)弄断了。第二句说幸亏“朱”字的“脑袋” (上部)还保留着。后面两句是说,既然“失夏”,就是没有夏天�,那么长江“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城(古称金陵)便可以从春天直接进入秋天,多凉爽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沃尧,字趼人,不少人误写为“研人”,有的甚至写作“妍人”。他一时兴起,便写了一首打油诗为自己“正名”:
      姓名从来自有真,不曾顽石证前生。
      古端经手无多日,底事频呼作研人。
      诗中“古端”指古砚。后两句意思是说,我用古砚的时间并不长,为什么接二连三地叫我“研人”呢?吴沃尧原来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为趼人。趼,音jiǎn,同“茧”,是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趼人”取意“百舍重趼而不敢息”,即千里跋涉,脚掌磨起老茧仍然奋进不息的辛苦人,不是磨砚的“研人”。大概因作者身为文人,总和笔砚打交道,他人便望文生义错把“趼人”当“研人”了。
      吴趼人又有诗云:“偷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意思是说,你们叫我是“妍人”(漂亮的女人),我偷偷照照镜子,原来我并不是美人啊!
      “文革”期间,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的某君在一次宴会上与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鼐先生同席。一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称对方为“夏鼎同志”,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此事传出,作家白夜写了首打油诗:
      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
      这首打油诗,当时曾在“臭老九”中传诵一时。
      清代的何秋辇曾任新疆巡抚,有一留洋归来的学生致书何秋辇时。误书“辇”字为“辈”字。又将研究之“究”字误作“宄”字。何秋辇遂作联嘲之:
      辇辈同车,夫夫竞作非非想:
      究宄共盖,九九难将八八除。
      又有一留洋归来的广东人唐某,被授翰林院学士。此君曾致书何秋辇,讨论有关宪法研究会的事,称何秋辇为“秋辈老伯”:函中“草菅人命”写作“草管人命”。何秋辇又作联嘲之: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管菅为官,个个多存草草心。两副对联,幽默风趣,读来令人解颐。
      
      (责编 朱 飞)

    相关热词搜索:姓名谐诗妙联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