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人性的度量衡

    人性的度量衡

    时间:2022-09-07 14:3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普里莫·莱维传》

      今年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里莫·莱维诞辰100周年。莱维的文学生涯始于《这是不是个人》(英文书名为《活在奥斯维辛》),终于《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纳粹集中营生活萦绕着他几乎一生。
      莱维出生在意大利都灵一个富有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他和他的家庭已经深深融入意大利社会,莱维没有过多介意自己的“犹太属性”,认为自己只是“百分之五的犹太人”。即便在墨索里尼决定和纳粹政权合作后,意大利犹太人处境相比其他国家也好很多。
      但是纳粹来了。二战末期,1943年9月10日德军全面占领都灵,15日对意大利犹太人进行了屠杀,10月1日莱维加入抵抗组织。一帮根本不懂得如何战斗的乌合之众很快被间谍渗透,12月13日凌晨莱维被捕。1944年1月20日连同莱维在内的“650件”——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人的犹太人被送往奥斯维辛,最小年龄的是一个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26日深夜到达集中营,24小时后,莱维的胳膊用电烙上囚犯编码174517。

    这是不是个人?


      集中营是非人的世界。在纳粹意识形态里,从来没有把犹太人当作人:被押上列车时是一件货物;在奥斯维辛是一串数字;在搜走所有生活用品后,吃饭却不发勺子,故意让他们用手去抓、像狗一样舔食。莱维说:“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就惩罚他,这在我看来已经达到邪恶和非理性的新高度。”在集中营里,莱维学会了偷懒、学会了偷窃、学会了冷漠,以及与罪恶合作。一切非人的生存方式都成为“活下去”必须掌握的技能。
      莱维所掌握的这些“生存技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鄙夷、蔑视和不齿的东西,从来都在我们道德意识之外,不论谁沾染上这种“技能”都会成为人生中的污点,或许还会发出小布尔乔亚的尖叫声:“怎么能够这样?!”莱维原本就是标准的中产阶级,他在参加游击队、第一次接触到手枪时,更深刻、也更天真地问道:“人为什么要相互残杀?”
      非人世界里无法讨论人的道德。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的一位英国战俘写道:犹太囚犯是“走动的骨架……真的难以置信,人可以堕落成那个样子”。德国人将自己的先知——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究竟安放在了哪里?我们确乎难以保证,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普遍缺乏道德意识的社会中,又会崇高到哪里?对邪恶世界的拒绝又会有多少坚定?
      奥斯维辛,这个被称为“世界肛门”的地方,在纳粹统治下,向人类展示了——也展示了人类自身无奇不有的污秽。极为凶险环境中,莱维幸运地得到了朋友的帮助,能够得到一碗土豆皮汤;因为化学家身份被招募从事与职业相关工作,使他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季;在德军疏散集中营囚犯时,他又染上猩红热住进医院,躲过了“死亡行军”;苏联炸弹几乎炸毁整个集中营,却没有炸到莱维的病房,德军以为所有人都被炸死,全部逃跑。能够在集中营活下来,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个万分之一的侥幸:侥幸自身也是夺命的。
      当初被送往集中营的650人,包括莱维在内只有24人活了下来。经过长达九个月颇为离奇的旅行,莱维于1945年10月到达意大利,29日回到家乡都灵。这次旅程在他的《休战》(英文书名为《再度觉醒》)一书中得到了体现。
      回归正常生活后,莱维的第一部著作是《这是不是个人》,动笔时间大致为1946年2月,写作动机是他“迫切感到的是本能般地、无法抑制地讲述亲身经历的渴望,而不是作为奥斯维辛见证者的道德义务”。但丁说:“要是我没写书,那现在还是地下受罪的亡灵”,莱维年轻时曾经受到严格的拉丁古典文学训练,但丁对他有相当启示意义,尤其《地狱篇》深深烙迹在他脑海里,只有写作、倾诉,才能将他从奥斯维辛的噩梦中拯救过来。
      对莱维使用《这是不是个人》作为书名有着各种探究,最根本处是他对人性丧失发出内心本能的疑问和恐惧。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捣毁之后、在人类经历过多形态极权统治之后,集中营的非人统治和囚徒们的非人生活都变得“可以想象”了,同类间自相残杀动摇人类道德根基:一种互害模式成为生存的通行法则——这将使人类走上毁灭之道。因此,莱维指出了不为常人所接受的事实:“最优秀的人都在集中营里丧命,最糟糕的人却幸存了下来。”

    人在本质上是残忍的


      不堪回首的经历却不得不去面对,这是一个伟大作家承担的历史责任:在正义和邪恶之间、在善良和残忍之间、在仁慈与冷酷之间,必须要选边,而且只能选择一边——莱维只能在痛苦中回顾,在回顾中书写。往往揭露苦难比苦难自身更令人寝食难安、更具有毁灭性: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如此残暴、如此血腥的一幕?它使人类基本道德、基本伦理全面崩溃,自己也被强迫厕身其间,眼睁睁看着人类精神大厦倾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莱维以一种极度悲愤的心情控诉纳粹:你们赢了!
      战争结束不久,集中营的罪恶没有得到全面展示,莱维的经历和作品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他只被人们看做“纳粹日常暴行的一个普通受害者”。《这是不是个人》虽然已经译介到美国,但影響既不强烈也不广泛,直到进入上世纪60年代。
      1961年该著在法国和德国相继翻译出版。在《这是不是个人》全球出版时有个极有意思的插曲:它在苏联成了禁书。苏联文化部认为莱维的作品会使苏联人将“古拉格集中营与纳粹集中营相提并论”。当莱维读到索尔仁尼琴《第一圈》时突然明白,1945年回国时,苏联军官曾经问他奥斯维辛的食物配给制度、纳粹如何预防犯人进行破坏活动等问题。他说:“我那时还天真地以为那些亲切的苏联审问者在收集历史数据,而不是如何经营斯大林集中营的相关信息。”一种罪恶总是对另一种罪恶充满兴趣。后来,东德也将莱维的著作列为禁书。
      1962年秋,莱维完成了《休战》一书的写作,这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于1963年6月出版,出版后第一个月就卖出4万本,一些精彩书评将莱维推到意大利当代作家前列,书评家认为,这部作品“富于吸引力,并永远充满人性”,将该著与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相媲美,有的还将它与普希金、果戈里的名著相提并论。
    相关热词搜索:度量衡人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