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9-03 10:3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洛川会议上指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中共根据敌我国情,把游击战争从战术提高到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有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中共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游击战争 战略地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有利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被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游击战争发挥了全局性的意义和作用。
      一、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提出的背景
      (一)游击战争思想的形成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经过三个月游击战的实践,于1928年1月在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初步总结了作战经验,提出的原则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1929年4月5日,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正式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①。后来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
      (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三)抗日游击战争的提出
      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敌后农村,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二、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提出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于1938年5月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该文分析了游击战争战略问题提起的原因,“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2]①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要争取战争最后的胜利,主要的方针是:“(一)主動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2]②这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
      三、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农民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
      从国共军事力量对比上决定了在抗日战争中两党分工的不同,执行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由于军力弱小只能选择执行游击战争的抗战任务。1937年8月改编的八路军和10月改编的新四军总兵力才5.63万人,面对强大而武器先进的日本侵略军,中共只能采取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而游击战争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使得游击战争成为农民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3]由于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不可能参加正规的运动战和阵地战。
      (二)战略防御阶段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敌后游击战争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余人,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边、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中、豫东等10余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也由改编时的5.63万人发展到18万余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4]
      (三)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在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人民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相关热词搜索:游击抗日地位作用战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