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两大历史责任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两大历史责任

    时间:2020-05-12 05:17: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告别了辉煌的“十五”,上海高等教育乘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的东风,即将迈向“十一五”新的征程。新的形势激励我们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精神状态去追求新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两大历史责任。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上海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样也是指导上海高等教育在“十一五”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思想指导。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形态和功能的关系。

    上海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抓住了历史性机遇,实现了超常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全口径统计从“九五”末的37万增长到“十五”末的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九五”末的38.8%增长到“十五”末的57%,在全国率先迈入“普及化”阶段。基本完成了“2+2+x”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校园面积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倍以上。

    但相对而言,上海高等教育还存在三个“不适应”,即地位与“四个中心”城市定位不相适应,功能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据此,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转移,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走创新型、质量型和特色型的内涵发展之路。

    上海高校必须努力成为国家和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在整体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高原”上,聚焦重点领域,使之异峰突起,形成“高峰”;必须强化“精品”意识,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聚焦准确定位。不求大、不求全、不求层次高,只求不可替代。上海需要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更需要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让每一类学校都进入全国同类高校的“第一方阵”。

    二是正确处理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城市发展的关系。

    2010年“十一五”结束时,上海将举办世博会并形成“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这是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最大动力。上海高等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出自我循环。必须以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市主战略为主线,全面融入国家和城市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上海高校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打破资源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性障碍,以“985”二期建设、国家实验室筹建等为契机,建设多学科交叉平台,形成集团军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高校要主动调整学科结构,把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把高校的知识创新力转化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主动融入区县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发挥大学的创新辐射作用和溢出效应,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增强区域发展的知识含量。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尊重规律和开拓创新的关系。

    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研究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是教育教学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根据这些内在规律来设计我们新的发展“路线图”。我们要老老实实地遵循规律,一切按规律办事,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让我们今天所制定的每一个战略、所采取的每一个举措,都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尊重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创新,我们要按照市委确定的今年工作“落实、聚焦、突破”的基调,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突破前进中的主要瓶颈。应该说,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需要改革攻坚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层次矛盾,改革难度大、风险大、阻力大。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洋山精神”,目标高远,要瞄准一流目标,要干前人没有干过的开创性事业。有条件的要抓紧时机去干,抢得先机、争取主动。条件还不具备的,不回避、不绕道,坚持以科学精神去探索,坚忍不拔,经得住暂时的挫折、耐得住热嘲冷眼。

    我们要聚焦制度探索。充分运用好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既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宏观统筹,更要激活高校的改革发展主体意识。要从增量入手,建立“学科特区”,用一流的舞台、全新的机制集聚一流的“掌门帅才”,培育一流团队,同时形成对所有教师具有“引”和“逼”的评价机制、竞争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二、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应该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抽象口号。我们每一所高校都要认真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两大历史性课题,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三个中心环节。

    一是要把握“灵魂”,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高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锋的前沿,又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主要基地。这就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帜”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坚守。

    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学习宣传,静心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用发展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教育我们的干部、党员和师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高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的作用,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之中,打造精品,培育良才。

    我们又必须处理好学术自由和政治纪律的关系。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既要鼓励自由探讨和学术争鸣,同时又要防止在高校的课堂、社团、论坛、出版、网络等舆论阵地传播政治错误、违反宪法的思想和观点,立足主动,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必须切实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制。要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国情教育,让教师主动做到学术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与和谐社会服务。

    二是要把握“核心”,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哪里?从现实来看,包括经济发展问题、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党群关系问题等。但从长远看,就是年轻一代特别是作为中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是否能够与党同心同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高校能否培养有“魂”和“根”的年轻一代。

    现在总体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其中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普遍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央表示信任,对前途具有信心;二是普遍具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希望把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展示才华、积累经验、增强竞争力。但同时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表现得非常突出,部分大学生理想淡泊、自我中心和功利倾向比较严重,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采取消极的态度。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要知道学生的需求与渴望,知道学生的烦恼与困惑。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以后有什么感受,是认同并转化为行为,还是表面接受,或是知行背离。要尊重学生求知、修身和成才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尤其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沟通的语言。

    其次,要高扬主旋律、强化教育阵地。高校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做到言之入理,体现教育内容的真理性,言之入心,体现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

    再次,要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要改变以往辅导员“信息发布员”、“灭火队员”的形象,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尽心尽责,做到对工作用心、与学生贴心,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另一方面要完善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实“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的方针,既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更要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并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同时还要强调高校全员育人的意识,特别是高校的学术骨干和教授博导,既要树立“专家学者”意识,更要树立“教书育人”意识,为学生树立思想道德的典范。

    三是要把握“关键”,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制度特征。我们要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将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化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转化为增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大动力。

    首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重大问题党委集体决定,进一步完善重要会议制度以及议事决策程序、领导工作分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党委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集中精力研究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同时尊重和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增强高校领导干部“高觉悟、高能力”。目前高校领导干部总体来看学术专家素质比较强,教育家和政治家素质还明显不够。为此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一”:一要抓好“一把手”,要把政治上靠得住、群众中有威信、事业上有本事的同志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要在“一把手”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上有新的招数;二要抓“一班人”,加强中心组学习制度,探索基层单位党委中心组学习巡查制度。推进与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对班子建设的督促检查;三要抓“一支队伍”,探索根据岗位需求进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再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中之重是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目前全市大学生党员占大学生总数的12%。2004年全市高校新发展大学生党员占全市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2.7%。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5万名的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成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骨干力量。加强学生支部的建设,既要按照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的架构来设置大学生党支部,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同时要推进党的工作进学生社团,进学生生活园区,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同时更要强化学生党员教育的质量,克服重党员发展轻党员教育的倾向,强化对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和入党动机的再教育。对教师党建工作要向学术团队等最活跃的创新细胞渗透,进一步完善高校二级学院、民办高校等党的建设新机制,不断增强党在高知识群体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创新思路和理念把上海高等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各项事业发展有新的亮点,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的突破,对城市国际竞争力有新的贡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新的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两大把握责任历史大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