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

    时间:2023-02-03 14:5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林晶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两点问题:一是如何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二是如何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使美术学习更“接地气”。因此,本文对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建构策略进行深度探究。

    幼儿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还是不可避免地过度依赖教师,相对缺少自己的创新思维,这不利于幼儿美术学习的长久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新幼儿学习的课程模式,聚焦美术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幼儿能主动接受教育、樂于接受教育。尤其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是审美的主体,教师更要突出他们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针对“和美”视野下幼儿园美术教育组织与实施提出以下策略,并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一)开展“纸艺每日一画”活动,激发幼儿创作灵感

    提升幼儿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观察幼儿生活。教师有时候认为幼儿的生活如同白纸一样简单,然而实际上,幼儿也像教师、家长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幼儿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不但能提高幼儿参与生活的兴趣,还能借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幼儿的生活中,蕴涵着他们自己对这个社会和生活的理解。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我园为了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灵感,开展了“纸艺每日一画”学习活动,就是将动手与绘画结合,让幼儿在进行纸艺的过程中对制作成品进行描摹。在带领幼儿开展“纸艺每日一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幼儿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幼儿参与“纸艺每日一画”活动的积极程度、幼儿对参与“纸艺每日一画”活动最感兴趣的方面、幼儿在学习中存在哪些困难以及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记录,从而不断指导和完善。“纸艺每日一画”,顾名思义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技术,想把纸上的图案完美地剪下来,需要折叠、翻转等各种技巧。教师通过“展示法”,先展示如何进行裁折纸以及描摹作品,接下来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尝试,不懂的地方由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指导。教师首先尊重幼儿自己的描摹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使幼儿的折纸技术和描摹作品技术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只要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幼儿的世界,用充满爱的心灵温暖幼儿的世界,就能带领幼儿发现“纸艺每日一画”的魅力。

    (二)开展“绳艺每日一画”活动,促进家校合作

    提升幼儿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家校联动,共同护航幼儿成长。在如今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忽视了家长的力量。家长可能由于自身工作较忙等原因,很少参与幼儿的教育,然而家长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使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亲子学习”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开展“绳艺每日一画”活动,就是将动手与绘画结合,让幼儿在进行绳艺的过程中对制作成品进行描摹。这样,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更愿意接受教育。

    在“绳艺每日一画”活动的过程中,实施家校联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家长和幼儿一起学习绳艺和绘画、家长观察幼儿学习绘画的过程、家长对幼儿提出学习建议等。“绳艺每日一画”包含很多内容,主要是对绳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技巧加以运用。“十字星”可以说是绳艺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对家长和幼儿来说比较容易学会。“十字星”的编织方式有很多,为了方便家长和幼儿学习,教师选取了其中最简单也是最经典的一种,带领家长及幼儿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在编织过程中观察十字星的结构,发现其中的美并进行描摹,进而提高了美术素养。家长在和幼儿合作过程中,共同完成了形式多样的、以“绳艺”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有利于幼儿发现了“绳艺每日一画”活动的魅力。

    (三)打造“美工创意区”,萌发自主创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儿童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师应巧妙地使用生活材料进行美工创意区的环境创设,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探索性和留白的空间,通过收集、投放丰富多元的生活材料,吸引幼儿感知注意,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的同时,还能催生更多的创作主题。班级设置美工创意区,给予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空间,且活动时间充裕,活动氛围宽松,有利于幼儿与材料、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保证创意的迸发。例如,中一班在创意区中提供了洗衣液瓶、纽扣等生活材料,幼儿通过剪贴的形式,将洗衣液瓶变成了小象收纳盒;大一班和中二班投放蛋糕盒、小石头、废旧草皮、树枝等,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其变成了微型生态景观;小四班投放各种果冻盒、塑料小勺、奶粉勺,幼儿制作出可爱的小乌龟……各班可根据本班主题需求,选择适宜的生活材料进行合理投放,打造属于本班特色的创意美工区,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通过持续性跟踪、开展、调整,生成属于班本特色的创作主题。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其中“六一”儿童节,是最受幼儿欢迎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属于幼儿的节日,教师以幼儿生活作为本源,将美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于首届“和美拾光”六一艺术节活动中,以“享生活·品艺术”为艺术作品展活动主题,组织各班围绕主题开展美术活动,各班结合班本主题,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小天地,幼儿尽情地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一根吸管、一个纸盒、一个废旧的手机壳、一些彩条、一包彩泥、一粒玉米蕊……这些都可以是幼儿很好的材料。幼儿也将通过灵巧的小手,赋予它们美丽的外表,任意享受创造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例如,中二结合班本主题“恐龙乐园”,利用粘贴的方式将棉绳、纽扣、棉签等生活材料固定在手机壳上,在了解恐龙肤色和肌理的基础上,创作了富有恐龙色彩的手机壳,并利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手机支架进行展示;又通过集中教学活动“恐龙家园”,以绘本故事为引题,引导幼儿巧妙地运用蛋糕盒、纸筒芯、海洋球、发圈等生活材料进行组合,以小组的形式制作各式各样的“恐龙家园”……每个班级有效打造属于本班主题特色的艺术作品展,在寻找美术活动生活化的支点中,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创作的技能、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富有表现的能力。

    (四)开展“和美拾光”体育节活动,进行物品改造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成班牌、花车、运动展板,运用棉花、风车、吸管、泡沫球、棉花、折纸等材料进行装饰。结合远足活动,运用纸板、锡纸、吸管制作了每个关卡的关卡展牌,与此同时,幼儿还设计了“远足邀请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邀请爸爸妈妈加入活动。这样。不仅增强锻炼了幼儿的体质,也增进了家长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

    幼儿园还开展“晨间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幼儿入园后进行晨间美术活动。每个班级结合主题开展美术特色活动,将“艺术大师工作坊”的形式融入晨间美术活动,比如,中四班借鉴康定斯基的同心圆,设计了“同心圆工作坊”,投放颜料、画笔、彩笔、棉签、海绵等材料,放在第一张操作台,接着在第二操作台上摆放各种大小圆形的盖子供幼儿操作……不同的操作台创作的同心圆画是不同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美术视野得以开阔,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可以主题的形式融入晨间美术活动,如小三班的“美味糖果店”,幼儿通过卷、戳、揉等方法,利用黏土与小木棍组合成棒棒糖,运用糖纸、泡沫变成糖果,直接装进幼儿收集的糖果盒和糖果袋里,将废旧透明的塑料瓶,用粘贴、棉签等生活材料改造糖果罐,废旧的大纸箱改造成了糖果店的售卖柜……幼儿在活动中自由玩耍、尽情体验、大胆表现,在制作的过程中提升美术的绘画技能、手工技能,多通道地感受美、接触美、创造美。

    二、营造主题环境氛围,开展真实情境教学

    (一)营造主题环境氛围,激发幼儿美术学习兴趣

    以幼儿生活作为本源,将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中。班级环境主要以班级主题课程的背景为载体,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幼儿一日生活的意识。由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教室内进行,班级环境对幼儿的美术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班级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及年龄特点,在教室里适当地添加一些活潑的装饰材料,利用生活材料制作有新意的小艺术品,然后将其布置在教室内,选择协调的色调营造出艺术氛围,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环境。这样,各班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室内环境,让环境与主题课程相融合。如“糖果派对”“泡泡国度”“玩转机器人”“‘果’然有趣”等,营造环境中的和谐美、“儿童味”。

    小班段主要以动物为大方向开展符合各班幼儿的班本主题课程,利用基础色彩平衡艳丽、丰富的主题内容,达成感觉和视觉的协调,巧妙地运用莫兰迪等色调营造环境中的和谐美。比如,小一班以蓝白色调创设了梦幻的“小飞象”主题环境;小二班以黄绿色系创设了“恐龙乐园”的班级环境;小三班以粉白色为主创设了具有温馨氛围的“小兔乖乖”班级主题环境等,以和谐的色调为幼儿营造不同的班级环境,充分地将美术教育融入幼儿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审美。中班段采用幼儿感兴趣的多维度事物,如机器人、水果、纸、颜色作为班级课程,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调查发现、探索感受、趣味游戏、创造表现,加深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萌发幼儿在生活中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发现周围事物现象和变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大班段结合幼小衔接内容,选择扩宽幼儿思维的事物,如太空、扎染,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到了水墨画的魅力。尤其幼儿对水墨画在水中的晕染以及花纹尤为感兴趣,时常自主地在美工区中进行水拓,观察水拓出的花纹的不同效果。

    (二)创设真实情境教学,将美术学习生活化

    1.挖掘陶艺文化,培养小小设计师

    提升幼儿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创设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教育。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都会觉得枯燥无聊,甚至有犯困和开小差等听不进去的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儿教师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因为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景,会给幼儿一种所见、所做、所得都为真的感觉,进一步为幼儿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带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活动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美术学习中,教师更要带领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创设美术学习的情景,力求让幼儿感受到真实感。这样不仅能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的美术学习环境,还能使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也更加真实,不只是停留于理论化的层面,而是在真实化的情境下增加现实教育性,使观察结果更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带领幼儿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利用身边的自然物,如树叶、树枝、石头和泥土等,将其变为美术作品,其中“陶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教师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陶瓷做的花瓶、餐盘等,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陶艺文化。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发现将陶艺和美术二者相结合的魅力,幼儿园专门开设了“陶艺每日一画”课程,带领幼儿一起制作陶瓷。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是太空泥,最开始就是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太空泥模型,可以捏一些小动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幼儿需要专心致志地制作,才能做出精美的模型。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对陶瓷的外形结构有了深刻的记忆,因此在凝视太空泥旋转并进行绘画的时候,也是“陶艺每日一画”活动绽放美丽的时刻。幼儿像一个小设计师一样,以自己制作的“陶瓷”为参照,用心勾画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参与“陶艺每日一画”活动的过程进行细心观察,进而根据幼儿的活动反馈进行综合性评价。

    在带领幼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家长的参与度及教师教授方法进行评价,能更好地完善幼儿对美术的学习。教师要在观察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过程性评价”,抓住幼儿活动开展的细节,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推动活动开展,从而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美术的魅力、提升幼儿美术核心素养。

    2.运用生活材料,开展美术教学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材料开展教学。例如,生活中的小动物以及小朋友看的一些动画片,都可以成为美术教学的主题。还可以大胆创新,以情景式贯穿整个活动流程,使材料生活化、层次化,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此外,在课程内容中教师要准备好美术课程的教具,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制作教具,所制作的教具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内容设计要具有生活性和亲切感,同时要注意幼儿是课堂中的主体,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积极地和幼儿交流,可以开展师生生活化游戏的方式,如“你画我猜”一类生活化游戏,让幼儿在课堂中感受美术学习的积极氛围。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美术形式,如美工、折纸之类的生活元素对幼儿进行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利用折纸中的船,设定一个折纸的趣味主题“带着小船漂洋过海”,还可以教会幼儿利用一张平平无奇的纸折出自己的小船。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颜色的卡纸让幼儿自行选择,同时对幼儿进行分组,让幼儿讨论自己的小船,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折纸方式,从而让幼儿学到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生活美术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有趣,教师对活动目标的把握准确,能关注到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教师在幼儿创作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情境,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为幼儿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教师在观察中也提高了分析能力、思辨能力,通过观察识别幼儿的美术学习内容、审美取向,在已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当前的需要和兴趣的情况下,适时地为其提供帮助,并及时搜索网络图片激发幼儿创作。同时,与幼儿进行支持性、回应性的互动,有效提高幼儿的美术素养与不断拓展他们的美术兴趣。

    三、审美提升,以课题研究引领幼儿园环境创设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幼儿园课题引领下,教师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隐性教育的作用,使幼儿园的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每一堵墙壁都表情达意,每一个角落都承载更多的教育信息,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走进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厅的文化色调:莫兰迪色。莫兰迪色系,来源于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他终其一生用优雅的笔触让色彩恍若蒙上了一层时间的尘埃,以纯粹的形式营造出柔和静谧的意境,从而触及人类精神世界所需的温度。在颜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灰色,这一色系的颜色看上去不张扬、不鲜亮,仿佛蒙上一层薄雾,却自带一种高級感,给人平和自持、舒缓雅致的过程,凸显“和美”文化意境。进入门厅,不用介绍,便能感觉到幼儿园浓浓的美术氛围、艺术气息;用马蒂斯的画作调色板,通过一个个“色块”,会对幼儿园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而户外的景观花园用了蒙德里安的艺术元素——兔子进行装饰……大到园所环境,小到班级角角落落,每一处都精心设计,悉心布置,体现了一步景观、一处一特色、一时一主题,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同时很好地折射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特色。

    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美术教学能力,在“和美”视野下幼儿园美术教育组织开展过程中,则要求教师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避免单一灌输式的教学,带领幼儿加强美术互动式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形式,以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带领幼儿提升美术核心素养,使幼儿能深入体会美术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施“和美”课程,就要创新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对课程进行观察与评价,从而提升幼儿的素养。教师要学会细心观察幼儿生活,并且要和幼儿一起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十分真实的教育,使幼儿融入其中。同时,要注重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教学,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不要忽视了家长的力量,可以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学习,由教师和家长携手共同护航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和美”素养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始终在路上。

    注:本文为三明市沙县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区级课题“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XJYKT—20009)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美术幼儿园家长 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家长错了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8年19期)2018-10-27爱“上”幼儿园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18年9期)2018-05-14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犯错误找家长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5年7期)2015-09-23想念幼儿园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4年12期)2014-12-13幼儿园私家菜家庭·育儿(2009年4期)2009-04-17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相关热词搜索: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