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从全球商业领袖意见,洞察未来世界新秩序

    从全球商业领袖意见,洞察未来世界新秩序

    时间:2020-05-11 05:19: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美国,商界的立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政策走向。因此,100多位跨国公司CEO对中美关系、出口经济、创新保护、世界健康与能源竞争的最新观点,不仅影响大选后的美国政策,也将对未来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每到岁尾年头,总结展望的会议特别多,其中往往可以折射出新一年乃至未来数年的大方向。在中国,为下一年经济政策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关注;在美国,值得关注的一场会议则是感恩节前夕在华盛顿举行的《华尔街日报》CEO理事会。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名流聚首,政要临门:不仅有来自11个国家的100多位CEO出席,他们代表着从零售到房地产林林总总众多行业的500万员工和2万亿美元销售额,权倾一时的美国政府决策人物如财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康托尔(Eric Cantor)、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保罗·瑞安(Paul Ryan),风云人物如前驻华大使、正在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洪博培(Jon Huntsman),曾任美国财长、哈佛大学校长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也纷纷与会。

    在“迈向世界新秩序”的主题下,参会的CEO们分为5个专题委员会,围绕各自专题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我的上司约翰·勐泽(John Menzer)是应邀参会的CEO之一,我在约翰回到公司后和他谈起参会的感受,尤其是会议对中国的关注,颇受启发,于是找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细细研读,感悟良多。

    推进中美关系:

    更多的“胡萝卜”,更少的“大棒”

    约翰·勐泽恰恰分在会议的第一专题委员会,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加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以中国的发展态势,中美关系为大会所聚焦并不奇怪。值得一提的是,聚首华盛顿的CEO中,包括来自中国的马云、刘积仁、张欣和总部设在美国的联想CEO杨元庆以及IMF新任副总裁朱民,中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分量由此略见一斑。

    我常常说,国内媒体把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统称为老美是一大误会。其实,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美国企业常常与美国政府尤其是国会有着天壤之别:商界的本性是逐利,所以,他们可以说是亲华主力军;白宫则是经济与政治兼顾,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国会基本是政治机器的功能加本能,代表反华倾向。

    从这次会议的讨论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美国商界亲华的立场:温柔方式(a Gentle Approach)被提到了醒目的位置,而美国惯用的“胡萝卜加大棒”则被修改为“双赢”。讨论的核心没有纠缠在人权、知识产权、贸易逆差和人民币升值这些我们都熟悉的中美纠纷上,而是着眼于建立一个解决纠纷、互相信任的平台和机制。专题委员会呼吁建立游戏规则,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被动解决矛盾。他们提交给大会最重要的四条建议是:打造一个互信的中美关系框架;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服务机构,对赴美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确立吸引中国对美投资的目标;强调互利和双赢,促进中国对美国在华业务提供对等的准入和支持。

    尤其令人鼓舞的是,与会者强调,对华政策应有超越政府届别的连续性,这其实包含了对美国政治体制不利于建立长期互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纠错。显然,这些商界的风云人物把商场上双赢的金科玉律用到了国与国的关系上。

    不要小看了商界的立场和他们推动的这些改变,它其实反映出了美国社会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逐步了解。“胡萝卜加大棒”是一方施与、一方接受的一元思维,“双赢”则体现了对对手的尊重和平等的多元思维。其实,我们从美国政府的一些行为中已经体会到这些变化的蛛丝马迹,这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带来的深远意义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打造美国的出口经济

    美国一直在要求别国促进内需以刺激经济复苏,可是,这些CEO给美国开出的处方却是大力发展出口。

    其实,2010年首尔G20首脑峰会前,奥巴马就在给20国首脑的信里明白无误地写道:“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如果美国家庭停止储蓄又开始无节制的寅吃卯粮的消费,那么,一个可靠的复苏就失去了牢固的基础。可是,仅仅一个国家的努力无法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强有力、可持续和平衡的复苏。就像美国做出的巨大努力一样,过去依靠出口来弥补内需不足的国家也必须改变。”此信刚一发表,德国总理默克尔立即表示:“人为地降低德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一年后看今日欧洲,当然不是刺激消费的时候,欧元区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收紧裤带。一个欧美国家久违了的英文单词频频在主流媒体出现:Austerity(简朴,紧缩,节制),当然,这个词还有酸苦和涩味的意思。从铺张浪费、寅吃卯粮转为简朴、紧缩和节制,不酸涩才怪。

    专题组的CEO们显然不希望对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指手画脚,但是他们很认真地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把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经济从内需主导转向更侧重出口?我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强调,对中国而言,出口和内需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对美国也是一样,光靠内需发展不可持续,发展出口并不表示唾弃和打击内需,关键是保持平衡。我觉得默克尔老太太说得特别好,让我们别忘了国家竞争优势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竞争力,美国的经济转型成功不可能建立在把在中国制造的鞋子、服装和自行车都搬回美国生产这样的简单地域再转移上。

    在扩大出口问题上,专家们殊途同归地提到了美国公司首先要克服一个思维方式的障碍—所有产品和服务天下大同。本土化思维,用心揣摩每一个国家消费者的特性才是成功之道。在美国,只有1%的公司经营出口业务,因为长期以来美国企业一直享有全世界最大的本土市场,所以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对海外市场的研究方面远远不如欧洲国家。他们还建议,政府可以牵线搭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这倒很像中国的政策。当然,CEO们没有忘记批评美国作茧自缚的税务制度,指出公司税法不改,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力很难提高,当今的竞争无国界,所有的标准最终都要以国际视野来审视。

    他们提交给大会最重要的四条建议分别是:美国公司需要全球态度和视野;建立国际通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打造更具透明度的贸易方式;制定有国际竞争力的税务体系;从人力资源着手,一手抓教育,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手抓移民政策,吸引世界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这第四条建议特别具有美国特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较少对移民的排斥和歧视,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重视。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是世界共识,然而在开放移民的胸怀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比,美国今日的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移民政策:从二战期间帮助研究原子弹的德国科学家到21世纪的中国留学潮,移民为美国的持续繁荣提供了最优秀的人力资源。中国要强盛,非赢人才之争不可。让我们记住:人人有国籍,人才无国境。

    鼓励和保护创新

    另一专题组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才能在全球商业社会氛围中既倡导又保护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与会者明确强调,这不仅仅是个关于中国的问题。他们提议从寻求理解着手,了解商业实践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种种手段,并寻求相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加强对创新的法律保护。CEO们指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文化里有了对自己创新的珍惜后,才会去保护他国的创新。其实,从中国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正在从“要我做”潜移默化地转为“我要做”。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一专题组也提到了移民政策,尤其认为留学生留美难是美国创新的一大障碍,CEO的建议是美国应该鼓励留学生们留下来。中国政府在鼓励“海归”,美国人则鼓励留学生留下来。打造出口经济和保护创新这两个似乎并不紧密相关的主题,竟然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放宽移民政策上,这在失业率高达9%的美国不能不说是卓越的胆识。几乎可以肯定,商界对人才的共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美国的移民政策。中国,你准备好了吗?除了防御,还有主动出击的计划吗?

    CEO们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议是美国应当打造吸引外资的环境,这对擅长海外投资的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个本质的改变。最近中国企业家携资金大规模外流的现象,还没有让中国政府从创新资源流失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这一拉一推的结果,将会在今后几年形成对中国创新能力釜底抽薪般的制约,再不重视就迟啦!

    CEO们甚至提出,要鼓励全民创新,打造民众创新的激情和自豪感,并把这种自豪感提到和登月一样的民族自豪(National Pride)的高度上。我曾反复强调,不要低估了美国的实力,美国的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创新是美利坚民族的DNA,这才是一个取不尽抢不去的国家竞争力。专题组最后提交给大会的也是四条建议:打造倡导和保护创新的国际环境;移民政策要利于创新;政府和企业携手并肩举国创新,重振当年登月球的激情和骄傲;保护有形和无形的创新投资。

    改善世界健康事关经济发展

    世界健康,是大会令我最感眼光独到的一个聚焦点。表面看,这个世界有太多迫在眉睫的危机:欧元区的挑战,美国的债务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为什么世界商业领袖如此关注健康和慢性病的防治呢?CEO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健康早已不再仅仅是道德和伦理的问题,它已经切实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主动力,或是说一个导致经济滞后的阻碍力。”

    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将世界健康的重点从传播性疾病转到了非传播性(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慢性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城市化的蓬勃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刚解决困扰它们多年的传播性疾病后,很快染上了所谓的“富贵病”。其实,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著名的凯撒基金医院董事长乔治·霍尔沃森(George C. Halvorson)警告说:“我们观察到,在发展中国家,慢性病呈爆炸性发展趋势。”这决不是耸人听闻。我自己一直是健康的身体力行者,我在身边看到了太多最大的资源浪费—因健康引起的人力和金钱的浪费,也见证众多跨国公司已在探寻通过运动处方加强领导力的奥秘(详见2010年10月本专栏文章)。

    其实,改善健康问题的处方并不需要很多资金的投入:倡导体力运动。科学实验反复证明,人要最大程度发挥潜能必须要运动,运动增进人的神经功能,神经功能的改善直接改善心理状况,心理状况的改善比任何减压药都更有效。其实,世界健康的最大弊端在于,大量资源花在了治疗方面,对于预防却认识甚少、投入滞后。因此,CEO们强调,只有当健康信息通过手机这样的高科技手段得到充分交流时,全球慢性病的防治才有可能本质改善。说到底,全球慢性病的防治更是一场教育革命。专家们提出的四条建议是:

    1.非传染性慢性病已经成为经济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作为重点来防治,应优先帮助人们改掉吸烟、酗酒、垃圾食物和不运动等恶习;

    2.发展全球性的健康科技体系,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治疗现代病;

    3.与接受国家建立合作平台,大力推行企业赞助的传染性疾病疫苗的使用;

    4.政府和民间携手作战,治疗和预防、缓解并最终消灭艾滋病的传播。

    管理世界资源竞争:

    以一个共同的愿景作为开端

    让我们先看看三个不争事实:

    —世界人口现为70亿,在未来30-40年里可能增至90亿;

    —越来越多人希望过上发达国家靠高能耗打造的舒适生活方式;

    —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将在下一个25年里翻一番,其中主要的增长需求来自中印两国。

    不言而喻,能源竞争还将愈演愈烈,激烈而无序的能源之争将使民族利益矛盾更为突出。基于这一事实,另一专题组试图解答:今后如何管理日益激烈的自然资源竞争?

    CEO们认为,要厘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世界能源的愿景是什么,如何就此达成共识?这可谓三句话不离管理本行。他们指出,能源的形式应该百花齐放:汽油、天然气、煤、核能等都应占有一席地位,其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应由政府来决定。他们对美国政府限制本土能源开发的裹脚布政策颇多微词。针对白宫预算办公室主任雅各布·刘(Jacob Lew)批评CEO们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创造就业没有信心,英国能源巨头力拓集团CEO艾博年(Tom Albanese)作出尖锐的反驳:“我不仅根本无法获得批准来创造就业,还被没完没了的麻烦官司缠身。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地方,到处都是限制,这和几十年前美国制造业红火年代的环境截然不同,那时候有一种稳定和长远的观点,就业自然而然就随之产生。”老总们特别强调了政府在能源研发方面应起到火炬手的作用,引导方向和凝聚力量,“这里有大鱼可钓!”CEO们预言说。

    充分体现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的是,CEO们认为,满足中印能源需求的问题不解决,世界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参会CEO大多是跨国公司老总,中国和印度是他们最有潜力的海外市场,他们看到,没有能源,其海外市场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公司效益必然受到影响,这将直接影响美国经济和就业的复苏。能源—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血液,就这样奇妙地在洲与洲、国与国之间流动,影响着一切它们留下足迹的地方。国界和国家利益常常是如此的清晰,可是细细一看,它们有时又是如此的模糊调和。

    专题组给大会提出了这样四条意味深长的建议:世界能源共识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节能应该得到鼓励;改变美国限制本土能源开发的政策为负责任的鼓励开发,不要因噎废食(比如像BP公司石油泄漏后的种种限制);保证可持续而不是朝令夕改的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应该集中在普惠工业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上,而不是厚此薄彼的对某个企业或行业的偏爱和扶持;一度领先世界的美国能源基础设施如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网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需要,政府必须携手企业保证更新基础设施的计划得到及时的实施。

    虽然这次会议为非官方会议,但以商界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力来看,其中所反映的跨国公司CEO们的观点,势必会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2012年大选后,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这种影响。在这个扁平的世界,美国政策的变化同样会辐射到美国以外的地方,甚至带来世界秩序的改变,因此,其中所折射的风向变化值得中国重视。同时,这次会议的最大关注点是创造一个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国2012年的经济已经聚焦在稳物价和保增长上,其核心问题也是如何构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因此,跨国公司CEO们提出的20条建议,对于中国或也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xincaifu@p5w.net。

    相关热词搜索:洞察领袖新秩序意见未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