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浅谈让学生把心放到阅读中去

    浅谈让学生把心放到阅读中去

    时间:2020-06-19 05:18: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指导与训练,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能力,指导以后的学习,才达到了真的有效。

    关键词:创设情景 读练结合 总结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觉得学生阅读的效率低,觉得学生仿佛不开窍,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或回答得不完整,非常生气和苦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把心放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与作者的思想交流。

    学生不用心阅读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我的调查和教学经验,发现一些问题,它们成了我们学生阅读中的障碍。

    第一,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短,而一篇阅读往往要花他们较长的时间,再加上他们又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上,他们更关注娱乐性﹑好奇心,而不是那些繁琐的、抽象的知识

    第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听说读写同时进行的一项学习过程,听和读的能力学生大都只是调动眼和耳,而说和写,就要求心到手到,所以,有些学生就望而却步了。再加上我们老师心里总怕学生说不好,写不好,把我们认为准确的答案说给他们,帮他们代办。久而久之,不仅养成学生懒于动手动脑的坏习惯,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为什么不问问题?”学生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怎么会没有呢?”我很奇怪,“那我问你问题时你为什么回答不上?”他说:“你问时我才知道我不会。”他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牵着走,老师怎么问,他们怎么答,却不会发问了,多么令人惊心﹗“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可是,这样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第三,对知识的延伸不够。

    受很多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能学完本课的内容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长此下去,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更没达到以点代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四,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影响学生课外阅读。

    虽然减负已经提了好多年了,但名校高校依然是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向往的成才之地。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数量,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根据这些问题,首先,我觉得我们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是个关键的因素。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理论知识的指导,我渐渐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和能与同仁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1.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

    二、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如果在低段经常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学生已经养成爱说会说的好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就有了较好的基础。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出了“三环一线”的阅读教学模式。

    三﹑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日之功,是要经过师生长期的探索与积累总结。比如,在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古诗两首《示儿》中,对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抓住一个“悲”来理解,他为什么而悲伤呢?是为看不到祖国﹙即当时南宋﹚的统一而伤心,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爱国之情就不言而喻了。这些方法教师首先在教学中渗透,灵活运用,让学生逐渐理解与接受。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醒学生回顾,让他们不断总结,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杨九梭《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相关热词搜索:中去浅谈把心放到学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