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当代女性独居启示录

    当代女性独居启示录

    时间:2023-02-03 21:3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安妮

    今年3月,首部中国女性独居生活系列纪录片《她在家》上线,让“独居女性”这一话题进入了大众视野。导演戴显婧表示:《她在家》呈现了都市女性的生活与梦想,是一份当代女性独居实录。

    当提到“独居女性”,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孤独,寂寞,病了没人照顾等诸如此类负面评价。戴显婧作为独居女性中的一员,在拍摄40多位独居女性生活影像之后,对于独居女性,更加坚定了自己有所不同的看法。

    从2016年起,戴显婧开始拍摄“独居女性”主题影像。那时,她刚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年近三十开始独居。她拿起相机对准了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及不同职业的30+独居女性。拍摄对象有素不相识的人,也有熟悉的人,当她走进她们的日常生活,在她们独自栖身的家中,见识到了一个个不同的“独居”天地。在交谈中她深刻体会和感受到她们情感的细微之处,并记录下她们在私密空间里的故事。“她在家”系列摄影作品发表后,戴显婧开始尝试以纪录片的形式来真实地记录她们的生活状态。

    青山资本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独居人口已经达到9200万。而贝壳研究院的《新独居时代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亿~2亿。所以无论你是否喜欢,是否接受,“独居”都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现状。

    女孩跟女孩之间的惺惺相惜

    同样作为独居女性,导演戴显婧坦言自己最初做这个项目,其实有一部分私心是为了自己。2016年当她结束亲密关系时,对方控诉她的一点就是“不够独立”。

    “我希望独自生活之后,能够找到如何跟自己相处的方式。”带着对自己的怀疑和焦虑,戴显婧试图通过与其他女性的交流,找到问题答案。

    在之后的5年中,戴显婧拍摄了40多位独居女性,从她们身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方的要求没有不对,但我也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在和大家交流之后,我发现我的需求也是正常的”。相处的模式因人而异,并不一定有是非对错,“通过看别人,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实际上这是一个学习过程”。

    她把精力倾注在拍摄当中,充分发挥自己外向性格的能量与被拍摄对象愉快相处,这一过程非常投入并享受其中。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对她敞开心扉,全盘托出自己的故事。对于陌生人的信任和交付,让戴显婧受宠若惊,她觉得这些都源于“女孩子跟女孩子之间的惺惺相惜”,拍摄的同时她收获了许多朋友,自己的小圈子也越来越大。

    大多數独居女性,包括30岁单身独居的戴显婧也遭遇过催婚的压力。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30多岁的女人还一个人生活,为什么现在还不结婚、不生孩子。“我觉得有必要客观地将‘独居’这种社会现象展示给大家,‘独居’没有好或者坏,它就是当下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戴显婧对这个问题很有发言权:“独居并不代表你就停顿在这儿了,独居并不妨碍你发展情感关系,独居也不代表没有情感生活。我们虽然是单身独居,但我们没有放弃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我们没有放弃对爱的追求。”

    至今为止,戴显婧的“独居女性”身份已经坚持了6年,现在她清晰意识到“独居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2016年之前的她没有体会过一个人生活,从刚开始“被迫独居”时的别扭、不舒服,到现在怡然自得“享受独居”,是她的成长和蜕变,“我不能改变它,但是我可以适应它”,戴显婧如是说。

    独居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十出头的自媒体人“老妖”是戴显婧的拍摄对象之一,她的独居经历和戴显婧相似。24岁那年来到北京,她和别人合租,后来和男朋友一起住,直到他们分手。靠着在公众号上撰写女性成长主题的文章,“老妖”搭上了自媒体的造富快车,这个出生于安徽宣城的1990年的女孩,2019年靠自己的努力攒够首付,在北京买了房。

    在28岁之前,“老妖”并没有独居的经历。刚与男友分手时,她总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纠结焦虑,时而躲在家里崩溃大哭。为了逃避一个人的孤寂和恐慌,她曾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每当聚会结束,第二天醒来面对一屋子狼藉,惶恐的孤独感再次涌上心头。

    之后“老妖”开始学会照料自己,她说“自由主义者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支配自由的能力”,因此她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生活。比如,她是自由职业者,养了一只狗来促使她养成自律的习惯,早晚都要遛狗,她必须要按时睡觉起床。在家独处的时候,读书、看电影,或是追剧,她可以尽情地任由自己沉浸其中,抑或为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享受美食,这都要看自己的心情。

    疼爱她的爸爸和奶奶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承受。独处的时间多了,“老妖”拥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生活让她学会了不断成长,岁月的磨砺使她愈加坚强,她终于可以坦然地接受爸爸和奶奶已经去世的事实,准备好要勇敢坚强地走下去。

    独居是一个自我成长、修身完善的过程,她日渐成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深入地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在情感上她不是独身主义者,她向往和期待爱情,希望自己可以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但是,在尚未寻找到可以和她一起生活的那个人之前,“老妖”说,她能做到的,只有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处理好现在面对的种种问题。

    “每个独居女性都在那个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处理和面对独属于自己的困境。独居对‘老妖’来说是一种自我观察的方式,当我们跑得很快的时候,停顿弥足珍贵,爱的缺失并没有阻挡她寻找与辨认自己的勇气”,戴显婧说。

    独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38岁的魏琳也是一位独居女性,相对于“老妖”,她已过单纯爱冲动的年龄段,少了青春的懵懂,却多了成熟的笃定。戴显婧说魏琳的独居,在某种程度上是她自己的理性选择,甚至可以说“借由她一个人,可以表达这个时代部分独立女性的思想意愿”。

    “拍摄时,魏琳37岁,长得不错,收入不错,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所以她对另一半的要求挺高的。她选择独居,因为她有这个能力可以把自己照料得挺好,而且她希望能拥有品质生活。这是她对理想生活的投射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她的独居给自己保留了一种社交的可能,这是一种有的放矢。”戴显婧分析道。

    魏琳是一名保险从业者,这份职业使得她相对于其他人遇事更加沉着冷静,更具有风险管控意识。她基本上为未来做好了一切紧急预案:事业、金钱、健康、娱乐,生活中的每一步,她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她很清楚万一出事应该怎么办。

    得知自己患上了甲状腺癌后,为了避免父母担心,她毅然决定独自面对手术。职业素养让她在手术前就查询好整个流程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基于她对自己的了解,确定自己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对于魏琳的从容淡定,戴显婧解释道:“所有的一切,都基于她的分析判断,她决定要一个人。”

    可是,当她手术后躺在病床上,身体不小心滑落到床边的夹缝里,孤助无援地在夹缝里待了20分钟,直到隔壁床的护工阿姨发现并把她拉出来。20分钟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可以忽略,但是对于一个刚下手术台的患者而言,每分每秒都是难熬的痛苦!被解救后,她突然明白了一个事实:在没有亲友的陪伴下,一个人面对手术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她坦言:如果这时能有另一半陪在身边,感觉会完全不一样。经历过这次意外,她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尽管在生活上她已经可以完全独自应对,但在精神上她还是有情感的需求,“虽然她觉得独居挺好的,不过要是能结婚那就更好了”。

    说到底,魏琳还是一直憧憬爱情,向往婚姻,希望组建自己的家庭,能够生儿育女。这些年来,她没有放弃努力,一直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同时她也在不断地审视自我,调整自己的需求,让自己的择偶观更加务实。当梦想实现之前,她选择自己一个人,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她没有把现实与理想对立起来,独居对她而言是自我选择和生活道路上的一段经历。

    独居并不是孤独的代名词

    出生于 1964 年的叶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退休教授,父母早已离世,无儿女陪伴独居至今。“叶教授的独居是自我选择,她说自己的状态是独自而不孤单。”戴显婧描述道。

    叶教授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也想要孩子,但最终未能如愿。多年后,这段婚姻终于走到了头。离异后,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加上女性的育龄期是一种不可逆的生理因素,叶教授选择了一个人生活。

    过去,没有孩子一直是叶教授心里的一个伤疤。现在,她非常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走出不幸家庭,过去的伤痛已经愈合,她选择不去触摸自己的那个伤疤。“既然生孩子这件事情在我这儿不可能实现了,我现在也生不了,我就把这个开关给关掉,我把我其他能做的开关打开。”她说到做到,在生活的大海上,她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告别过去,叶教授对于“独居”看得非常通透,不仅没有丝毫的伤感无奈,反而是坦然接受,而且还要过得更好。退休之后,她要完成年轻时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儿,她要活在自己的夢想里,对她来说,退休后又迎来了第二段青春年华。

    如今,叶教授的独居生活过得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她的日常安排被各种兴趣爱好填满:用心打理自己养的花花草草,按时去上舞蹈课,有时还去户外跑跑步,大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翻看旧时信件时,她还会心血来潮,回赠老友一首诗词。叶教授爱自己也热爱生活,“独自而不孤单”。

    戴显婧说,在叶教授身上,她看见了另一种可能。“等你老了,如果没有老伴,没有父母,没有孩子,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当大家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之后,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哪怕说以后自己真的没有办法找到另一半,叶教授确实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她就是一个范本。”

    面对镜头,叶教授非常想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出去,她知道“生活范本”对很多人来说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因为在她的修养与成长历程中,也离不开向他人学习和借鉴。叶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屠明非是她非常敬重的一位女教授,她离世前,独自一人生活。在身患癌症后,她临危不乱,并用两年时间将身后事处理得干干净净。在她住进疗养院之后,郑重地给大家发了一条信息:“从今以后这个号码不会再回复大家信息了”。

    屠明非教授一直都是叶教授的榜样:“不要有太多的累赘和负担,在健康的岁月里,认真负责地度过每一天,健康愉快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独自生活不意味着终结,而是新的启程

    《她在家》的摄制过程中,戴显婧对独居有了更加丰富的解读:独居的吸引力来自拥有独自生活的空间,更来自不被打扰的边界和权利,与此同时,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也在被重新定义。她认为“独居,是她们当下与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不论对错好坏、时间长短,她们都正视并面对自己的选择。独居,是一种生活状态,它既不是终点,也不是目的,更不是主张”。

    纪录片中的几位独居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年轻的“老妖”,她的独居是自我观察、独立思考、不断成长;中年职业女性魏琳,成熟冷静、善于规划,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她选择独居是出于理性,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叶教授,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退休,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她把独居看成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独居生活让她进入无拘无束、丰富多彩的新世界。

    独居不意味着自我隔离与封闭。在独立的天地里,这些女性始终热爱生活,渴望爱情,怀着不同的梦想积极投身于社会。她们精彩的人生有力地回答了社会对独居女性的偏见和扭曲,独居并不意味着终结,反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在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之前,就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风采。

    猜你喜欢 教授生活 心不在焉的教授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5期)2017-06-07教授的谜题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5期)2017-02-07漫生活?阅快乐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2016年12期)2017-01-16生活感悟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无厘头生活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水煮生活乐趣十足爆笑show(2016年1期)2016-03-04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爆笑show(2015年6期)2015-08-13生活小窍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5年6期)2015-07-29开心格格小学生·探索心理(2009年10期)2009-11-09恐怖的教授故事会(2006年19期)2006-01-12
    相关热词搜索:独居启示录当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