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2022年唐朝藩镇割据_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读后感范本

    2022年唐朝藩镇割据_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读后感范本

    时间:2022-10-31 08:3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唐朝藩镇割据_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读后感范本,供大家参考。

    2022年唐朝藩镇割据_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读后感范本

      李唐王朝的势力范围在经过唐太宗至唐高宗的急速扩张后,东至朝鲜,西至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贝加尔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体量。但隐患也由此而来。

      帝国的扩张,免不了与周边的小国发生冲突。鼎盛时期的唐王朝边境与多个民族接触,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均不断对大唐边境进行侵扰。为了缓解中央政府面对边疆地方侵略的压力,唐朝不得不以藩镇的形式出现在一些缓冲区域。

      这一制度一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也为唐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一、节度使是土皇帝吗?

      藩镇这个词中,“藩”的意思是保卫,主要目的是为了作为唐王朝与外敌之间的屏障。最初的军队规模不过几百人,但这样的战斗力完全无法应付少数民族的入侵。唐朝政府只能扩充军队,使其变为可以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其最高的军事长官为节度使。

      最开始,节度使只是单独负责军事管理的最高长官,主管军队,同时,朝廷还会派按察使、营田使、度支使、运转使,分别掌管官员的巡视、屯田、财政、粮食的调拨。朝廷的目的是限制军权独大,使官员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各个藩镇在朝廷的控制之下的目的。

      在唐朝初期有一项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是指新开垦的土地在农民耕种一年后便归其所有,在其死后要归朝廷,进行重新分配,这种制度在人口少而土地多的情况下会实施的很好。一旦人口增长,就会出现土地兼并,造成农民均田的土地不足,赋税加重,农民倍感压力。所以到了唐朝中期,这种均田制完全瓦解了。

      而这些人是初唐另外一项重要制度——府兵制的人力来源,这些农民利用农耕间隙进行训练。一旦有天灾人祸,作为府兵制的农民不得不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朝廷无法控制地方的兵源,只能把主动权交给藩镇。

      藩镇部队初期为朝廷委派的府兵制军队,而当朝廷分配的士兵不足时,各个藩镇便开始自行招募士兵。招募来的兵源,多为犯罪、失去土地的农民。而节度使又掌握着生杀赏罚大权,所以对节度使依赖性极强。

      初期唐王朝还有余力供养这些士兵。但随着士兵越来越多,朝廷便无力担负。为了防止兵变,维持节度使抵抗外敌的实力,朝廷不得不把地方财政权交给节度使。比如天宝元年的范阳节度使裴宽,不仅负责度支使、营田使两项工作,而且又担任转运使,完全把持了当地所有的税收。从此节度使的权利成为了军事、财政、行政三位一体的最高军事长官,基本成为了一个土皇帝了,也拉开了他们吞噬大唐的序幕。

      财政、军权一把抓的节度使是巨大的隐患。

      二、越来越大的藩镇

      从唐睿宗景云二年,为防止吐蕃入侵,河西成为了唐朝的第一个藩镇,值唐玄宗天宝年,藩镇的数量增加至10个,藩镇的兵力不断扩充,占到全国总兵力过半。

      藩镇的强大,让中央军到了“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的地步。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人兼任几个藩镇节度使的情况,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节度使权利无限扩大的过程,也是其自我割据逐渐形成的过程,随着藩 镇权利割据,与朝廷权利的矛盾也就日渐增长。最终,朝廷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碰撞,“安史之乱”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经过了七年的平叛,安史之乱才被完全平定。然而唐王朝在经过如此破坏后,不仅没有办法取缔藩镇这种制度,反而为了达到内地与边陲的实力平衡,在保 留边陲藩镇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原设置更多的藩镇。安史之乱的降将继续担任节度使之职,形成了范阳、成德、魏博的“河北三镇”,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节度使又相继反叛,心怀恐惧的朝廷又在中央设置了宣武、武宁、忠武等藩镇,起到防御“河北三镇”。这样就达到了“以藩治藩”的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诸藩也因为长期与河北三镇的攻伐,有了野心。

      而作为朝廷的财税重地的东南,为了进行把控,也设置了节度使,但其兵力一直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朝廷对其有着有力的控制,所谓“天下藩镇,东南最宁”。但忠心耿耿的东南藩镇已经无法挽回大唐被蚕食的命运,这时的藩镇数量由十个增加到了四十多个。冗杂的藩镇,早就成了悬在大唐头上的一柄利剑。

      三、大唐最后的挽歌

      到了唐宪宗时期,朝廷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对川西、淮西、等割据势力用兵。在长达十几年的不断高压的努力下,中央军终于消灭了一些割据的藩镇。其他强藩看到了朝廷的决心,纷纷向朝廷纳贡,表示臣服。结束了长达六十年的藩镇不上贡的状况。

      表面上看,宪宗的削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朝廷的权利和威望达到了自玄宗以来的最大值。但是藩镇割据的基本病灶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根除。

      事实上,藩镇的节度使并不一定是最想维持割据的,他们手下的无赖、莽夫、和外族组成的募兵才是藩镇形成割据的根本因素。这些人世袭了藩镇作威作福的好处,非常恐惧朝廷将权威收回,每当削藩命令一下,这些募兵就会挟持长官,要求节度使保护藩镇的利益,空降的官员更是无法收复这些老油条。

      于是,在宪宗死后,各地藩镇没有了强权的约束,又开始抬头。更糟糕的是,宪宗之后,历任皇帝不同程度的宠信宦官,宦官开始把持朝政。他们不仅结交藩镇节度使,甚至委派自己信任的人担任节度使。唐昭宗时的宦官杨复恭,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勾结。在朝廷攻打李克用时,宦官与李克用通风报信,从中作梗,使朝廷大败。藩镇的势力与朝廷中的大臣和宦官盘根错节,势力完全渗透到了朝廷中,左右朝廷的政局。

      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唐王朝的虚弱暴漏无疑,各地藩镇毫无作为,唐王朝的势力最终只能被压缩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小区域里。

      各地藩镇更是趁着对起义军镇压的机会,扩充军备,出现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宣武节度使朱温等势力强大的节度使。这些割据的藩镇之间相互攻伐,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五代十国的雏形。

      公元908年,唐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宗被朱温逼迫禅让后所杀,唐王朝彻底灭亡,唐朝的灭亡就是中央权力无法控制地方势力的一个范本。虽然有唐宪宗的削藩,但是在无法解决根本矛盾点的前提下,无法阻拦各个割据势力对王朝的肢解,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相关热词搜索:藩镇唐朝割据唐朝藩镇割据_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读后感范本唐朝藩镇割据_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的读后感范文藩镇割据对唐有什么影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