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苏轼也“抄袭”?

    苏轼也“抄袭”?

    时间:2022-08-30 19:0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两首》的其中一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这首词时,我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临近下课时,作为拓展,我补充了苏轼的一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没想到投影上刚出示这首词,班级就炸开了锅:
      “怎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这么相似?”
      “《渔歌子》里也有这几句啊。”
      ……
      “老师,原来张志和是抄袭苏轼的!”一向不安生的小许同学大喊道。
      “是苏轼抄袭张志和的吧?”其他同学跟着叫起来。
      瞬间,班级里议论声此起彼伏。我补充苏轼的《浣溪沙》,本意是想给学生们展示不同的词人同写西塞山的美景,在表达上有何异同,没想到学生们关注的点在两首词相仿上。虽说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但是课堂又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交往互动的过程,所以课堂总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我应该及时引导。所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决定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真是‘抄袭’,那么是谁‘抄袭’了谁?”我嗓门提高了几个分贝,底下一瞬间举起了好几只小手。“小唐,你来说。”
      “应该是苏轼抄袭张志和的,因为张志和是唐朝的,而苏轼是宋朝的,是先有唐然后才有的宋。”小唐自信满满地说完,大部分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小部分同学的表情中明显透露出质疑的神色。
      “天哪,苏轼在我心中可是一代豪杰啊,他居然‘抄袭’?”我装作不相信的样子。班级的另外一小部分同学见状,立马有了底气,开始与他们争论起来:“对啊,苏轼不可能抄袭的!”
      一时间,班级分成了三派,一派很肯定地认为苏轼抄袭了张志和,一派则坚决认为苏轼没有抄袭,还有一派被搞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谁对谁错。
      课堂上的这一教学“意外”,一方面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也成为课堂上鲜活的教学资源。所以,既然学生感兴趣,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苏轼到底有没有‘抄袭’呢?我们不妨来一次探究活动。”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来了兴趣,“请你们回去查找相关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把重要资料摘抄下来,可以写一写你的研究报告,也可以写一写你的研究心得,我们明天交流怎么样?”
      “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经过我的顺势引导,他们从一场毫无依据的争论,到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体会的综合性活动,这场“意外”得到了巧妙的处理。
      第二天的交流课上,他们收获颇丰——
      原本认为苏轼“抄袭”了张志和的小唐首先发言:“《浣溪沙》是苏轼仿写的。自张志和的《渔歌子》问世以来,诗人骚客历代传唱,并且很多人模仿他。其中仿写的代表人物就是苏轼。”
      “我还查到黄山谷、纳兰性德还有宋高宗赵构也模仿过这首词。”小许说。
      “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要仿写这首词吗?除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写的真的很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志和为人很有节气,苏轼很敬佩他。”小韩接着说。
      “我还了解到,苏轼作这首《浣溪沙》前还做了一首《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但他不满意,于是又改成了现在看到的这首《浣溪沙》。”小孫也迫不及待登上了讲台。
      “我觉得苏轼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他看到佳作会仿写,对第一次作品不满意还会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学习委员小林的发言,让同学们忍不住称赞。
      ……
      “同学们查阅了这么多资料,并且都有自己的收获,真是厉害!”我忍不住夸赞道,“那么比较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异同呢?”
      “我觉得他们都描写了西塞山的美丽风光。”
      “两首诗都表达了词人喜爱这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情感。”
      “相比之下,张志和的《渔歌子》更加简洁。”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争着抢着说。
      “那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我喜欢张志和的《渔歌子》,朗朗上口。”
      “我喜欢苏轼的《浣溪沙》,因为除了那些景物,苏轼还写了江上的片片白帆,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不禁沉浸其中。同学们神采飞扬,各抒己见,多么有活力的一堂课!这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导火线是学生的质疑。捕捉到这其中包含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课堂就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轼抄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