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电视剧《毛泽东》(上部)人物形象简论

    电视剧《毛泽东》(上部)人物形象简论

    时间:2020-04-15 05:22: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电视剧《毛泽东》分上(60集)、下(40集)两部。其中上部内容主要是以1893年毛泽东同志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展现毛泽东求学立志、辗转全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峥嵘岁月,以及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下部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宵旰图治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历程,下部预计将在2014年与观众见面。电视剧《毛泽东》12月开播,看完上部,有一种感觉,这是一部将毛主席请下神坛从之前的“造神”回到“造人”的电视剧。细节是历史的表情,通过大量历史细节,“将毛主席请下神坛”以一种对领袖人物的敬仰之情再次向毛主席表达追念。笔者在看完上部60集之后,主要针对上部,对比不同时期银屏的毛泽东形象,阐述影视如何从“造神”到“造人”发生的惊人转变。

    一、毛泽东影视形象的嬗变

    (一)不同银屏中的毛泽东形象

    刻画毛泽东的典型电影有1996年体现二万五千里壮举的《长征》、2004年刻画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的《张思德》等,典型电视剧有反映解放战争的1987年的《古城情恨》、1991年的《七战七捷》、1991年的《南阳大会战》、1993年的《豫东之战》、1993年的《华中保卫战》、1995年的《苏北决战》、1997年的《西藏风云》、1998年的《上海沧桑》、《中国命运的决战》等。还有1999年《开国领袖毛泽东》刻画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史诗篇章,2005年《长征》所书写的最完美的神话突破了时代的国界,2011年的《延安颂》走近毛泽东,走进延安,走进中华民族抗战历史,2005年《冼星海》刻画了毛泽东“向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2005年的《八路军》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主导地位,2005年的《诺尔曼·白求恩》反映人们呼唤白求恩精神回归,2007年的《西安事变》书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进入崭新阶段,2008年《周恩来在重庆》反映周恩来在重庆近九年的战斗生涯,2007年红色经典青春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井冈山》、《红色摇篮》等分别展现了人性化、浪漫化、艺术化的毛泽东形象。[1]

    毛泽东主题的典型电影

    刻画毛泽东影视形象的演员首推古月,那时他50多岁,其脸型、相貌、身材都酷似毛泽东。古月1949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擅长绘画和摄影。1980年由昆明军区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在《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大决战》等影片中扮演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毛泽东。[2]第二个主演毛泽东的是唐国强,2005年古月先生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之后,唐国强成为“扮演毛泽东专业户”。第三个值得书写的是王霙成功地饰演了影片《秋收起义》中的毛泽东,刻画了毛泽东第一次被乡丁抓住的“内情”,第一次花钱的尴尬,第一次恋爱的狼狈,第一次打枪的窘困,从细微中出戏出性格。[3]

    (二)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热”

    1989年发起于高校并迅速辐射到整个社会的“毛泽东热”,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需求动向。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红军长征60周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抗战)胜利50周年等活动展开,和毛泽东相关的影视宣传达到一个高潮。1991年,《开天辟地》、《大决战》三部曲、《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电影、《少年毛泽东》、《毛泽东和他的乡亲》等电视剧接连放映,以其情感冲击力、艺术震撼力引发中国大地上最为持续的名人轰动效应。1993年,当时“革命传统教育影片汇映”向全国中、小学生放映,《东方红》、《英雄儿女》、《小兵张嘎》等优秀传统故事片,观影票价降至每场/部0.5-1元。各大军区开展影视演讲会,集中放映十几部反映毛泽东的影片,进行观后感比赛、党支部生活谈心评比等,军队、民众以实际行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缅怀一代伟人。如果从“接受主体”这一视角探讨20多年前这种“毛泽东影视热”现象,这些影片无非是表现毛泽东的恋人情(《开天辟地》)、父子情(《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战友情(《巍巍昆仑》、《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周恩来》)、领袖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他的乡亲》),通过银屏,深

    入开掘毛泽东的内心世界。[4]电视媒介叙事角度

    的变化影响到对英雄形象塑造角度的相应调整与变化,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等使改编者误解观众审美心理与期待视野,从而转变塑造英雄形象的策略,把原来“高大人格体格健全英雄”重新塑造成“平凡英雄”甚至是“草莽英雄”。把“传统英雄”重新塑造成“时尚英雄”,把“横空出世英雄”重新塑造成“成长英雄”,把“常见英雄”重新塑造成“另类英雄。” [5]

    二、影视真实与历史真实

    (一)毛泽东其实是一个凡人

    先看两个小片段。

    1.100年前湖南师范学校里,正在上一堂图画课。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今天的题目是根据李白名诗“半璧见海日”画图。众同学冥思苦想,都在认真画着。其中一个青年依旧在看小说,教师在他背后站了很久,他仍未发觉沉迷书中。教师故意咳嗽一声,吓青年一跳。教师严厉地问他:你画好了吗?青年顺手画几笔,“一个横线上画着的一个半圆”作业便成,他战战兢兢交给教师,教师仍怒。青年慑哺到:这根横线代表“半璧”,这个半圆表示太阳从海上升起,还有一半睡在海里,合起来不就是“半璧见海日”吗?老师愤愤说胡扯! [6]遂拂袖而去。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后来成为改变中国之命运的一代伟人。

    2.湖南师范学校校园里一群学生与教师正争论是否需要剪辫子。校监抬起手来看看手上戒指,又摸了摸自己黑粗的大辫子。告诫自己又教训大家说:“我记得《孝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如若违背,就是不孝!今儿个你们可真是胆大包天,连圣人之训也记不得……”话未说完,毛泽东就接过话茬:“你讲得好听!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那你指甲长了为何要剪?胡子长了为何要剃?再说,男人蓄辫子,是清王朝腐朽统治之标志,是保皇守旧派的象征。他清王朝统治者有何德能继续这个宝座?他们弄得这个国家摇摇欲坠,民众生灵涂炭,怨声载道。吾国民众早就迫切要求推翻满清统治。剪掉辫子者有推翻清王朝决心,是时代进步之表现,是勇敢者的君子行为!”话未说完,该同学一步上前剪下校监的那条大辫子[7],第二剪剪下自己的辫子,其余同学落荒而逃。这个持剪学生就是青年毛泽东。古之敢作敢为、敢为人先、勇挑重担、开拓进取、雷厉风行、英雄气概者,毛公也。

    (二)浪漫真实

    1989年上映的《开国大典》最后一集中,毛泽东等人缓缓走上100级台阶,闪回他的少年、青年、中年时代,他看见母亲背着幼年毛泽东在爬台阶,牺牲了的亲人、战友不断从他身边走过,每个人都在灿烂开心地笑,而毛泽东神情凝重,略显沧桑。这种穿越时空的蒙太奇是一种现代人对伟人时空轨迹汇集的“合理想象”,是一种精彩的艺术加工。向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献礼,1999年推出的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出现警卫员小阎,他其实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好几个警卫员的集中代表,历史上并没有小阎其人。在莫斯科红场上毛泽东和列宁握手致敬,实际上是东西方两个伟人的“神会”,艺术想象合乎情理,令人称快,历史上毛泽东从没有见过列宁真身。这些都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影视结合。[8]大型史诗电视剧《毛泽东》(上部)中浪漫真实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举几例:①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北大未名湖上滑冰的情节,帅男美女,浪漫绝美,姑且不论民国时候两人恋情是在老北大红楼而不是燕园未名湖,也不论民国时期一些老学究秉持男女授受不亲还没有如此文化开放,但是人们在一笑之余,只觉得浪漫和精彩,没有人怀疑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情,这是夸张性、合理性的革命浪漫主义。②1935年遵义会议时,为否定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集合党内各个核心人物集中火力向博古开火,最后会议搞垮了博古,最后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这实际上第一次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③1937年8月31日至10月初,八路军总部所属115师、120师、129师在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林彪等人的率领下,在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了抗日前线。《毛泽东》(上部)却表现以毛为首的共产党五大书记座艄公渡船之上,前面是翻滚的黄河巨浪,背后是起伏的沟峁原梁,几十万的老百姓对着共产党、对着毛泽东、对着八路军、对着黄河齐唱信天游《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东方红》。这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再现和情感表达!④在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他先是和普通人一样担心有去无回,被蒋介石扣留,不久决定去却回复重庆只有周恩来代表中共去谈判,当蒋介石把和谈调子定得不能再高时候,毛泽东却以“弥天大勇”飞去重庆,其精细明察令人叹为观止。⑤毛泽东等一行三人到重庆在国民党欢迎宴会上,投壶猜谜:“到底谁使日本人战败,打一中国古人人名。”先是有屈原(屈服于原子弹)、苏武(苏联出兵干涉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蒋干(蒋介石主导的抗日正面战场)等不同答案,轮到毛泽东回答,他猜出四个:除了前三个之外,还有共工(国共合作,中国各方面力量),一语惊四座,遂掌声雷动。当然这是今天影视工作者将各种小道消息嫁接于当时场景演出小历史插曲,当时历史不可能有如此雅致,也轮不到毛泽东占住和谈宴会的主导地位。但是从今日语境反思,仍不失为一种“戏谑”。后人笑看历史,评述历史,“正眼”看历史,是浪漫性真实表现。

    (三)瑕疵

    《毛泽东》(上部)仍然有不少瑕疵:①青年时代毛泽东大部分活动在湖南偏僻贫穷之山区,早年拍毛泽东片子自然也就要钻山沟、住茅屋,甚至吃住在野外。[9]而《毛泽东》(上部)很多都是取景于城市、取景于风景名胜区,山区略显繁华,在保持场景真实性上略逊一筹。②青年毛泽东活动范围在湖南、江西,人物关系网也是湘赣两广人士,倘若《毛泽东》上部里的演员能够说真实的湖南、江西方言,可能更能体现历史真实。③蒋介石要军费,张静江向其推荐上海的江浙财团和共济会财团。共济会在民国时期发动的所谓“启蒙”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西方的文化渗透,“共济会”的性质需要历史的再讨论。④国军围剿红军时称红军为“朱毛红军”,而不是历史上本来的蔑称“赤匪”;国军作战指挥时称井冈山以北有武汉、九江与宜昌等大城市,宜昌远在井冈山西北2000余里,这是对军事地理的疏漏。⑤精英阶层形成联盟来加固统治地位是必然出现的现象,国共第一次北伐之后分家,国民党、共产党内部精英如何博弈分化,乃至不同党派、一党之内不同派系精英如何形成联盟的还有待更加真实的历史评论。⑥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伟人,70年前黄炎培去延安与毛泽东在窑洞里促膝长谈,周期率问题至今让人深思,这个细节还可以进一步深入。⑦毛泽东一生历经前人所未经历之喜怒哀乐,超脱凡人之时空。摄影师可运用光影、透视、对比、景深控制及运动拍摄技法各种影视造型手段协调形成影视画面更好的时间-空间立体感。[10]

    (四)真实写史

    毛泽东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在贺子珍负气出走之后心灵空虚和江青重新谈恋爱,也会在毛岸英为刘思齐年龄不达标要结婚时候闹父子矛盾,然而瑕不掩瑜,对于如此鸿篇巨制,突出“国际大视野”,全景地展现毛泽东从早期立足于求学思变、渐进变法、激进革命、国共合作、国共分裂、井冈山游记战争,中期的长征、陕北抗日、三年解放战争乃至到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一个不断奋斗求索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全心真心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终生的毛泽东形象,从凡人立体性折射伟人,人民永远怀念他。当代中国更应该高举毛主席思想的伟大旗帜,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遗志,艰苦奋斗、弘扬正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一生。《毛泽东》上部给人最大启示:一个人就应该一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从小有志向,有理想,脚踏实地,将理想与实际结合。为人诚实,刻苦用功,父母应该是严父慈母,老师应该是指导学生树立理想,同学应该患难相处,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勇于承担责任,做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有用的人才。

    在影视艺术传播中,通过情感激发和审美享受进行意义传输,获得理性归宿的意义。“意义与快乐”的承载体和激励体是影视媒介,影视文化是一种媒介文化,是使社会结构得以维系的社会动力,意义与快乐在社会中的生成与传播构成文化体系,影视艺术能够激发“快乐”,透过富有美感的愉悦形式建构与传达意义是其目标所在。影视艺术媒介为有效传递意义,以美学方式建构和传播意义,以达到艺术性理解与诊释世界之本质。 [11] 还原于历史、袒露出真相,显然不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当代人不可评述当代人,只有今天的后来人可以评述前人。电视剧《毛泽东》,真实再现历史,如果能吸引观众,引起舆论和民间的集体讨论,共话民主与自由,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私者一时,公者千古!史诗应该客观真实全面,富有新意,以获益于世人。敢不敢拍出真实的历史、敢不敢直面历史是衡量一部电视剧是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部《红楼梦》是一部清王朝历史,让人研究几百年,多少人为之皓首穷经,衍生著作浩如烟海遂成“红学”。毛泽东是20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代伟人,更应认真研究、立体展现,正确书写。期待《毛泽东》下部客观地展现毛泽东后半生。

    参考文献:

    [1]杜颂.青春偶像——新世纪潇湘影视中的毛泽东[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佚名.银幕上的七位“毛泽东”[J].电影评介,1993(12):17-16.

    [3]红高梁.访“青年毛泽东”——王霙[J].当代电视,1993(11):4-5.

    [4]马晓东.从接受主体看“毛泽东影视热”——兼评毛泽东影视形象的艺术特点[J].长白学刊,1993(1):95-97.

    [5]任志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6]沈丽.影视文学剧本:《青年毛泽东》(摘选之二) [J].党的生活,1994(7):38-39.

    [7]沈丽.影视文学剧本:青年毛泽东[J].党的生活,1994(6):33-34.

    [8]黄允升.历史的真实与领袖人物影视形象的塑造──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观后[J].党的文献,2000(1):95.

    [9]季建忠,张惠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访影视演员王霙、姚刚[J].电影评介,1994(1):15.

    [10]厉新.光影、对比、运动——关于影视空间艺术的三点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22-25.

    [11]潘源.影视艺术传播论——意义的构建与生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本文系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项目(编号:BWSK201304)、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资助项目(编号:PHR201108319)、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编号:2013D00501900000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JGB117)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人物形象电视剧毛泽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