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新的历史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创新探讨

    新的历史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创新探讨

    时间:2020-03-23 05:06: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从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课程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校德育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职学校德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建议,以增强德育课“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特性。

    【关键词】新时期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04-04

    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德育课设置是2008 年作出的,尽管 2014 年教育部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但相当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或者说没有落实到位。2008 年至今已经过去近 10 年,10 年即一个年代,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也需要跟上新形势进行新的变革。

    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时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变革

    2008 年以来特别是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我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一,在经济发展态势上,党中央提出了经济进入“新常态”。基本特征包括: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方面,由原来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体逐步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产业主体的转变;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经济增长新动力方面,经济将从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在奋斗目标上,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是指,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 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党中央正在领导改革走向全面深化,具体标志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引领中国深刻变革的新的发展理念。

    第四,在党的建设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进入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时代。从发布“八项规定”开始,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全面坚持打虎拍蝇,明确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强调“四种意识”;从《纪律处分条例》《廉洁自律准则》《问责条例》到《党内监督条例》《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从严治党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第五,在文化建设上,党中央提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六,在国际关系上,“构建国际命运共同体”。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秩序治理体系建设;2016 年在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二)信息化技术及应用加速

    一方面,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不但极大提高人们各种行为的效率,而且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带来影响并且将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运行加快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部、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这不但给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而且给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中职学校招生教育对象的变化

    生源数量逐步增加。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 2016 年许多中职学校招生爆满,这是多年以来少有的现象。

    生源质量逐步提升。由于生源数量的增长,生源的质量也相应逐步提高,很多中考达到 B 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都报读中职学校,这也是多年来中职学校所没有的,因为,此前中职学校招收的都是中考成绩 C 及以下的。

    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力有所增强。由于有了上面二个原因,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所提升,特别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为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基础。

    (五)学生发展“核心素质”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根据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的提出,树立了我国新世纪教育“立德树人”的风向标,也为中职学校德育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依据。

    (六)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期間发展规划要求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从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二、目前中职德育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行的德育课程设置是 2008 年确定的,包括《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和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跟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形势明显不相一致。与过去相比,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职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中职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求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的德育课既不适应社会经济与时代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也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他们未来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要。虽然 2014 年教育部新颁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但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真正改革到位,据作者所知,现在的大中职学校仍然按 2008 年的课程要求开设课程和使用教材。

    (二)课程内容偏多和碎片化严重

    首先,课程内容偏多,一般来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主要体现在,现行的 2008 年的德育课程,每门课的内容都基本上有五个单元15 课,按照每课平均 2 节课时计,也就是每学期至少需要上 15 周。而一般来说,中职学校每学期的总周数大都是 20 周(只有少而不会多),这样一来,理论教学需要至少 15 周,期中期末考试考核需要 2 周,加之中职学校大多都有校内专业实训与劳动周、重大节日放假等因素,至少会冲掉三周时间,还有其他不可预见因素影响,这也会有一二周,这样也就基本上无法完成现行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明显偏多,教师没有教学的机动性和自主权。

    其次,课程内容的“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

    1.在课程的内容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德育课主要是理论内容,一般来说,应当都是“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的三段式结构,具体内容是“某个名词、某个问题内容、某个问题的必要性、某个问题如何实施”等,但现行的各门德育课内容结构并非如此,因而显得不完整。或缺少这些内容,或缺少那些内容,或者说有些内容该有的没有,有些不该有的又放得太多。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单元第一课“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当系统地讲清“什么是职业、职业的分类、职业的发展历史、职业的作用”等内容,但并没有见到,就直接进入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2.课程的内容在理论上不但缺乏完整性,而且层次不分明、观点不明确。比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七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的“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应当是“什么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对外开放的范围与重点”等内容,但教材中的层次是不分明的、观点是不明确的,导致教学中容易产生混乱。又如《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三课“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中的“一、二、三”内容都与“机遇”不相符合,让师生在教学中很迷糊。这两个例子并非个案。

    3.在课程中过多地加入非必要性的结构及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每个单元后的所谓“活动平台、阅读思考、材料分析、探讨问答、方案设计、社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每课既有“案例故事、人生启迪、正文知识、学以致用、看图思考”,又有“想一想、名言、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问题聚焦、读读想想”等,显得很零碎。这些内容教师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去做,学生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做,因而显得是多余的,无形中增加的教材内容,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德育课教师专题培训缺乏,存在吃老本和退化现象。长期以来,在中职教育教学体制中,实际上存在一种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学校虽然强调德育课是重要的但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种现象直接表现为对德育课不够重视,比如,在德育课教师的培训上,多年来,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国培”“省培”,但德育课教师基本上没有培训的安排。因此造成德育课教师不了解新形势、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存在吃老本和退化现象。

    德育课教师自身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存在惰性现象。由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在体制上存在“边缘化”的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训提高,加上人自身存在的惰性,所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新形势、新知识、新信息,不愿意学习、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只是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照本宣科、满堂灌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方法落后

    在教学手段上,由于缺少培训和固有的惰性等因素,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大多仍用一本教材与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很少主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如何运用网络课程,如何制作 PPT、视频、音频及运用数字化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知之甚少。在教学方法上,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大多仍以传统的讲授(解)法为主,很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教学氛围差,教学质量差。

    (五)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现在的中职学校德育的考核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主要体现在:

    在考核次数上,基本上是期中、期末考试加平时表现定成绩。平时表现也主要以一两次作业为主,缺乏多次性评价,不太关注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

    在考核的内容上,基本上是以单纯理论内容考核为主,缺乏或脱离结合学生实际品德表现的考核。全国性“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已经开展七八年,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求将之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没有落实好,没有将参加全区、全国“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纳入德育课成绩中。

    在考核的方式上,基本上是以书面方式和开卷为主,缺乏其他如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演讲、辩论等非书面考核方式和闭卷方式。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中职学校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分班考核评分的方式。

    在试题的类型上,基本上也是传统的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缺乏分析等开放性的题型,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现象,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三、中职德育课改革创新的建议

    (一)重新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 2014 年教育部新颁的《中等职业德育教学大纲》规定及要求。作者建议,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必修课为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历史与传统、经济政治与社会、法律常识与文明行为、心理健康指导;选修课为就业创业指导(含职业道德)、公共与人际关系。取消《哲学与人生》。

    具体理由如下:

    增加中国历史与传统的理由。第一,在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就有相关的规定,但我们并没有执行。第二,从中职生的现实与要求来看,加强中职生的“中国历史与传统”内容的教育十分必要。第三,从国家构建中高职立交桥、中高职课程对接来说,开设“中国历史与传统”可以与高职本科的相关课程实现对接。

    取消《哲学与人生》的理由。第一,就目前中职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这门课的内容。第二,就目前中职学校不论是推行“2+1”或“2.5+0.5”培养模式,还是与高职本科构建“2+3”“3+2”“3+4”来说,这门课要真正上好,在时间上是不够的。第三,从中职学校及其学生的现实来看,这门课不是很有必要。第四,就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非专业的和年轻的德育课教师来说,要想教好这门课,也并非易事。因为这本教材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学不好的,而中职生普遍还没有这样的基础,所以此课难教好,而且还可能会带来不太好的影响。

    把《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放在每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的理由有二,第一,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未来就是要从事与专业有关的职业,在入学之初教育学生了解职业知识与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很有必要。第二,与每年一次的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对接,让每年的新生也能参加“文明风采”竞赛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把《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的理由同样有二,一是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心理健康指导。二是中职学生在初中时期普遍属于学困生,也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因此更需要增强心理健康指导。

    (二)重新编写教材

    首先,每门课最多只能按 13 课的内容来编写,因为现在的中职学校每个学期基本上都实行 20 周制,有些学校甚至会更少些,而现在一年之中节假日比较多,不论春季还是秋季,都至少要冲掉两周,加上期中、期末考试考核要占用两周,学校内专业或其他因素冲掉或机动一二周,再留给任课教师自由掌握作补充调整一二周的主动权,这样才比较合理。反观现在的教材基本上都编 15 课内容,很多时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加重学生在购买教材上的费用。

    其次,每门课程要纠正“碎片化”倾向,重新确定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即要教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或者说是从“名词或概念”到“问题—基本原理或道理”和“实际应用”。

    再次,每门课的单课内容构成应统一规范为:案例引导、知识要解、实际应用、延伸閱读。不必要加入过多的结构及其内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建立德育课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应至少每三年轮训一次,培训的内容不但只限德育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变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与政策变化、德育课应用信息化技术等知识技能。

    其次,国家教育部门应委托相关组织每二年举办一次德育课教师教学技能或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以提高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再次,国家教育部门或委托相关组织每年组织一些专题或相关的考察交流活动或报告会,让德育课教师参加,以拓宽德育课教师的视野,增长德育课教师的见识。

    最后,就是要建立德育课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与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德育课教师加强和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教学手段方法

    一是要创新教学手段,大力倡导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即要求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包括网络课程、制作PPT课件和利用各种视频音频、仿真、动漫动画等。信息化教学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及“活”和“动”起来,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这里,首先,学校要为教师使用和开展信息教学提供硬件和其他基础条件,包括教师个人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和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有关信息化技术及教学应用的培训以及相关技能比赛。其次,教师自身要有强烈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并加强信息化技术及教学应用技术的学习,从而具备和增强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再次,学校还要建立信息化教学及质量督查与考评的机制,大力奖励使用信息化开展教学及教学质量好的教师。

    二是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首先,德育教师一定要有责任与担当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上好德育课的责任感,调动上好德育课的热情与激情。其次,德育课教师要积极推广专业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首先,要由单一考评方法向多样或多元化转变,即由一试定成绩转变为多次考评综合定成绩;由单纯理论考试转变为理论与实际应用和表现相结合的考评;由重期中、期末考评转变为全学期综合考评;由单一闭卷或开卷考评转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评。

    其次,要建立德育课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与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及其成绩转换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德育课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以此克服德育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脱节的现象,真正发挥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德育课与学生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及其成绩转换的考评机制,很好地把德育课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进,又可以激发师生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学校要积极创造好条件。建立无纸化考试、考评制度,由纸质考试、考评向无纸化考试、考评转变,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实现考试、考评的信息化,体现公正、公正和高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政治与社会深刻变革的创新时代,如同学校的其他课程那样,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不但要体现改革创新的思想,而且要建立五年小改革创新、十年大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中职学校的德育课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增强德育课“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特性,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方针、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卢建龙)

    相关热词搜索:德育课改历史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探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