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都市报星期日刊如何打造精品栏目

    都市报星期日刊如何打造精品栏目

    时间:2020-05-12 05:17: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在中国的报业格局中,都市报一直凭借鲜活的内容、平民化的视角、改革创新的形式在报业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本文以上海都市报《新闻晨报》星期日刊《柒调查》栏目2014年专题内容为例,分析都市报星期日刊如何打造文化精品栏目,指出都市报星期日刊可以以一种“平民趣味”的视角来记录城市的文化和大众的生活图景。

    [关键词] 星期日刊 《柒调查》 文化趣味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1-0052-03

    [Abstract] In the pattern of newspaper industry in China, metropolitan daily has alway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market by virtue of its fresh & alive contents, civilian perspectives and reforming & innovative forms. This paper, taking special contents in 2014 of Seven Investigations column of Sunday Weekly of Shanghai Morning Post as examples, analyzes how Sunday Weekly of Metropolitan Daily creates a quality colum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unday Weekly of Metropolitan Daily can record urban culture and living views of the publ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an interest”.

    [Key words] Sunday weekly Seven Investigations Cultural interest

    哈贝马斯说:“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1]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有独特的社会责任,必须强调作品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迅速走入市场。在市场化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都市报,其中一些报纸表现出过于注重报纸的商品性,在报纸版面上呈现出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各类大同小异的社会新闻、连篇累牍的明星逸闻出现在版面中,忽略了报纸作为文化产品应有的品格。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更是加剧了文化产品的平面化、浅显化,降低了大众的阅读品位。在当下信息渠道多元、主流文化日渐式微的背景下,一些都市报尝试在周末开设星期日专版,以书评、特稿或是城市文化作为视角来坚守纸媒的文化品格,以“描述城市”的方式记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既满足读者的“深阅读”追求,又体现都市报的内容定位与市场竞争策略。上海本土都市报《新闻晨报》星期日刊的深度调查栏目《柒调查》,就是这样一个以上海市民生活图景为关注对象,通过记录时代大背景中的市民生活细节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记录岁月的栏目,它对上海的描述具有都市家常感,其鲜活的生活气息和表现的丰富性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1 《柒调查》栏目的“文化趣味”表达

    《新闻晨报》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新颖的综合性都市报,其报道宗旨是“关注天下大事,关心市民生活”,以都市市民阶层为主要阅读对象。《柒调查》栏目一般在《新闻晨报》每周日刊出5版(B1—B5版),吸引的是喜爱阅读和关注上海文化的普通市民。就微观层面而言,它属于报纸星期日刊的一种内容呈现,以市民阶层为调查采访对象,将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全面铺开,涉及衣食住行、油盐柴米、人生经历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B1版是专刊封面,通常是一幅写实插画配简短的本期内容介绍;B2—B5版是记者调查采访的多篇稿件与新闻图片。记者把自己置于一个普通上海人的位置,从对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的记录来触摸这座城的根柢,感受和表达上海人的喜怒哀乐,给站在社会底层的人以尊重和注视。《柒调查》栏目对普通市民阶层的重视,表现了一份都市报纸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自觉。

    1.1 关注“小人物”

    上海在中国地理位置特殊,是近代中国最先向外国开放的港口之一,上海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柒调查》栏目对准的群体阶层是上海平民的一个缩影,他们身上有着上海人的个性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与人本身息息相关,城市化巨大的反差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生活压力和迷茫。在此背景下,调查采访在底层的上海人如何生活,是现代传媒体现社会责任的一种有益尝试。

    2014年,《新闻晨报》《柒调查》栏目做了关于上海普通市民阶层的许多专题,有关于上海市井小店的《家常维修部》《寻常深处烟纸店》《“治愈系”彩票店》《公用电话风云录》《夫妻老婆店》,有关于家庭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的《春节家务事》《菜从哪儿来》《灶披间访谈》,还有关注各年龄段人群的《下得了楼是种幸福》《“我晓得年轻人压力大”》《报春路上的孩子》。

    《柒调查》的采访对象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他们生活和工作在郊区的田头、弄堂的阁楼、市场的摊头、闹市的街头……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着求学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种种问题与困惑。如专题《报春路上的孩子》聚焦的是上海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离乡背井来到上海辛勤劳作,支撑着附近社区的生活服务业,只有在寒暑假才能与孩子相聚。通过走访调查,这些“城市的异乡人”的生活、情感、困惑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社会对众多外来务工家庭问题的思考。

    1.2 反映社会变迁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指出:“上海,连同她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提供了那用以说明现代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新事物的钥匙。”[2]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各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经过移民社会中相互碰撞融合,整座城市形成开放兼容的心态,孕育出上海人求新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气质。

    2014年《柒调查》栏目聚焦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颇具时代特征的群体,推出了《返沪知青子女访谈录》,在回忆纪实中反思1990年代初回沪知青子女的境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还有关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人留学打工赚钱的专题《日本“扒分”回忆录》。被访者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如今通过纸上的故事回首那段经历,能让读者感受到社会变迁。

    1.3 记录上海世俗

    世俗与和谐构成上海独特的市民文化,不仅代表一种城市符号,还是蕴藏城市本土文化的“土壤”。上海的老字号吃食店、古镇、弄堂、本帮菜,这些场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寻觅,但正是这些怀旧的空间与事物才能真正体现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2014年《柒调查》栏目推出过关于上海本帮菜的专题《阿山过年菜》,是一位叫阿山的上海师傅与大家分享“过年菜”,熏鱼、酱鸭、白肚、汆糟汤、百叶包肉、走油肉、塔菜粉丝、八宝饭……一道道菜,唤起读者内心和“年”有关的记忆,带来关于食物、岁月、团聚的思考。也有关于上海老弄堂记忆的“弄堂系列”,聚焦南京西路的静安别墅、尚文路的龙门邨、秦关路草根弄堂,三种弄堂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人情味道。

    1.4 体现上海精神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埋置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是众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摆脱了被少数人独享的局面,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与消费,具有思想道德上的解放作用;大众文化带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世俗性特点[3]。《柒调查》栏目聚焦了众多上海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或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各自的生存哲学。

    2014年的专题《菜从哪儿来》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中的菜市与菜贩,通过对普通菜贩家庭的记录来展现生活的本质——先努力生存,然后更好地生活。专题《邻家小馆系列》关注上海街市上的吃食小店,记录小店老板们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专题《对家史感兴趣的年轻人》记录了上海人祖父辈迁徙和定居上海的故事。读者在他们的故事中可以观照社会,对照自己的经历,进而产生代入感和共鸣。

    2 都市报星期日刊如何打造精品栏目

    区域性都市报的星期日刊,因传播范围比较明确,图文并茂,保存时间长,受众广泛,以及发展成熟的采编流程,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很好的载体。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报纸作为空间有限的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多重信息空间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做出精致有趣的内容,是值得研究的业务问题。笔者认为都市报星期日刊的内容特征在于“地域性、市民化、有趣化”,因此在打造文化趣味栏目方面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2.1 专门化

    都市报星期日刊栏目关注的对象只是一个局部领域,开口一般很小,主题相对集中,以对某一方面报道的集中、深刻、丰富作为立足点。如《柒调查》栏目主要关注上海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问题,注意抓取生活中常见而又耐人寻味的场景。以此为视点,可供采写聚焦的群体很广泛,如上海爷叔、弄堂口阿婆、文艺青年、退休教师、刺青师傅、点心师傅、市场摊贩、来沪打工家庭等。

    2.2 深刻性

    星期日刊栏目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展现新闻事实或新闻人物,从宏观或微观上剖析,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解读信息。如《柒调查》的专题《弄堂系列》《返沪知青子女访谈录》《日本“扒分”回忆录》都有深厚的时代背景,通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可以给受众提供较多的思考,可以一起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2.3 独家性

    包括选题的独家性、视角的独家性和编排的独家性。《柒调查》的封面极具特色,通常是一幅写实性的彩色手绘插图,线条简洁而有“烟火味”。内页版面会根据稿件内容配纪实性的新闻照片或手绘插画。如在《阿山过年菜》专题中,配合新闻稿件将食物的原材料和各种过年菜进行了精细的手绘,体现出视角的独特与生活的细节。

    2.4 有趣化

    在资讯泛滥的今天,都市报星期日专刊更要抓住生活中的有趣事物。《柒调查》栏目的专题中不乏视角极为独特的内容,如《沪郊蘑菇猎人》《急诊室速写》《城市渔翁》《春分新农事》《皮肤上的个人史》《新天地动物观察》等,读起来趣味盎然。《柒调查》栏目在新闻语言的表达上也注意贴近地域,适当采用了“侬”“伊”“阿拉”“搓”“彪”等上海方言凸显地域特色,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结 语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到“文化自觉”的观点。报纸作为传统大众传媒,其社会角色和责任是传达信息,记录当下的社会进程与发展。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优势资源在于新闻视角的专业性和城市文化的档案功能。互联网加快了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经过筛选精编的内容,缺的是有深度有可读性的内容。都市报星期日刊做好这类内容需要记者编辑精耕细作,精心策划,深入生活扎实采访,需要充分重视原创内容的价值,培养区域性核心受阅群体的阅读黏性。

    注 释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4

    [2]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5

    [3]赵文.《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9

    [4]吴智斌.都市风貌与海派气质:清末民初长篇都市小说上海叙事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5]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6[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6]苏永华.美国星期天报纸内容设置与运行[J].新闻前哨,2010(11):66-68

    (收稿日期:2015-04-07)

    相关热词搜索:日刊都市报如何打造星期栏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