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塞壬之谜的理性求解

    塞壬之谜的理性求解

    时间:2022-08-25 18:5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迄今为止的阅读有趣地告诉我,不约而同的,布朗肖,格非,或许还有别的中外学者作家,都把希腊神话中那著名的塞壬的歌声视为叙事的缩影:一面情难自已地拼命伸出耳朵想要聆听天籁般美妙的音符,相信这完全是真的;一面又不得不以蜡丸封住耳朵,来抵御这迷醉气场中潜隐着的摄魂力量,提醒自己这是假的。似这般,若即若离而如出如入,成就了叙事的独特魔力。它的核心谜题无疑是叙事逻辑。
      塞壬之谜无处不在,因为生活原是一座叙事之城。美国学者伯格曾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中感叹,“我们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着,我们就在这些传闻和故事的海洋之中漂游,从生到死,日日如是”。新媒体的时代,热衷分享生活的社交圈,实现着新型表达与交流的微博等叙事,更是悄然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然而,纵观国内外学界,集中系统专门地求解“叙事逻辑”这团塞壬之谜的著作,却还呈现出某种空白。眼前这部40万字的《叙事逻辑研究》因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适时补缺之作。
      毋庸讳言,叙事逻辑对叙事的质量(能否被接受、在何种程度上被接受)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一段文本如何展开、一次叙事如何进行,推动这一叙事的发展甚而塑造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如《叙事逻辑研究》所指出的,理解叙事逻辑是理解叙事的必要途径,而理解叙事,则是理解人生的必要途径:“叙事逻辑根本上是与人生密切相关、顺应着人生本体的逻辑”,而“叙事也就是人生的本体”。《叙事逻辑研究》在梳理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相关思想基础上,从与人生的深度关联来界说叙事逻辑及其与认知逻辑的异趣,打开了叙事理论的一道隐门,引领我们穿过它走向叙事的核心地带。
      首先,本书着意于建立叙事逻辑的本体性理论,从叙事的源头文学叙事出发,在学理上严格追随“叙事扩容”与“叙事转向”而顺次进入文化叙事与理论叙事,使这一研究成果成为分析各类叙事的有力工具。同时,它不仅观照着叙事逻辑的构成,也探索叙事逻辑的价值判定。其次,作者以纵横结合的论述结构,分别从横断面与纵剖面分析叙事逻辑的共时构成与历时延展。横向上,从入场的感受、离场的反思与贯通场内外的想象三个环节构建叙事的逻辑。纵向上,又考察叙事从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领域向以非文字为媒介的文化领域,比如影视作品的扩展,以及叙事转向如何成为包括理论研究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一种研究方式……作为理论学术展开与更新自身血液、推进自身积极嬗变的动力”(第七章)。这样,文学的叙事逻辑作为叙事逻辑研究的基点与重心,由全书第三、四、五章进行较大篇幅的着重研究,这三章不仅努力澄清文学叙事逻辑原理,而且为后续非文学叙事逻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靠的本体模型。接着,文化的叙事逻辑用第六章来论述。叙事扩容至非文学的文化领域,进一步转向非文学的理论领域,理论对叙事逻辑的积极运用,既充满前沿意义,也处于方兴未艾的开放性进程中,而在书中第七、八两章得到研究。上述全部思路,又从对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思想中已有的零散叙事逻辑观念的梳理开始,此即第一、二章的论述内容。
      容易注意到,贯穿上述研究的学理基础乃是现代语言论转向。语言被索绪尔证明为是不直通事物的符号(替代品),这意味着,语言的可理解性取决于符号在共时性结构中的可区分(差别)性,建立在区分基础之上的符号的横向毗连与纵向对应共同创造着意义。作为替代品的符号不等于原物,却赋予原物以意义,沿此开启的语言论思想,在逮住了形而上学要害的同时,推动着叙事成为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是叙事逻辑得以纵横驰骋的根本活力与魅力所系。
      全书对上述每一环节都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研究分析,结合具体丰富的个案实例,在理论阐述中焕发尽可能鲜明的实践品格。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纵横结合的研究之后,作者颇具新意地提出了一种前沿构想,即“文学地做理论”:“用文学的思想方式进行理论研究”,以有助于“同时走出文学危机与理论强行阐释的困境,兼容两者而在叙事逻辑的介入中有效更新理论研究前景”。作者认为,相对于“理论地做文学”这一西方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新世纪并影响到我国的文学理论基本范式,“文学地做理论”是有效推进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其正展开为国际前沿学术景观。从历史依据看,“文学”的狭义是18世纪以后以纯文学为内涵的学科建制,本義则是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后者在现代语言论视野中获得深化,并融入人文社科理论领域,成为一种活的思想方式。从逻辑依据看,“文学地做理论”既扬弃以趣味主义与感悟随想为特征的我国古典诗文批评,也扬弃仍暗设有始源性权力的现代存在论诗思。从方法看,融入理论的文学能指,是陌生化的细节、个案与叙事等,被能指同时带出的融入理论的文学所指,包括再造想象层面上吸收事件后的意义,也包括创造想象层面上创造事件后的意义,两者都不离不弃于叙事逻辑。这种在基础理论研究中不忘将运思触角探伸至学科前沿的努力姿态,可以说积极地开启了当前“后理论”的文学走向,堪称本书的鲜明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求解之谜理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