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影响【精选推荐】

    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影响【精选推荐】

    时间:2022-10-13 16: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影响【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影响【精选推荐】

    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3篇

    【篇一】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浅谈地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杨 坪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6期

            摘要: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中强调了“地方色彩”的重要性,认为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的生命力的源泉。本文通过对汪曾祺的创作进行分析,以此来更进一步展现地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汪曾祺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04-01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在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力,然而我们欣喜的看到,小说作品中的地域风格的色彩并未淡化甚至消亡,反而日益浓厚。汪曾祺作品中的显著的地域文化色彩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拜访汪曾祺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水,也有水的感觉。汪曾祺对此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面上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我们知道汪曾祺的家乡是高邮,高邮就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水成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淖记事》写道:“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暧,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萎蒿,很多就是一片翠绿了。”《受戒》整个文本中更是让人感到水气盎然,明海和英子这对小儿女从相识,约会到最后的心灵的结合无不是在水上完成。

            水作为自然环境影响了汪曾祺的精神气质,形成其充满水意的作品风格。我们知道所谓地域,字面上理解为一定的地理范围。但是研究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这里不仅包括该地域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方面的影响。从审美感知的层次上来说,作家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其审美心理也会受其影响,因而在小说创作中会表现出特有的美学风格。“这漫长的政治弱势历史规约着吴地吴人的生活历史、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及审美情趣,积淀成一种以‘阴柔’为特质的文化风俗——其主要特征为‘崇文尚礼’、‘人性柔慧’、‘士奢于学’、‘民兴于仁’、‘衣冠文物之盛’以及‘豪奢侈靡’、‘厚于滋味’等。”所有这些乡村血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汪曾祺,并成为其日后创作中的隐性文化底蕴。

    【篇二】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圣经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摘要】《圣经》是西方基督教的经书,对西方的影响深远巨大,它的思想体系及价值观念已经渗透于各个方面。《圣经》对西方电影创作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在林林种种的电影作品中不难发现《圣经》的影响,电影创作者作者经常改变抑或借用《圣经》中的情节或人物来达到警世育人、阐述自己的思想。
      
      【关键词】圣经;
    电影;
    基督教;
    艺术;
    背景;
    影响
      
      一、《圣经》的历史文化背景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圣经》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浓缩了古代地中海沿岸文化,是理解西方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金钥匙。《圣经》还是一部文学巨著,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经》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
      
      二、何谓电影艺术
      
      电影则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由于文化背景的缘故,西方电影中一直有宗教意识体现和从宗教角度进行思考的传统。好莱坞的电影也一直有套用宗教的说教“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并在许多娱乐片中加入宗教调味剂,轻松的把问题推给教义来解决。
      
      三、《圣经》元素具体在电影中的体现
      
      《圣经》的内容如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它有田园诗般的宁静,有血雨腥风的战乱,有撕心裂肺的悲剧,也有纯洁美丽的爱情,它不仅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英雄故事,也有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等。它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剧作家无一不从中引经据典、选取素材、改写情节、引用人物、汲取灵感。
      
      1.《圣经》的内容对电影创作的巨大影响
      
      (1)电影以《圣经》为素材,运用《圣经》典故作为情节,以《圣经》中的人物为原型
      
      《圣经》没有中心事件和核心人物,它更像是一部巨大、庞杂且无序的教史体系。改编者要将《圣经》中的人物和情节抽取出来,进行重组或拼接,如《摩西的故事》。另一方面,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不仅仅需要服装、配乐、构图等元素的加入,还需要改编者丰富的想象力去填充《圣经》故事中被简化的内容以及一切能够使电影叙述更精彩的细节,例如电影《耶稣降生记》、《基督受难记》。要将百千余字的文本变成整部电影—一两个小时有余的图像叙事,其难度可想而知。
      
      还有些电影加入与《圣经》相关的内容或人物,旨在营造神秘,奇幻或宏大等气氛用来吸引观众。2006年《达·芬奇密码》在争议声中取得逾7.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基督教徒称影片中所写的内容是对基督教两千年历史的颠覆。尽管在《新约》中有十三次提及抹大拉的玛丽亚,但未曾提到有关她的个人生活。《达芬奇密码》中将抹大拉解释为圣杯的实际含义。诸如此类的还有《恶灵骑士》和《地狱神探》等。这两部影片都没有直接取材于《圣经》,只是借用《圣经》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彼此为基础上想象创作而出。
      
      在科幻电影中的种种超级英雄身上,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也能找到救世主耶稣的影子,他们与救世主的差别可能仅仅是布道的方式—超级英雄大多使用的是暴力。例如,电影《黑客帝国》讲述的是在未来世界中充满危机,人类与叛变的机器人之间爆发战争,一个被命运选中的超人尼奥,如何营救一座地球上最后的人类城市,从而营救人类的故事。
      (2)在结构上借用《圣经》的构思结构
      
      在《圣经》中,乌斯有位义人约伯,他家财丰厚,子女满堂。为了证明撒旦的谬论,试炼约伯的真心,耶和华同意撒旦降临灾难给约伯。不幸和灾祸在故事的下半篇中铺叙开来,接二连三。当灾难即将击垮他最后的心理防线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机。耶和华现身了,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约伯认识到人的渺小和无知。最后约伯苦尽甘来,财富倍增,家门兴旺。这种峰回路转的手法使读者在前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作为商业电影,为了更好的票房,这种手法的运用可谓俯拾即是。电影《灵异第六感》直到电影最后几分钟,观众才发现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买尔康医生早已去世,观众“惊醒”之后则是被买尔康医生对妻子对病人的爱所深深的打动。
      
      2.《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对电影创作的巨大影响
      
      (1)“原罪”和“救赎”在电影中的再现与重构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亚当与夏娃禁不住撒旦的诱惑偷食禁果,违背上帝的旨意,犯下了必须世代救赎的罪孽,也即称为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的犯罪导致人间充满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已。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洗净世人的罪。人们为了赎罪得救,就要信仰祈求耶稣。在当今社会被普遍认为道德和信仰缺失的背景下,许多现实主义的电影则是以“原罪”和“救赎”为主题构建故事,对《圣经》教义的进行间接的诠释,试图重申《圣经》中的教条,意在引起新一轮的道德讨论,进行信仰的重建。
      
      (2)仁慈、宽恕、博爱的基督精神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圣经》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西方电影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圣经》的这种思想。电影《绿里奇迹》中的科菲相貌黝黑恐怖,体形硕大,却出奇地平和、敏感而缄默,天真时像个孩子,心里充满了仁慈、宽恕和博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剧中处处洋溢着爱的气息。在西方文化里诺亚方舟已经成为避难所的代名词,他也是希望、和谐的象征。而洪水虽是摧毁一切邪恶力量的源泉,但同时它也是重塑新生命的契机。这一主题在《冰河世纪2》中被形象地阐述。此外影片中三个主角带领动物们逃离灾难一事也和《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摩西如何响应上帝的召唤,带着以色列人走出了他们受苦受难的埃及的经历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
      
      [2]陈光明.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2).
      
      [3]何辉斌.基督教的罪及其在悲剧中的表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9.

    【篇三】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个性的小说大师。沈从文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在题材选择方面,留有鲁迅“以乡土回忆为题材小说”的影响;
    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流露出缺少人间温暖的孤独者的人生叹息是—种郁达夫式的内心苦闷的抒写。
    国内外对沈从文的研究不胜枚举,涉及范围广阔。一直以来,吉首大学作为沈从文故土的学校,对沈从文的研究有着一份特殊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沈从文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的同乡凌宇所著的《从边城走向世界》在当时国内外沈研学术界所引起的极大反响,20世纪末国家权威新闻机构发布新闻:“新华社长沙十月十九日,湘西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日前宣布,该校将建立一个国际沈从文研究文献中心。正在建设的这个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惟一的一个沈从文研究中心。”这条新闻无疑又把吉首大学与沈从文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向城国教授的《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更是为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吉首大学汇聚了一大批沈从
    1

    文研究方面的学者,经过一番审视与回味,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研究与吉首大学密不可分,吉首大学的沈从文研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是沈从文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沈从文先生的研究主要是对他笔下湘西世界的研究,都是对沈从文先生笔下那富有湘西地域特色的独特风情以及美好人性的探寻,而我选择“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作为毕业论文也是出于对他笔下神秘多姿的湘西及湘西人民朴实、善良的天性的向往。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创作了大量的以湘西沅水流域为背景的小说,在他的这些小说中,常常以充满诗意的笔调,描绘湘西边地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表现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那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同时,也展示了湘西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因此人们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大多是从他笔下美丽的湘西开始,先是如一首清越动人的牧歌,久听之余又沉浸其中之时,却又总能感到一份忧郁与沉闷。他以《边城》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独特美丽神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小说的根在于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源。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通过描绘富有湘西地域色彩的意境、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来展现充满生命力和人性美的湘西人民的生存状态,顽强地、鲜明地体现出湘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将湘西风俗,自然景观与人事命运溶于一体的优美意境。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的紧密关系在于:他的湘西背景、对湘西文化的独特认知、强烈的地域意识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沈从文从表现湘西文化到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对“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是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是对沈从文小说的另一种深入解读。
    我选择“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作为毕业论文旨在从沈从文小说中富有湘西地域色彩的意境、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以及充满生命力和人性美的湘西人民的生命状态,文化、信仰等方面入手,以期发现沈从文小说中深刻的湘西烙印,加深对沈从文小说精神内涵、文化意蕴的理解。

    2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已经理所当然地得到充分肯定。他以富于个性的文学创作活跃于中国文坛,并享誉世界,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后来的作家。90年代以来的沈从文研究在向着纵深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向推进,成果丰硕新论不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
    一是背景研究: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的影响。沈从文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生存的地域环境和家庭身世等,是形成其个性的背景因素。背景研究正是在这一研究者共识的基础上,将“背景”作为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广义概念,对沈从文人生经历中具体可感的环境、事件和其精神世界中传统文化因子的凝聚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撞击进行研究。如向成国的《自然的精灵》、黄献文的《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金介甫的《沈从文传》即探讨了沈从文的家事背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吴曦云的《沈从文的创作与民族意识》、彭晓勇的《民族生命元气的执着追求——沈从文小说论》、刘洪涛的《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汉族形象及其背景》则从民族背景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的“湘西式孤独”;
    另外,王学富的《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赵学勇的《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秦志希的《关于都市文化批判与乡村牧歌的质疑——沈从文文化困境描述》都从沈从文生活时代的教育环境谈到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是思想研究:沈从文笔下的艺术世界以其独特的思想特质吸引着大批的读者和研究者。近年来从思想史研究视野进一步发掘沈从文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沈从文研究领域内的一个新增长点。2002年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凌宇的《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全面论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价值,并强调“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成为沈从文价值评价的焦点”。近十年来的沈从文思想研究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出现了不少相关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沈从文作品中一些重要命题,如:“人性”、“生命”、“重造”的探究。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沈从文研究的核心和正确认识、评价沈从文的基石,吴立昌的《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在这方面给予了详细剖析。刘洪涛在《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一文中提出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生命体系的本质是它的非理性和原始性,认

    3

    为非理性精神是沈从文小说的思想价值的核心与基石、人物存在的根本依据。吴投文的《沈从文的生命诗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则认为沈从文的生命诗学是理解沈从文创作独特性的突破口。同是以对沈从文“独特性”的奥秘揭示为目标的还有康长福的《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该著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生态环境的考察为基础,探讨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的丰富内涵。其中特别探讨了沈从文思想的核心概念:“人性”、“生命”。与上述研究思路相异的是张森的博士论文《沈从文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论文采取历时性、动态的方式把握沈从文的生命思想,将沈从文生命思想的“常”与“变”结合起来考察,其目的则在于在对不同阶段的生命思想的差异比较中,揭示沈从文思想内部各种异质思想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具体走向。另外是对沈从文重造思想的关注。沈从文明确的提出“重造”意识起于30年代中期,40年代则将“经典重造”作为他致力的目标。罗宗宇的《沈从文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将“重造”视作沈从文的核心思想范畴,在对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生成及内涵的具体分析中,论者还进一步指出在某一重造家族成员内部以及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的矛盾紧张关系。另外,上述康长福的《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也在对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分析架构中,分章探讨了沈从文的“民族品德重造”、“重造文运”以及“重造经典”的内涵。
    三是比较研究:关于沈从文与外国文学的比较,有赵学勇、卢建红的《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杨瑞仁的《域外学者关于沈从文与世界文学比较研究述略》全面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状况。而沈从文与国内作家的比较,人们则多关注于与废名、汪曾祺、贾平凹、张承志等“乡土作家”的比较上。如:殷卫星的《论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兼谈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特征》、夏逸陶的《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文体比较》、赵学勇的《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王喜绒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从沈从文到张承志》等。
    此外,还有对沈从文小说文体的研究,以及其小说分类和单篇研究。90年代的研究者将“文体”看作“有意味的形式”,各有侧重的揭示了沈从文小说文体与他所表现的艺术世界的内在同构关系。如刘洪涛的《沈从文与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周源的《悲剧生命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形式——兼论沈从文文体》。对沈

    4

    从文作品的分类通常是按照乡土与城市两大题材进行。还有一小部分则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如韩立群的“军旅小说研究”,谭贻楚的“情爱文学研究”。对单篇作品的研究则以《边城》为重中之重,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研究者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他们将目光投向沈从文所禀赋的文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诸多具有拓展性、延伸性的命题。高恒问将沈从文置于“京派”文人群加以考察(《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刘洪涛、刘一友研究沈从文创作与传统文化的承传《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沈从文与湘西》,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彭晓勇的《沈从文与读书》(明天出版社,1999年,追寻学校教育及自学经历与沈从文创作之关系,韩立群的《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探讨沈从文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之渊源,(日齐藤大纪的《日本沈从文研究的昨天、今天、明天》,细数海外沈从文研究情况,吉首大学《永远的沈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以及聚焦于沈从文人生经历与其创作道路的多种“沈从文传”。最近几年,沈从文文学批评研究、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研究、沈从文军旅小说研究以及上海租界时期沈从文研究都是研究领域内的热点。李永东的《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嬗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凌宇、张森的《联大时期沈从文的知识分子观》(《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5月20日、孙士生的《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山东文学》,2005年第8期是在这些方面有见地、观点新的代表性论文。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以通过结合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具体作品《边城》、《长河》、《潇潇》、《柏子》等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述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从沈从文小说中富有湘西地域色彩的意境、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以及充满生命力和人性美的湘西人民的生命状态,文化、信仰等方面入手,以期发

    5

    现沈从文小说中深刻的湘西烙印。首先阐释湘西地域文化大致内容及其特质,继而延伸到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创作题材等多角度阐释湘西地域文化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对湘西地域文化给沈从文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索和研究,力求达到对“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这一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全面、框架式的认识。文章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写湘西地域文化的界定及特质。主要是对湘西地域文化和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做一个扼要的概括,引出湘西地域文化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联系,沈从文的湘西背景、对湘西文化的独特认知、强烈的地域意识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是湘西地域文化为沈从文创作道路奠定的基础。沈从文在湘西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那里有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构成的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有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原始淳朴的民风民俗,还有许多神秘多姿的民间传说及奇特的佛经故事。这里的一切都对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湘西的这十几年的生活无疑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段时光成为他今后人生中几十年的思念和回忆,也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湘西故土独特的地域文化,儿时的积累和独特的性格,对沈从文创作道路有着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他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题材的影响。沈从文小说的题材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之美。都市小说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这两类小说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运用两种题材作品在对立互参中清楚地体现着沈从文的“人性”追求。在优美、宁静,自然、古朴的爱与美的边城世界背后正是那个物欲横流、肮脏丑恶、人性扭曲的城市世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题材大部分来源于湘西地域文化。湘西地域文化从正面影响了他以湘西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类小说表现出乡村美丽的生命形式及崇高自然的“人性美”。“湘西”所代表的是健康,完美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6

    式”。同时,湘西的乡土文化及民风民俗,也从侧面触发了作者城市生活题材的创作。湘西题材,旨在倡导“人性”,而城市人“人性”已丧失殆尽,丧失了灵性和诗意。由于人的灵性的丧失,生存根基的失落,沈从文便要在众人冥冥于追名逐利时,在湘西大地上,追寻神灵隐去的路径,追寻人失掉的灵性,为这个普遍异化的现实世界,找寻一个神话般的审美世界。
    第三个方面,是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影响。湘西地域文化是沈从文小说的根,他以朴实优美又包裹着忧伤的笔调讲述着湘西的故事,构筑他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带着湘西所特有的风采,每一篇都充满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气息,充满原始而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他的作品如一曲曲清越而凄凉的牧歌,带着触动灵魂的力量,是对生命的赞美和悲叹。湘西朴实的人情世态,古朴的风俗,绮丽的山光水色,爽朗明快的情调,绚丽清新的色彩,构成了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打造出了沈从文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他置身于湘西的山水之间,用自己的生命去感知湘西人最平淡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写湘西地域文化在沈从文小说中的意义。湘西地域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是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源。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通过描绘富有湘西地域色彩的意境、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来展现充满生命力和人性美的湘西人民的生存状态,顽强地、鲜明地体现出湘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将湘西风俗,自然景观与人事命运溶于一体的优美意境。
    (二)研究方法:
    阅读大量的相关评论书籍和论文,以及沈从文的专著,搜寻有用的资料,通过概念阐释、引证、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这一研究对象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通过整体关照,把作家个体、作品本身与其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事实为依据,以材料为核心,争取尽可能多地掌握原始资料,通过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辨别真伪,集零为整,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三)研究难点: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得到充分肯定。
    7

    他以富于个性的文学创作活跃于中国文坛,并享誉世界,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沈从文的研究可说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所以我认为研究的难点在于在本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运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东西,探索出自己的观点。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对湘西地域文化给沈从文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与分析,重点突出地域文化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精神文化方面和民俗风物方面的体现,及其重要价值的探讨,并且注重对各位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1.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内容:确定论文题目,收集并研读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翻译,上交指导老师审阅。
    2.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审阅。3.第三阶段2011年3月
    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形成二稿。4.第四阶段2011年4月
    内容:修改、充实论文,形成三稿。5.第五阶段2011年5月12日内容:毕业论文定稿、打印、装订。6.第六阶段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内容:准备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序》,《沈从文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4]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页。[5]钱理群:《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花城》,1980年第5期。[7]彭晓勇:《民族生命元气的执着追求——沈从文小说论》,《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00年第4期。
    [8]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汉民族形象及其背景——比较文学形象研究一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9]杨义:《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0]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1]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3]赵园:《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5]金介甫:《沈从文传》(全译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16]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2月。
    [17]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2月。[18]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年版。[19]糜华菱编:《沈从文的凤凰城》,中华书局,2007年版。
    [20]陈思和编:《一江柔情流不尽——复旦师生论沈从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1]刘一友:《论沈从文与楚文化》,《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2年9月。[22]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23]郑战兵:《根植于湘西的肥沃土壤——作家沈从文成功原因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2期。
    9

    [24]沈从文:《心与物游——沈从文和那些人与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沈从文:《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26]沈从文:《凤凰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7]沈从文:《湘西》,长沙文史丛书编辑部,1939年版。[28]沈从文:《湘西散记》,商务长沙出版社,1939年版。
    10

    相关热词搜索:齐鲁创作影响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影响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论齐鲁文化对山东作家的影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