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论艺术化语文的构建

    论艺术化语文的构建

    时间:2020-05-09 05:18: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为什么要构建艺术化语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界先后经历了八次大的课程改革,十余次语文教材修订,难以计数的语文教学大讨论。由此,中国的语文教学逐步走向科学与人文结合、规范与艺术融合之路。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使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多样化教材的出台,教法、学法的转变,发展性评价的确立,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涌现……语文教学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然而,时至今日,长期存在的一些“死结”仍没有解开,“瓶颈”还不能突破,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并没有达到大众对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心理底线,或者说语文教学依然找不到一条通往理想殿堂的金光大道。非议之声从未间断,虽然没有了“误尽苍生”“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之类情绪化的言语,但批判的力度不减反增。

    事实上,要找出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容易,任何激烈的批判,都能获得大众的狂欢。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语文教学界如此热闹的争辩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却被争辩各方集体遗忘,那就是“艺术”。而人们通常所提到的语文教学艺术之“艺术”,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方法或窍门的代名词,真正的艺术却远离语文,远离师生,远离校园。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我们几乎难觅艺术的踪影。

    语文教学需要艺术吗?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数学仿佛是枯燥无味不过的了,但数学的游戏却可以引起滑稽的美感;物理似乎很机械,但声学与音乐、光学与色彩具有密切的关系;化学实验中常见美丽的火焰。此外,植物的花叶,动物的羽毛、声音,地理学上云霞的变化、山岳河海的名胜等等,无不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它们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1] 这段优美的,有着哲理诗般神韵的话语,对语文教师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启迪,不如说是一种鞭策。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为什么艺术之神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缺位?语文教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艺术能为语文教学贡献什么?教师越教越枯燥、学生越学越烦恼的现象与语文教学中艺术的缺失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否或者如何把各种艺术样式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各种艺术样式的介入,能否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系列敏感而迫切的问题,促使我们在近十年中,一刻不停地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得出了五点结论,或者说找到了构建艺术化语文的五点理由:

    1. 语文教学与艺术关系密切,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科学是语文教学的骨架,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艺术则堪称语文教学的血液。

    2. 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是骨架不甚硬朗,灵魂经常出窍,失血现象更是十分严重。可以说语文教学患有严重的贫血症,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艺术养料的滋润。

    3. 艺术象征永恒,欲焕发语文教学的青春,就有必要倡导将各种艺术样式介入语文教学中,构建艺术化语文的模型;艺术是一种境界,欲使语文教师成为教育大家,就应当首先培养语文教师的人文思想,尤其是艺术精神。

    4. 学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想像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但不能堆垒出人文精神;学生需要技能,但更需要创造力,技能可以帮助发展,但不能替代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其艺术的熏陶和审美的感受。

    5. 机械化的学习是单调的、枯燥的、沉重的,艺术化的学习是丰富的、快乐的、轻松的,将各种艺术样式介入语文教学中,构建艺术化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师生之间架起和谐合作的桥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天堂。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艺术的规律与语文教学的规律,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艺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二、 什么是艺术化语文

    要了解艺术化语文,就要搞懂艺术、艺术样式、艺术化与介入等概念。

    1. 关于“艺术”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艺术”,带有比喻性,指教学的方法技艺,即词典义:“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2]其主要成分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层面。如开讲艺术、结尾艺术、过渡艺术、穿插艺术、提问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等等。而“艺术化语文”中的“艺术”,主要用其原始义,即词典义:“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3]其中包括了艺术文本、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段、途径与方法等等。

    2. 关于“艺术样式”

    “艺术样式”属于艺术类型学的范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艺术品种的集合,也可称为艺术种类或门类。例如,轻音乐、摇滚乐、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都可归之于音乐艺术。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历史上人们对“艺术样式”的具体划分也有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图表,介绍三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分类。

    我们在“构建艺术化语文”时,参考了各家说法,并根据教学实际,剔除了教材中常见的三大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吸收了一些未能进入语文教材或进入成分很少的语言艺术,如民间故事、对联、文字广告以及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而涌现出来的艺术样式(如短信艺术、动漫艺术),并从形象塑造与符号传达的手段与途径,对各种艺术样式重新进行归类,将之划分为五大类型:

    3. 关于“艺术化”与“介入”

    “艺术化”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词语,而是在名词后加了一个后缀“化”而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后缀“化”用法十分灵活,在许多名词和形容词后面都可以附加,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正因为如此,“艺术化”一词成为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词语,指某个与艺术没有明显相关性的行业中,某种行为与手段,或某项事物,具有了艺术的特质,呈现某种艺术的状态。

    “介入”的词典义是指:“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介入”则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做’中起媒介或催化作用”。

    4. 关于“艺术化语文”

    现在我们可以对“艺术化语文”这一概念作如下界定: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做的过程中,教师有机地介入五大艺术样式,使艺术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借鉴其他艺术样式的传达方式和表现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多向互动、感悟体验、探究发现的目标,使语文学科具有艺术特性和艺术魅力的人文学科,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大写的人。

    现将上述概念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艺术化语文教学虽然主要是指课堂内的教学,但作为语文教师却不应仅仅定位于课堂,而要把它作为一项学校课程来考虑并建设。

    三、艺术化语文构建原则

    1. 健康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介入各种艺术样式,构建艺术化语文,其目标应是积极向上的,其内容与方式应是健康自然的,像民间的讨饭调、十八摸之类低级趣味的东西应当坚决排除在外。但对于像歌曲《老鼠爱大米》《猪之歌》,影片《大话西游》《功夫》之类有所欠缺却为大众所喜爱的通俗娱乐作品,也可以适当介入。

    2. 适用性原则

    在实践艺术化语文过程中,无论是导入的文艺样式还是所借鉴的艺术手段,都应当遵循三个“适应”,即:适应学生的需要,不但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更为学生所向往(有的经典虽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价值,但由于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及其知识结构,同样应当放弃);适应文本的需要,符合文本的特点(如文本属于悲剧作品,就不应用喜剧的特别是搞笑的手段来教学,这会化解文本中悲剧的成分);适应课堂教学结构的需要,不能生硬穿插,以至于破坏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3. 适宜性原则

    在构建艺术化语文中,还存在一个艺术样式介入的适时性和适量性原则,要符合教学时间、教学顺序及教学容量等等规定,即什么时候可以介入,什么时候不可以介入,什么时候多介入,什么时候少介入,教材中需要多少艺术成分等,都要适合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内容安排的需要,不能随心所欲。例如,歌曲艺术的介入,固然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旋律的敏感性,但天天唱歌不见得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情,也难以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

    4. 开放性原则

    艺术是开放的,充满着想象性与创造力,同样,构建艺术的语文,教师也应当抱着开放的态度,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各种艺术样式,无偏见,不偏激,做到凡有可取之处者皆为我所用。而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是开放性的,不能强求一律。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经典歌曲,有的喜欢通俗音乐,我们不能因此认定前者的审美趣味一定是“蝴蝶化”的,而后者的审美观点就是“苍蝇化”的[7]。

    5. 参与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其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在实践艺术化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这种参与性原则。任何艺术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就在于观(听)众身体与心理的参与程度,参与性越高的艺术越是成功的艺术。同理,艺术样式介入到语文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做一个欣赏者,而要让学生参与其间,以解放学生的手、口和身体,来解放学生的大脑,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6. 思维性原则

    构建艺术化语文,既能改变机械枯燥的课堂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思维的需要,形成创造性直觉,激发灵感思维,提升想象品质。科学史证明,艺术的素养与科学思维关系密切,多数科学家,都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爱因斯坦称迈克尔逊是“科学中的艺术家”,迈克尔逊承认,他的实验选题“要求研究者有着学者的分析的智慧、艺术家的审美知觉和诗人的形象性语言”,霍夫曼则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科学家,更是个科学的艺术家”,他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 [8]。

    四、 艺术化语文实施的六大策略

    根据广大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验,我们从师、生两个角度总结出“宣教—知因、定标—明的、析艺—晓艺、寻径—探路、施艺—赏艺、反思—得失”六大实施策略,如果从教学过程看,它实际上就是教学的六个环节,我们分别定名为:造势铺垫、明确方向、准备样式、确定手段、互动应用、总结反馈。在这六个环节中,前四个环节属于教学准备阶段;第五个环节才是课堂教学操作阶段,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实践的核心;第六个环节虽然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甚至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图示如下:

    为使该流程更加明晰,我们从教师教学环节出发,逐一加以简要说明。

    1. 宣教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或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往往源于教师,却落实于学生,因此,对于新方法、新模式的特点及其施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应当让学生了解,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实施将各种艺术介入语文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将自己的愿望、目的、教学设计等坦白地告诉学生,并通过黑板报、班刊、讲座、图片、投影、录像等途径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教学案例,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造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为各种艺术样式的成功介入的具体实施作好铺垫。

    2. 定标

    我们看到,一些实验教师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除了自身功底不实、火候欠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备课中没有考虑到“介入”的目标,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介入,结果,美则美矣,却离教学的要求甚远,各种艺术的介入变成了绣拳花腿,学生在哈哈大笑中,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化艺术的修养,语言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也有的教师,可能会在备课时,确定一个目标,但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却不能根据教学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或修整介入的内容与方式,同样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定标环节的失误,也正是目前一些人攻击语文教学中其他艺术介入的重要原因。此外,教师确定的目标应当让学生明了,学生心中没有明确的“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再精彩,到学生那里也将是无的放矢。

    3. 析艺

    如前所述,能够介入语文教学的艺术类型是很多的,但由于各种艺术样式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不是所有的艺术样式都可以介入到所有的语文课中,也不是说一节课中所有的环节都可以介入某种艺术样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不但要认真研读分析文本,而且要对各种艺术样式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从众多的艺术样式中,选择最适用本节课教学或教学中某个环节的艺术样式或该艺术样式中最经典的成分。如Flash《火柴天堂》,在网上可以找到十多个版本,有的绚丽,有的朴实,有的长于人物刻画,有的工于景物绘制,有的跳跃性较大,有的则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等等,教师只有精心选择最恰当的一两个Flash来展示,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此外,教师不能光顾自己埋头析艺、选艺,还要让学生对特定艺术(尤其是油画、雕塑、芭蕾舞等学生较陌生的艺术样式)有较多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教师选定的艺术样式。

    4. 寻径

    所谓寻径,就是教师为选定的艺术样式,寻找最恰当的介入手段。一般说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样式是最有效的手段,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及其高清晰度,可使学生赏心悦目地鉴赏各种艺术样式。但是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教师应当知道各种艺术样式的寻找途径,知道什么地方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尤其应能自如地运用网络资源;二是运用多媒体,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制作水平,能够将搜集到的艺术资源,根据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剪切、链接,并能在计算机平台上得心应手地运用。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外,实物投影仪、模型、图片、板画等,都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手段。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自己及学生的动手、动嘴来实现各种艺术样式的介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自己要确定好艺术介入的手段,还要帮助学生探路试走。例如,在教学《梵高传》一文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多个网站或网页,其中有介绍梵高生平的,有展示梵高作品的,有歌曲,有电影,以此帮助学生认识梵高,熟悉其作品,感悟梵高的魅力。

    5. 施艺

    在做好上述四方面的准备工作后,真正进入到教学的操作阶段,即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机地介入各种艺术样式。我们在第三部分已举出大量的相关案例,这里不再赘述。但施艺的五大原则还是需要提一下。教师施艺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艺、赏艺、用艺,并通过各种艺术提高语文的能力与修养,也就是说教师施艺的中心是学生,因此,施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主体性。随之而来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全体性,即教师的施艺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艺术爱好和艺术水平,从而确定介入的形式、内容及程度,要保证在施艺的过程中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没有单纯的旁观者。第三个原则是互动性。我们认为,最好的教学是互动的教学,教师介入各种艺术样式,不能是单一的传输,而是要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物之间的全面互动。第四个原则是就简性。艺术是复杂的,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却应当走简易可操作之路,即:因陋就简——注意艺术的虚拟性、象征性,利用身边简陋的设施、设备、场地等介入;删繁就简——汲取艺术的精华,利用其中的一个部分介入;舍远就近——应追求低耗高效,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的各种民间艺术介入。第五个原则是有效性,施艺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作秀,不是做表面文章,因此不能为用而用,必须考虑施艺的教学效果。如果效果不好,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哪怕此种艺术最精彩,也要忍痛割爱。例如网上流行颇广的《大话李白》,制作精美,想象丰富,形式活泼,诙谐幽默,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其目的在于搞笑,因此,其中充斥着胡编乱造,甚至有些不雅观的画面和言语,对此,教师只能坚决舍弃,或者作为批判的对象,引导学生正确鉴别。如此才是对学生、对教育负责任的态度。

    6. 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反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9]确实,反思是教师教学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锐利武器。将各种艺术样式介入语文教学是一项貌似简单,实际上相当复杂的工作,虽然基本操作容易,但要达到精致高效的程度,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反思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反思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冥想式,指教师独自在脑海中对已往的教学进行回顾搜索,俗称“过电影”;笔记式,指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教学日记,将自己的教学得失记录下来,往往配合冥想式进行;问卷式,指教师自制调查表,要求学生及同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判,帮助自己反思;座谈式,指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和听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争辩,以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往往和问卷式配合使用;填表式,指教师自指一份反思表,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主要填写一些常规内容,包括教学课题、介入的艺术、介入环节等等,后部分从10个方面(如介入的内容是否合适、时间是否妥当、方法是否合理、氛围是否合宜等),分五级记分,很好8~10分,较好5~7分,中等2~4分,较差0~1分,很差0分;档案法,指教师自制一个档案袋,将自己反思的内容,包括文字、表格、录音分类放入档案袋,随时备查。

    五、 情:艺术化语文的核心

    上面我们从六个环节阐述了实施艺术化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这六个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来展开。艺术化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不是死板的,而是充满“激情”的;它不是浮躁的,而是蕴含“深情”的;它不是乏味的,而是洋溢着“情趣”的。离开了激情与情趣,任何艺术的介入都不会起什么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讲到教学语言问题的时候,曾这样总结道:“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10]

    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标准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我们的教师有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深深地感动学生,是否吸引着学生的灵魂。那些不懂得艺术,缺乏审美感受的语文教师,往往自己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就缺乏动情点,在讲解过程中,又没有适当的艺术化的手段,因此,他的课带给学生的必然是情感的疲惫,心灵的荒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述过一个十年级的女生关于听教师讲《苏联抗击希特勒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的感受:“我原以为,这一定是几堂不平凡的、兴高采烈的课。我事先看过教科书,期待着这个不同寻常的课题的到来。但结果是那么的枯燥无味。我设想教师这天会带我们一起去参加伟大的卫国战争,可是看来他更关心的是讲述事实,并且能够正确地转述这些事实。”[11] 学生的失望之情源于教师的教学错位,教师没有把自己融入事实中,而是摆到了一个冷漠的外科医生的位置上,进行机械的解剖,作无情的事实传达。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失败的教学,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古板的教师和冷漠的教学,“儿童不会原谅那些态度冷淡、缺乏感情,好作长篇说教的教师,总想置身于孩子忧虑和激动之外的教师”[12]。无情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致命伤,尤其是语文教学工作的死穴,对文本的无情,对学生的无情,就不可能有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追求,语文教学必将死气沉沉,无所作为。

    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化语文构建的时候,除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艺术鉴赏与艺术技能培训外,还特别注重情感的培养与调动,确保教师在课堂内情绪饱满,神采飞扬,引领学生进入艺术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发展成长。

    注释:

    [1]转引自.名人论艺术[DB/OL].武汉教育网/dzts/14/gljx/ts014024.pdf

    [5]参见李泽厚美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92

    [6]胡家祥.文艺的心理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11

    [7]魏明伦认为,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很多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老鼠爱大米”——过去人人喊打的“老鼠”竟然取代“蝴蝶”成为爱情的意象,而老鼠的形象从《诗经》开始就与贪婪、肮脏、腐败有着天然的关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不就像贪官爱金钱吗?”他据此指出这是一个警号:年轻人的欣赏观正在由“审美”变为“逐臭”,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详见郭珊静.魏明伦质疑超女现象,警惕青少年审美倾向苍蝇化[N].钱江晚报,2006-3-8第4版

    [8]转引自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4~155

    [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A].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10]于漪.愿你的语言粘住学生[J].人民教育,1982(10)

    [11]参见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41

    [1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3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化构建语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