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北平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始末

    北平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始末

    时间:2022-09-08 19:5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签署投降书。此后,盟国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审判。除了在日本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甲级战犯外,各国还分别对乙、丙级战犯进行了审判。其中,位于北平的军事法庭对相关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成为战后对日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军事法庭的筹备与成立
      早在日本投降前夕,各地军事法庭的筹备工作即已开始。1943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便组织拟订了“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组织规则”。1944年2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成立。1945年3月,该委员会又与抗战损失委员会合并,为战后的战犯审判作准备。1945年12月6日,国民政府又决定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军令部、军政部、外交部、司法行政部、行政院秘书处及联合国调查战争罪行委员会远东及太平洋分会组成。该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战犯,并在成立后立刻草拟了《战争罪犯审判条例》35条。这意味着全国各地对战犯的审判即将开始。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于北平等全国十大城市设立战犯拘押所,以便就近处理各地日军投降事宜。几乎与此同时,又在上述城市设立军事法庭,对所拘押的战犯进行审判。除南京军事法庭直属国防部外,其他九座城市的军事法庭均隶属于当地最高军事机关。这些法庭的性质并非战时军事法庭,而是战后军事法庭。战时军事法庭是战争期间由军队内部临时组建,只针对具体案件,案件审判完毕便撤销;而战后军事法庭是在战争结束后成立,且针对战争期间发生的所有罪行。这些法庭主要由受降部队、司法行政部、地方法院按照比例派出文职官员组成,同时再授予其文职军衔。法庭最主要的人员为庭长与首席检察官。1945年11月16日,北平军事法庭正式成立。庭长由11战区司令长官部军法处处长张丁扬担任,首席检察官由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任钟垿担任。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亦开始启动。
      二、调查及拘押工作的展开
      在法庭庭审开始之前,必须完成一项基本任务,即确定受审的嫌疑人并拘捕到案。但是,与甲级战犯相比,乙、丙级战犯相对不太有名,所犯罪行亦较少为人所知。因此,通过调查确定并拘押嫌疑人便成为当务之急。
      具体而言,调查工作主要是依靠发动民众,尤其是当事人的检举和控告。1946年8月29日,北平市民参政会曾在报纸上呼吁广大市民积极检举嫌疑人,并提出五项具体办法。而11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各地人民自行告发检举”[1]的情况下对嫌疑人予以拘捕。
      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调查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努力保证证据的完整与客观。1945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曾颁发《敌人罪行调查办法》。整个调查便依照这一文件进行。在收到民众的检举后,即由检察官或审判人员等展开取证,并最终形成文字材料。材料中必须有当事人的陈述、证人的证词等内容,且当事人、证人、调查人员都要签字确认材料内容真实有效,否则不具备法律效力。正是由于严格执行了以上环节,方得以准确地发现相关嫌疑人的罪行。如国民政府参军长商震检举了自己在北平的三处房产被日本宪兵队队长内川等人占据的事实,同时列出损失的物品清单。在参与调查的北平市警察局局长汤永咸出具证词后,证明情况属实[2]。
      调查活动完成后,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嫌疑人予以拘押。当时的一般程序是根据所确认的事实向有关部门开出善后名单,再将名单上的嫌疑人“迅速送交战犯拘留所,听候审讯”[3]。当时原计划拘押嫌疑人170余人,但因交通不便等问题而进度缓慢,至1946年2月初,“仅拘捕50余人”[4]。
      此时,随着战后遣返日本侨民及俘虏工作的展开,拘押工作也被影响。数量庞大的被遣返者一旦于遣返地点集中,则难以对其实施拘押。北平地区的遣返工作基本于1946年6月底完成,故必须在5月前后完成对嫌疑人的拘押,使其集中候审。因此,拘押工作的进度必须加快,要与时间赛跑。如日本宪兵队队长石上保和朝鲜籍翻译白天瑞便是在遣返船上被拘押的。至1946年4月,已拘押嫌疑人共167人[5]。至此,调查及拘押工作基本结束,法庭庭审即将开始。
      三、庭审情况
      1946年4月8日,北平军事法庭在位于西四的石碑胡同正式开始了庭审工作。这比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开庭时间还早了近一个月。组成人员除了上述的张丁扬、任钟垿之外,尚有审判官姜念伯、蔡砚农、石继周,书记员余国源,翻译贺一谔、方宏绪、刘慰先、潘瑜、李啸楼。
      根据程序,所有拘押的嫌疑人需要由检察官侦查取证,再由其以公诉人身份向军事法庭提出起诉。若经过侦查取证,发现有条件不足者,则无法向法庭起诉。因此,被拘押的嫌疑人并未全部被提交军事法庭。在整个北平军事法庭开庭的过程中,有115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诉。最终,有112人被宣判,涉及案件87起。其中,28人被判处死刑、11人判处无期徒刑、34人判处有期徒刑、39人判处无罪或其他刑罚[6]。
      而在这112人中,宪兵的人数最多,达51人;另有任宪兵翻译者6人,合计约占总人数的50.8%。宪兵是许多国家在军队中设立的特殊部队或军种,主要负责约束军人行为、处理军队中的刑事案件,同时也负有防卫重要机关、运送军事物资、审讯战俘等职能。若在战争时期,宪兵有时还成为镇压占领区民众反抗的工具。而在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日本,宪兵更是具有极大的权力。1899年日本颁布的“宪兵令”规定宪兵“职掌军事安全及军纪维护,兼掌司法警察之业务”[7],从而使宪兵得以随意使用暴力肃清异己分子。而在北平沦陷期间,宪兵更成为日寇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依靠,和对民众进行暴力统治的主体。因此,宪兵也就成为被起诉的最主要对象。同时,宪兵被判处的刑罚也最重。据笔者统计,在28名被判处死刑者中,宪兵及宪兵翻译达17人,约占死刑总人数的60.7%。這与当时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一致。在中国各地的审判中,涉及宪兵的判决超过总量的一半,宪兵中判处死刑者则超过受审者的80%[8]。同时,其行为的暴力程度往往也较高。如宪兵准尉高贝胜在任宪兵分队长时,曾在卢龙县一次杀害17位村民;宪兵曹长高桥雷二在山东庆云县一次杀害45人;宪兵军曹石上保更是亲自拷问抗日民众,并“杀害达两百余人”[9]。
    相关热词搜索:北平军事法庭战犯始末日本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