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非娱乐的电影:奥斯卡的战争片(上)

    非娱乐的电影:奥斯卡的战争片(上)

    时间:2020-03-24 05:21: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战争片可能是任何国家都有的一种电影类型。它不仅在银幕上创造着电影的奇观和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真实历史的叙事。任何一个民族大概都经历过战争,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更不例外。而在其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之后,美国差不多成为每一场战争的参与者或策源地。因此,战争片也自然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

    和好莱坞不断轮番上演的各种类型电影相比,战争片不仅是一种充满了宏大场面和壮观、激烈的场景,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的电影类型,也是映射其民族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变迁的气温表。尽管与其参与和挑起的战争而言,好莱坞的战争电影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其实远不如例如深受二战之苦的前苏联;对于以娱乐为主流的好莱坞来说,沉重的战争电影尽管激荡人心,却未必是制造娱乐的最佳类型。但在奥斯卡的颁奖史上,我们却可以看到战争片所占据的鲜明地位。除了社会和家庭情节剧,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历史中,好莱坞的战争题材电影俨然是最重要的获奖者之一。这也反映出奥斯卡的一种对重大题材的注重。

    并不受欢迎的战争片

    美国电影中第一部堪称史诗规模的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就是一部包含了战争的史诗电影。虽然这部关于南北战争的电影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历史片,但它毫无疑问包含了诸多后来的好莱坞战争片中的重要元素,例如宏大的战争场面,战争与社会政治,以及与战争相纠结的家庭和爱情的故事。

    20世纪10年代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类进入了第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它也让美国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到欧洲的战事之中。但是,战争片在当时的美国并不受欢迎。对于好莱坞的制片人来说,最重要的电影依然是喜剧、家庭情节剧和西部片。这或许和默片时代的电影缺少战争真枪实弹的感觉有关,也更和当时正在步入富裕社会的美国人一心只关心自我生活的财富有关,或许它也和当时大量的女性编剧占据了好莱坞的半壁江山有关。不过,一位担任过一战的飞行员,并充满艺术雄心的导演威廉·威尔曼却对战争片情有独钟。他雄心勃勃地要把一战中的飞机大战搬上银幕,于是拍摄了默片时代著名的战争片《翼》。这部大型空战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当然不可能使用什么特技,而采用了大量由美国军方提供的真实的飞机和在空中的实际拍摄,其恢弘的空战场面占了影片将近一半的篇幅,显示出了好莱坞电影大制作的能力。尽管当年的这部超预算、超日程的战争大片最终成为威尔曼和派拉蒙老板之间关系不可弥合的一场灾难,但其宏大的制作规模和早期好莱坞艺术家的雄心,还是让它荣膺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荣誉。不过已经和老板关系破裂的威尔曼无缘参加首届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了。要不是有了后来的《艺术家》,《翼》也差一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惟一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默片。

    默片时代还有几部著名的战争题材电影经典,例如金·维多的《大阅兵》和鲍其才的《七重天》。不过由于观众对战争电影缺少热情,它们从本质上还是侧重于爱情和家庭情节剧类的故事。其中后者与《翼》一起获得了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主角3项大奖。

    战争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也常常是一个时代的重大事件。或许是其题材的重大性,时隔两年之后,刘易斯·迈尔斯通的《西线无战事》再次以战争片获得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他也同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这部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的重要意义,一是第一次把反战的主题引入了美国电影,二是在有声电影刚刚问世的年代,为电影业找到了后期录音的方法,成功地使摄影机重新“动”了起来。片中的经典场景即如以横移的镜头展现士兵们的集团冲锋和机关枪的疯狂扫射的壮观场面,让观众“直观”着战争的残酷。

    30年代另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战争片是1934年第6届奥斯卡金像的得主,弗兰克·劳埃德执导的《乱世春秋》,它也同时获得了最佳导演等奖项。影片改编自轰动英国的同名舞台剧,描述了在世界跨入20世纪之时,一个英国家庭在从英国与南非之战开始直到一战结束的历史中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影片的主人公参加了南非战争,大儿子则在和平后死于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小儿子后来又牺牲于一战。33年间,主人公夫妇经历了新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个个重大灾难,其中也包括英国女王的离世。但爱情战胜了灾难。尽管他们的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仍对国家充满信心。可能是限于当时制作的力量,战争并没有成为影片的主角,但历史却成为真正的主人。片中一战的场景被浓缩在只有几分钟的蒙太奇和叠化中——背景是行进中的军队,士兵们在叠化中一个个倒下,充满了对战争残酷的表现,也显示出电影叙事独特的力量——一如整部影片只是用一个家庭30余年的悲欢浓缩和折射着时代的悲剧。

    这一年的奥斯卡已经是10部提名,竞争当然更加激烈。其中另一部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战争片是根据海明威小说改编的《永别了,武器》。它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据说海明威在看这部影片时曾经在电影院里三进三出,可见电影自有其独具的魅力,又难以真正完全复原小说原著本貌,这让不少当年的小说家们对电影大概也充满了复杂的心情。

    二战中的“好莱坞上校”

    尽管10年间有3部战争片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但到了30年代末的好莱坞,那些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其实并非战争片。1939年,以《乱世佳人》《关山飞渡》《呼啸山庄》《绿野仙踪》等一系列经典电影为标志而进入巅峰时代的好莱坞,大概并非没有感受到笼罩在欧洲乃至世界的上空的二战阴云。但当时好莱坞的大制片厂的头头们对战争片却惟恐避之不及。在他们的小算盘里,实在不愿意得罪德国而失去在欧洲的市场。且这些当年出身低微的犹太籍电影老板们,好不容易通过艰苦打拼,赢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地位,他们现在只想拍那种纯粹美国式娱乐的电影,而绝不想卷入战争的是非之中。因而,1940年卓别林讽刺希特勒的《大独裁者》虽然赢得了观众,但却被电影界视为另类,这也为其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但已决心参战的总统罗斯福召集了好莱坞制片人开会,告诉他们,德国人对美国并没有野心,不过,他对犹太人可是不喜欢的。据说这让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犹太人的制片厂老板们出来时一个个目光呆滞,不知道罗斯福和美国是不是打算在最后时刻抛弃他们。于是,美国参战后,八大制片公司的老板们立刻选择坚定地和国家站在一起。当时大公司的制片人们纷纷穿起了定制的军装,并给自己授了个上校的伪衔,故得了个著名的“好莱坞上校”的谑称。直到后来,史学家们仍然坚持认为,在当时所有的美国行业中,好莱坞对美国参战的支持行动是最迟缓的。

    其实,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也有一部霍华德·霍克斯的战争片《约克军曹》引起人们的热烈关注,并获得了翌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淳朴的乡村子弟,因信仰基督教而拒绝杀人,但却无意间成为英雄的故事。虽然影片是一战的题材,但在人们的反响中却融入了对发生在欧洲战事的关切。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加入战争,好莱坞的制片厂也算是反应神速。一部直接表现二战题材的电影,由威廉·惠勒导演的《忠勇之家》于1942年在全美上映,成为好莱坞二战电影的第一部重头之作。影片取材于英国女记者的通讯报道,以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核心,描写了战时人民团结抗战的热诚,结果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等6项金像奖。虽然片中并未涉及美国,但其巨大的影响力足以使其载入战争电影史册。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写信给米高梅的老板梅耶,称影片“抵得上100艘战舰”。而罗斯福总统更是为影片结尾时主人公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所感动,下令将这段对白印制了数百万份,散发到纳粹占领下的欧洲,鼓舞欧洲人民坚持抗战。而战争的“神奇”力量也在于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开拍的《卡萨布兰卡》中得到了充分的昭示。如果不是战争,这部曾在华纳公司老板的桌子上放了一年之久的剧本或许仍然命运难料。而影片完成之时,恰逢盟军解放了卡萨布兰卡,这让这部有着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参演、充满缠绵爱情、命运的回转以及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受到空前热烈的追捧,成为好莱坞战争和爱情电影的永恒经典。《卡萨布兰卡》其实是和《忠勇之家》同年完成。但到1943年才正式登场,于是它便避开了与前者的竞争,成功地获得了1944年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也算是避免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同年根据海明威小说改编的战争片《丧钟为谁而鸣》也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而由流亡到好莱坞的法国著名导演雷诺阿拍摄的反战影片《吾土吾民》则获得最佳音响奖。此时连动画大王迪斯尼也加入了战争,其出品的《洋老鼠从军记》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短动画片奖。

    其实战争期间,好莱坞的表现也算是可圈可点,表现了对美国的忠诚。许多明星,如亨弗莱·鲍嘉等都披挂参军,后方的明星们则劳军卫国。据统计,二战期间,直接参战的好莱坞人士就多达6000多人,很多士兵也都怀揣着好莱坞明星的照片走上战场。而诸如一些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如弗兰克·卡普拉,应罗斯福邀请参军拍摄宣传片《我们为谁而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拍摄完《忠勇之家》的威廉·惠勒则直接入伍,以空军少校的身份为美军拍摄空战纪录片。因而,好莱坞后来曾被罗斯福誉为美国战争机器的心脏和发动机。

    二战结束之年,以著名的杜利特中校率队轰炸东京,最后在中国境内降落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空战片《东京上空三十秒》表现了二战中中美之间的友谊,获得了第17届奥斯卡最佳特殊效果奖。而在战争结束后,真正为好莱坞战争片赢得大奖的是又一部由威廉·惠勒执导的著名影片《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影片描写了战后三个回归美国的军人重新融入社会所遇到的坎坷和痛苦,堪称战后一部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奋斗的史诗。影片最著名的段落是主人公之一在逆境中重新回到将被拆毁的轰炸机上。惠勒以一组富于冲击力的镜头,拍摄了仰起的机头、斑驳模糊的机窗和主人公凝重的脸,并伴以飞机起飞巨大的轰鸣声,表现了主人公江海翻腾的内心和在艰难的生活中重新崛起的不屈精神。

    战争经典

    战争和勇气,构成了好莱坞二战期间电影的主旋律。而在二战结束后,除了惠勒那部表现在战后艰难时世中努力奋进的中产阶级外,对战争更为沉重的思索开始成为好莱坞战争片中的重要题材。二战另一部“英雄的史诗”是弗莱德·齐纳曼1953年导演的《从这里到永恒》,它也成为第一部反思二战间美军的电影。影片描写了珍珠港事件前夜发生在美军夏威夷基地的悲剧。号兵布尔调到斯科菲尔德兵营。他曾因在一次拳击比赛中失手打瞎了好友的眼睛而留下了内心的阴影。大战前的珍珠港,军官们却在忙于寻欢作乐和组织拳击比赛。中尉沃尔登跟中队长之妻卡伦偷情私通,而中队长也经常寻衅捉弄士兵,禁闭室主任则常常对士兵施虐。布尔的好友马吉奥就遭到他的迫害而死,这让布尔难以忍受而杀死了后者,然后逃离军营。12月7日凌晨,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军兵营一片狼藉。此时的布尔毅然决定,赶回营地,报效祖国,却被巡逻队开枪击中,死于非命。这个在美国战争片中此前罕见的悲剧性结局,表现了美军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但同时也努力把布尔塑造成一个坚定报效国家的悲剧英雄。影片获得了第2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共8项奥斯卡金像奖。

    另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二战经典电影是拍摄于1957年的英国电影《桂河大桥》。著名导演大卫·里恩在这部独特的战争片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英国军人形象。这位二战中成为日军的俘虏上校和他的属下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的桂河大桥。影片表现的不是战俘营生活的凄凉或反抗,而是如同法国著名导演雷诺阿的战争悲剧《大幻灭》,在战争和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示了卷入其中的军人的命运悲剧。充满英国绅士风度的尼克森上校,保持着军人的荣誉感和尊严,他以英国绅士的认真态度,以及“接受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著建成大桥,而竟然忽略了大桥会对自己的部队带来的伤害,因而成为它的守护者。影片中冲突的高潮是当此前逃出战俘营的希尔兹少校在英军的命令下返回,试图炸毁桂河大桥时,尼克尔森上校则试图阻止。最后尼克尔森、希尔兹和日军军官斋藤等人在混乱之中均饮弹而亡。这部含义微妙的战争悲剧获得1958年第3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等7项大奖。

    尽管战后好莱坞拍摄了大量关于二战战场的电影,许多著名的影星,如当年的西部英雄约翰·韦恩也转型成为最为士兵们欢迎的银幕上的美军军官,但战后好莱坞真正的战争史诗则是由5位知名导演联合执导的黑白片《最长的一天》。这部描写诺曼底登陆战的电影也是当时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为庞大的战争片。它以客观、平实的手法,从盟军和德军双方的角度和不同的战场,同时描述了诺曼底登陆战的全景图,战争壮烈的场景和战场内外的细节栩栩如生,演员阵容也空前强大,因而获得了1963年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特效等多项提名。而另一部关于二战的史诗无疑应属于由后起的青年才俊科波拉和艾德穆德·莫斯联合编剧的传记式影片《巴顿将军》了。这部长达170分钟的战争片塑造了美国著名的战神巴顿的形象。影片开场那个在美国国旗前巴顿一身戎装演讲的场景,凸现出这部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战争片不凡的气势,也把二战中美国参战的正义性推到了顶点。该片最终获得第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不过,在这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也上演了一个小插曲。因饰演巴顿而获得最佳男主角的乔治·斯科特因反对演员之间的名利竞争,拒绝上台领奖。而这一时期由著名导演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还有迈克·尼克尔斯导演的《第22条军规》和山姆·派金帕导演的《铁十字勋章》等。

    冷战阴云和反战电影的开端

    二战的英雄史诗在《巴顿将军》中达到了一个高潮。影片上映两年后,它就在电视台播出,创造了当年的一个先例。而随着冷战时代的开启,好莱坞的战争电影中开始出现了更加多样的声音。1964年,库布里克拍摄了在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于冷战的黑色喜剧电影《奇爱博士》。影片一开始,即以一架载着核弹的B52轰炸机一路飞向苏联的画面拉开了真实而又充满荒诞气氛的序幕。这架已经和五角大楼失去联系的轰炸机自以为将去执行拯救世界的使命,却不料其将引发的是核大战的危机……影片以对冷战的批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反战电影之一,获得了第3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重要提名;它也成为库布里克对人类未来世界命运探讨的三部作品中的首部曲。

    随后,另一部关于冷战的喜剧电影《俄国人来了》再次于1967年获得3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同时获得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奖。这部由著名导演诺曼·朱威森导演的影片,描述一艘苏联潜艇因指挥官摆乌龙而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搁浅后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美国人当时的恐苏心理。而同年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还有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由罗伯特·怀斯执导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圣保罗炮艇》。这部以中国内战为背景的战争爱情片,讲述的是绰号“砂石”的圣保罗号炮艇于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长江流域巡逻时发生的故事。这部影片其实并没有什么战争场面,但它所设置的年代——北伐时期的中国和盘据在各地的军阀,展现了战争动荡的年代的混乱和爱情。尽管美国政府在当时中国内战中努力保持中立的政策,但置身动乱中的炮艇上的美国士兵们最终还是卷入了纷乱之中,导致多位主人公死去。影片公映后,被《纽约时代》杂志和《生活》周刊看作是对于美国的扩张政策和殖民及种族主义在越战中的影射,最终也收获了本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提名。

    其实,和《巴顿将军》同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还有另一部充满反战色彩的著名影片,即由新好莱坞时代著名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执导的黑色喜剧《陆军野战医院》。影片的背景是朝鲜战争期间一所陆军野战医院,但除了影片开始时一架直升飞机运送伤员的镜头外,影片描写的既不是战争的残酷,也不是士兵的勇气。相反,片中的主人公——美国军医们是一些玩世不恭的“反文化”的嬉皮士,他们在前线的野战医院服役中,蔑视军队的法纪和秩序,工作之余则无事生非,浑浑噩噩,甚至把性解放、低俗恶搞的语言等反文化的社会风气带到了军队,使故事中充满了一种无政府主义和消极、玩世不恭的气氛。它如同影片毫无叙事中心的风格,表现了对于美国非理性战争的一种抗争和反抗的态度,最终赢得了第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其后因该片的卖座成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播出了多年。

    相关热词搜索:奥斯卡战争片电影娱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