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细读法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的应用

    细读法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0-03-19 05:09: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高三学生能否掌握科学复习方法,是历史高考复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复习过程中要坚决避免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猜题押题等传统做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首要一步则是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复习方法:细读法。

    关键词: 细读法 高三历史 总复习 应用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材料,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对历史教材不做全面、深入细读,学生将很难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时间、现象、人物,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全面了解教材是学生读史第一步。细读课文就是全面了解课文采取的基本方法。高考历史史实和思维能力考查首先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知识。没有扎实基本功,根本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历史问题的分析、综合和思考,很难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高考前的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课本,过好基础关。

    细读课文不是漫无目的地简单看书,而是有的放矢,讲究重要内容和读书方法。教材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目录、引言、正文、历史地图和插图、历史文献引用、注释、大事年表。细读目录和引言,就是弄清章、引言、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章的标题实际上就是每段历史的学习范围及重心所在。章与章之间体现的是一种明确的时间顺序,从而体现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目录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兴起、确立、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的整个轮廓,有强烈的时间观。弄清楚以上几种关系的好处有二:第一,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第二,有助于从宏观角度对具体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进行准确定位。二者结合,即能使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形成客观、全面和有一定深度的思维方向。

    正文细读具体涉及历史时间、事件、现象、人物等基本历史知识。讲究好方法,复习可事半功倍。正文一般有大字和小字的区别。“大字”段落是教材主体,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结论性语言集中;“小字”部分是对“大字”的补充说明,对事件、人物、现象有较详细的背景介绍和过程说明,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大字”内容的理解。很显然,“大字”内容是复习的主体,重点文字是学生必须牢固记忆并深刻理解的内容。

    学生对“大字”内容的复习如何确定重点呢?一般有四个依据原则:第一,找出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中“井田制的瓦解”这一目内容就是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深入分析奴隶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井田制如何瓦解,封建性生产关系如何出现的过程。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思想、科技文化和人物,如商鞅变法、秦加强统一措施、孔子、四大发明等。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或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往往是历史进步的标志。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有地图或有原文引用并加“★”号及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把握住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重点了。搞清“重点”实际上已经对教材轮廓性地粗读了一遍,有了宏观印象,十分有利于接下来的“细读”。有针对性地细读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是掌握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考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不应求快而要求稳,特别是第一遍要准确记忆、真正理解,主要把握三点:“思”、“划”、“写”。

    所谓“思”,就是在读书过程中注意找出疑问点,主动提出问题,想办法弄清有疑惑的问题,例如,蔡伦的改进造纸术、元朝的改造漕运、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其中的改进、改造、改良则说明不是发明,而是前人已有的成果。前人的成果是什么?则要了解西汉的灞桥纸、隋朝的大运河、英国的早期平动式活塞机的成就,从而实现知识联想与扩展。又如蒋介石在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把“联共抗日”政策改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如何从形势变化、日寇政策变化和阶级根源深入分析其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抗战产生的影响,则是复习思考、培养能力的重中之重了。所以说,到课文中发现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把问题理解得更深、更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由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复习质量。

    “划书”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边看边思,边将书中重要内容、事件、典章制度等,按时、地、人、经过(内容)、结果(评价)等要素划下来,并加上眉批、旁注,实际上即是完成一个个最重要、最简练的名词解释,从而牢固掌握大量双基知识,如“文景之治”、“三省六部制”、《史记》、“地丁银”、黄宗羲、洋务派、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等。即使到了复习第二阶段,学生也要经常翻看重点内容,因为有第一阶段的提炼,书上已有许多圈圈点点,这时的书应是立体的,看时让重要部分呈现出来,不重要的部分隐退下去,实际上强化五大所史要素。

    细读正文的时候,还要及时阅读相关 “注释”。历史教材中提供的“注释”一般起到对一些历史基本概念或专用术语进行简要说明的作用,有些还介绍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于学习水平较高且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根据注释提供的线索查阅原始资料,以利于他们深入探源、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大事年表是教材的最后组成部分,往往附于教材末尾,这里记录的都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牵涉的人物在年表中都有简要而明确的介绍。认真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阅读大事年表时要注意纵横联系并加以集中梳理。看同类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如依大事表整理出孙中山生平事迹。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及它们之间的彼此联系,如列出1861年中外发生的大事,即使遮住年表中的时间或内容,也可以自我测查双基知识的记忆水平。

    细读法主要应用于第一轮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下一阶段综合性复习和高考奠定坚实基础。细读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把书本读厚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谈不上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梳理,就很难把学到的知识浓缩为自己的真知,通常没有广博就没有精深。同样,如果没有第一步把书读“厚”,就不会有第二步把书读“薄”,以至于最后读到“无”,甚至能丢掉课本,凭头脑中的真知应考。

    相关热词搜索:细读总复习历史高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