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马光悌:我依然关注技术

    马光悌:我依然关注技术

    时间:2020-04-26 05:20: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4月的一个下午,马光悌站在路口,一套运动衫,一顶高尔夫球帽。“和朋友刚打完球。”边说着边带领记者往他所住的小区走去。

    “我是最近两三个月,才没有天天上班了。你想平常我怎么可能在这里聊天看太阳,这可是没有的事儿。”他坐在石凳上,打着哈哈说道,“来北京十二年了,每天都在上班下班,不知北京什么样子,这两天逛了些地方,才对北京慢慢熟悉。”不用说,他很享受退休后的生活,这从他爽朗的笑容中不难看出。“别人都不敢相信,‘原来你已经六十了。’”与照片中不苟言笑的学者形象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他多了一份长者的慈祥。

    从事证券业十八年,马光悌一路披荆斩棘,带领华夏、中信、民族三家证券公司的信息化走上红地毯。最近,他想好好歇一歇了。卸下民族证券总工程师的身份后,马光悌敞开心扉,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诉说着一名CIO的苦与乐,还不忘向后来者传授独家秘籍。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您看来,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什么特点?

    马光悌:金融可分为五种不同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信托。我总结为三类信息技术特点。银行是大宗业务,24小时跨时跨区交易;证券的特点是实时性,在每天交易的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当中,机器不能停,一停变化的价格就会使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会立即产生损失;我把保险、基金和信托划到一种,它们都是投资者的信息系统。这三种是作为投资者在市场上转。我有一种理论就是五个行业,三种系统。

    中国信息化周报:以后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对券商来说,技术上是否会做应对?

    马光悌:首先看大的趋势。证券界的信息技术一直是跟着政策,甚至于前行。一个政策下来,一笔业务调整,马上就要做出来,因为公司和股民是不能等待的。所以我们很早就知道一些重大的消息,提前做些预备。

    比如“非现场开户”,该模式还在酝酿时,我们把细节已经弄清楚了。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向来都是一切先准备好,到时候政策一出来,技术马上就能跟上,所以各个证券公司的技术跟的非常紧,基本上不会出现“政策出来,技术拖后腿”的情况。

    中国信息化周报:证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领先的!

    马光悌:看怎么比,证券的信息化技术如果跟银行比远远不及,不管是投入量,规模还是治理架构。银行就有自己的开发中心,证券公司往往跟不上。证券比银行后出现很多年,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成型。另外,证券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国的证券业长期以来是靠天吃饭,如果行情好,就多投入一些。做IT的非常希望完美的投入,而公司的管理者会综合考虑。所以证监会就出台了一些规则,比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规定公司必须投入。

    以我的经历来说,一般年初预算比较好,年中或年底的时候发现由于利润的问题,就开会保证基本的运转,减少项目的投入。我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每年预算做好后,花不完就引起其他部门的误会,说我们胃口太大了,做不了。如果预算不足,事到眼前,又措手不及。

    记得有一次,上海交易所要推出新一代交易系统,我们做了预算,后来在年底考核的时候,那个交易系统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推出,我的考核还被减了分。这个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因为上海交易所这么大个系统预报了今年要推出,我不得不提预算。反过来想,如果推出了,没有这笔预算,那么我的错误将更大。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马光悌:在证券公司做的项目都离不开业务,因为我们是一个证券公司下面的技术队伍,前提是支撑好业务。在项目里面,我们最难协调的是跟业务部门的矛盾。因为证券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经常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业务部门介入新东西时,我们也得介入。

    往往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两边的衔接上,如果出现了矛盾,业务部门认为技术应该实现,技术部门则需要细化的规则,才能继续往下写,而有时业务人员的需求又不太明确。还有一个困难体现在技术上。当软件系统进行切换时,会把旧的拿下,新的装上去,这就很危险。因为不管怎么测试,总有一天是有一个真正的切换点,切的那一下,就必须保证完全正确,如果切的时候没有切过去,或过去后没有起作用,马上会出现问题,立即交易不了,很快就被投资者发现。

    原来我们的交易是这样的:一个证券公司,如果有一百个分部,那么每个分部都有一条线去交易。自从集中交易后,一百个分部集中到总部来了,就只有一条线交易,我们做的是总部的事情,总部断了后,整个公司就都会断交易。

    我们一般是星期五晚上进场,做到星期天晚上,反复测试。星期一早上九点开始,如果有回单就说明交易成功,如果九点三十分没有回单,大家的脸顿时都白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勇敢者的事业,真不容易。当然,随着柜台交易系统的成熟,这方面也在改进,不会像以前那么艰苦了。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曾经主持过三家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各自有哪些特点?

    马光悌:我都是在三个证券公司最穷的时候去的。他们说“老马,你总是把一个东西建好就走了。”我说我就是个补锅补碗的,补完这家的就提着箱子到别的地方去了。当我在某一家公司各方面都做完了的时候,我就觉得下一步该走了,去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我当初选择民族是因为它当时在重组,风险极大。而中信是国内首家在小型机上开发的证券公司,平台很好,银行、金融、证券、保险、信托五种业务全都有,而且还有金融控股,我当时除主要参与的证券交易外,还重点参与了金融控股的灾备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不少东西,基于此我早年出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集中交易的下一个台阶——金融混业》。

    中国信息化周报:我记得您在华夏和中信都做过整个证券交易系统的集中工作,是吗?

    马光悌:都做过,到民族后我也做过,新一代交易系统的切换我在这三家公司也都做过,所以我宁愿换十个硬件系统,也不愿换一个软件系统。

    有一次在杭州,公司上新系统。周五我把什么都安排好就出差了。到了星期一早上,当时我和领导们在谈工作,九点过后,我说话就不大自然了,到九点二十分开始看着电话,直到九点半我才开始说话,我说,“我干了件傻事,都不敢先跟你们说,刚才我把它切过来了。” 当时在西湖边上吃早餐,我记得特别清楚。

    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的细节,俱往矣!其实,我们应该把后面的事做好。近两年来证券界变化很快,很多观念都在革新,像大数据、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还有最新的——量化交易,也就是“程序化交易”。它是指,把人的交易手段通过机器来完成,把人的想法通过模型来固定。

    量化交易在美国也引起了一场革命,却在国会掀起一场辩论,有一种说法是,有了这个手段,会不会在人家不知到的情况下把别人的钱给偷走了。实际上现在的美国,约70%实现程序化交易,大都抛弃了传统的交易方式。

    我主译过一本书,名字叫《黑池》,内容是关于美国国会的辩论,是关于在程序化交易中会不会出现黑池,是否会把正常的投资行为给破坏掉。我们国家也有许多公司在做这个事情。有无数的朋友劝我把这十八年的经验写出来。我从无纸化开始,到上交易系统、集中交易、网上交易、移动交易,再到程序化交易,我有个念头是写出来,但我在想应该怎么写,将有多大指导意义。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对“信息化是一把手的工程”这句话怎么理解?

    马光悌:我认可这个观点。信息化演变进程好不容易才走到这一步的,曾经大家认为信息化是CIO的工程,而一把手抓信息化会让CIO的工作更好做。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认为信息技术中心这个部门的核心价值在哪?

    马光悌:我有篇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早期IT技术是证券业务借力的拐杖,后期是不可缺少的支撑,现在已经演变成它的大脑和心脏”。有人开玩笑说,以后IT公司直接可以用业务武装起来进入证券界成为其一员。现在决策预见,新业务模拟和实现都是IT先走,所以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怎么理解CIO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权衡?

    马光悌:我曾经接到一个问卷调查,“你觉得自己是技术型还是管理型CIO?”我当时对这个观点没有认可。我觉得既然做了CIO,就没有类型分别。我记得曾去日本考察,当时接受的任务是,看看日本怎么样搞的技术安全系统,去了后发现日本根本不搞技术安全。只要进入到IT这个行当,就必须有安全这一条,天经地义。

    C是chief,意味着你是一把手;I是information,工作岗位和性质决定了你管信息化;O是officer,说明你有一定的权力,(当然如影随形的是责任)。

    我觉得一个CIO要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具有支配技术资源的权力,Chief是首席责任者,在管理、开发甚至细节上必须懂。所以我不太赞同CIO分成技术型或管理型,必须把这些能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

    现在证券界越来越需要一种人才,他们横跨于技术实现和专业领域之间。或许有一天,高等院校会出现这样的专业:两年学IT技术,两年学金融业务。

    在我们国家,做一个及格的CIO是很难的。除了懂技术,还要协调各种关系,上下级、行业内外、领导层,供应商的关系。在证券界,交易系统是最重要的一个系统。

    美国的交易系统比我们轻松,他们的资本市场已很成熟,虽然交易资金量大,但是交易笔数少;而我们则正好相反,虽然总盘子没他们大,但是大量的订单处理信息,给系统造成很大压力,所以交易系统比较难。

    中国信息化周报:能不能结合证券行业,解析一下CIO的职责和权力?

    马光悌:在证券界,没有CIO这一职位,现状是:有的叫技术总监,有的叫总工程师,有的是副总裁分管IT。

    以前往往是决策层里面没有懂IT的人,只需下面的领导懂。因为他们有一个误区,觉得IT是IT的事。其实,一个公司的IT实力,不是IT部门的实力,而是整个公司集技术、价值观、配合精神、投入理念诸多因素大全的综合实力。如今,他们慢慢发现,什么事都离不开IT。

    现在各行各业,如果没有IT作为平台,作为延伸,作为搭载的工具,做不了任何事情。IT已经走到前台去引导业务了,所以IT负责人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决策上占很大的比重。

    这么多年来,我逐渐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在高层的决策班子里,都有一个懂IT的人物,这个对证券界来讲,是难得且有益的。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一名证券公司的信息主管,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光悌:我们最害怕系统出问题,系统一出问题,投资者就无法交易,就要投诉。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自己的钱放在证券公司来交易,我看到一个单想卖出去,结果电脑系统通不了,过了半个小时通了,这是价格已经变了,就会损失了一二十万,这时投资者是很生气的。

    在这种情形下,负责系统运行安全的人十分害怕它会停,所以经常半夜或清早就会往那儿跑。我当时规定所有员工必须24小时开机,这其实这是不太人性化的,但是没办法。我现在最幸福的是,没有在火上烤了,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愿意同其他CIO分享哪些经验?

    马光悌:投入是很重要的,还要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另外,要摸索一套机制。比如说在运行维护上,我就推崇一套机制,即在整个运行管理上尽量采用自动化手段。假设所有人都不干预的情况下,创立一套系统,保障它自己能跑起来,出了错能自己纠正;另一方面,人工的一套全面保证,只当没有这套系统。

    这两种方法合在一起保障尽量不要出错。但是墨菲定理说明,“凡是有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就一定会出错。”我们搞证券的特别害怕这个理论,所以在运行维护设计时尽量想一些办法,把出错后果降到最低。其他的经验还有提高技术队伍单兵作战能力、提前了解先进手段等等。

    现在我都没有停止学习,我觉得不能放下。技术是一定要往前走的,否则会被淘汰掉。对于新东西,我出于天然的关心,可能已经形成了职业习惯。

    中国信息化周报:从项目经理寻求职业上升空间,您会推荐哪几本书?

    马光悌:我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IT治理》。如果有人想进这个行当,可以读《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09)》和《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12)》,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对新入行者有益,大家可以更快了解中国证券界的发展概况。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马光悌:主要是帮着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想做一些教学工作,把经验传给年轻的一辈。

    我并不想实现什么目的或挣多少钱,就想着去做好事,所以凡事找担任校外导师,或找我推荐信的,我都会帮忙。有一次我甚至把刚刚订的一场球都放弃了,赶着帮人家办好。以前读书困难,因此凡是遇到愿读书的人,我都尽力支持。

    在我看来,教书是积德,只要是教学育人的工作我就会去做。在上班的时候我曾在高等院校做过兼职教授,未来,我可能会帮助某所高校创立一个针对证券业信息化管理的科目。

    我已经超了一年多了,到了点没有下来,现在退下来很好,一个是让年轻人上去,同时自己也要休息。

    现在我开开会,打打球,到国外走一走或写点东西。有些人觉得有点伤感,但我不觉得,一定要承认,每个人的生涯,都是分段来实现的。

    相关热词搜索:关注技术我依然马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