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借君相思纸,,传我人间语

    借君相思纸,,传我人间语

    时间:2022-08-31 20: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月的时间,竟然像被碎纸机粉碎了似的,凌乱得一地碎屑,几乎不能整齐地阅读、整齐地思考、整齐地写作,而是被各种突发、零碎却又不能说不重要的事情裹挟着、推动着。然而,在这碎屑般的日子里,我却尽力组织起一段连贯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阅读《红豆》2018年度发表的散文、随笔作品。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受人之约、忠人之事——既然答应了《红豆》杂志编辑部的邀约,为《红豆》2018年度的散文、随笔写一篇“印象记”,那就要尽量读细、写真。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甫一阅读,便被这情真、意切、思远、理深的文字给吸引了,或者干脆说,长期沉浸于理论文章和小说阅读中的我,被这格外有人生韵味和人间气息的文字给捕获了,不愿让琐碎的事务扰乱这难得的感觉,因而才每每在夜深人静时阅读这些自带声音、自有滋味、自我生长的文字,也让自己的心情随之荡漾、起伏。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一不小心,脑海中就浮现出两句话:借君相思纸,传我人间语。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刊物那意味悠长的名字,因为这名字与唐代诗人王维那首千古名诗的联系,但仔细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红豆》杂志编辑团队的办刊理念与精神所在:为作者提供有情的纸张,让他们写下有情的文字,滋养有情的读者,从而耕耘一片有情的土地,构建一个有情的家园——精神的家园。因此,我也愿意从我读出的“语言”——人间语——入手,结构我这篇心得。

    1


      私下里,我一直以为散文是最适宜于传情的文字。我知道,在新方法、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散文观也屡经新变的今天还这么说,很可能会被人批评甚至讥笑为没有见识或者落后,但我却近乎固执地坚持这一观点。想一想,在这个不仅物质世界坚硬无比(不用说语言、举动,有时候,似乎连眼神、气息都像遍地的钢筋水泥一样粗糙刺人),而且文字世界也一样坚硬的时代,如果连散文这种最具人间气质的文体也缺少了润物无声的情感因子,而是同样沦落为各种所谓新理论、后观念、大文化的野蛮生长之地的话,那也真够无趣、可憎的。幸运的是,阅读《红豆》2018年度散文、随笔时,与我扑面相遇的就是丰沛的情感。坦白地说,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文字,我名之为“情语”。
      这里边,最显著的就是亲情,是亲情的传达。第1期就有2篇写亲情的散文:郝随穗的《父亲的面子》和樊可香的《来生还做您的右膀》。无独有偶,这2篇都是回望父亲、感恩父亲、致敬父亲的。在《父亲的面子》中,我们看到了父亲的低调、父亲的卑微、父亲的无能。我们看到,这个男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高晓声笔下“漏斗户主”陈奂生的人生理想——吃几年薄粥,盖三间新房。父亲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可竟然没有能够箍起一眼窑洞。这样的人生,可谓失败。也因此,父亲,渐渐老去的父亲,衰弱的父亲,沉默了。虽然如此,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一位失败的父亲,毋宁说是一位胜利的父亲。以物质的眼光来看,父亲当然是失败的,然而,与陈奂生不同,父亲在精神上却从未失败,虽然他也隐忍,甚至忍气吞声,但当问题严重到了伤害他的“眉眼”的程度,他性格里潜藏的炸药就会爆炸。这就不仅仅是脸面的问题了,而是精神或血气的问题,也就是说,父亲尽管“事业”不成功,但他却从未放任自己的精神委顿、血气消散。正是这一点,使这位普通的父亲获得了山的品格与形象。想一想,对我们这些底层或出身底层的人来说,我们的父亲不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和血气,才能凝聚起整个家庭的心气,统领着他们,扶携着他们,甚至拖拉着他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默默地走向前方、未来的吗?
      如果说郝随穗的《父亲的面子》写的是父亲的硬度和韧性的话,那么樊可香的《来生还做您的右膀》写的则是父亲的通达与智慧。早年丧妻,独自抚养几个女儿,生活的重压让父亲早早地就变得寡言少语。但这寡言不仅不是屈服与放弃,反而意味着更多的“语言”更多的关切与更多的叮咛,而且,关键时刻父亲从不吝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作者回忆,一次自己与丈夫吵架,“一气之下跑回家里”,没想到,敏感的父亲一下子就看透了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安慰“我”,反而用严厉的口气批评“我”要包容、理解与忍让,让“我”触动、顿悟、感激,因为父亲“给我的爱是有原则、有方向的,而不是糊涂与偏袒”。这样的父爱,兼具山与水的形态与质地,一样的感人至深。
      除了我们重点分析的这两篇作品,曹文生的《一个人的根系》(第3期)、张复林的《乡村的灯火》等都是写父亲的。事实上,透过这些朴素而又多情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何止是作者个人的父亲,或者说,他们写的又何止是个人的父亲——他们是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在为我们树立共同的父亲的形象。正是这样的动因,让他们的文字有了温度、有了力量、有了深度、有了厚度。对父亲这样,对母亲这一与父亲一样的人类最为原始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情感源,我们的作者们同样饱含感情、饱含敬意、饱含爱意,即在《红豆》本年度的散文、随笔中,母亲也同样出彩、同样灿烂、同样动人,其佼佼者是肖建国的《母亲和一座城》(第7期)。这篇散文可谓一波三折。“我”在南方的城里立足后,怕给我添麻烦,身在北方山村的母亲却不愿去城里与“我”一起生活,而是化身为屋后山上的“望儿石”:“有事没事,她的双腿总是不由自主地往屋后高坡上走,然后就站在那里,伸出干燥皴裂的右手,颤颤地支在前额上,静静眺望南方,远眺我所在的城市。”这是多么动人的母亲形象呀。父亲去世后,在“我”百般劝说下,母亲才好不容易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来到“我”的家。然而,来到这里后,母亲却变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谨小慎微,那么茫然无措,并且仅仅过了三天,就毅然离开“我”家,去妹妹家住了。因为,就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母亲已经看出了“我”与妻子的不易,看出了“我”这个小家庭的捉襟见肘,她不忍直视,于是只好选择“远离”。这又是何其动人的母亲形象!然而,当“我”患病之后,母亲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昂首挺胸地来到“我”家,精神矍铄地充当起这个家的主人来:照料病中的儿子,照料儿子的家庭,直到“我”大病初愈。年迈的母亲之所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释放出如此绵长的力量,是因为她怕自己的儿子垮了,怕自己儿子的家庭垮了,因而她再次像儿子还小的时候那样,勉力张开自己那不再强大的臂膀,将其笼在下面。这更是感人的母亲形象。说实话,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形象了,而是那让万物生辉、润泽的太阳了。这样的母亲,让我们永不孤独、永不茫然、永不怯懦、永不放弃……
    相关热词搜索:相思人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