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分析手足口疫苗对于儿童手足口病预防效果

    分析手足口疫苗对于儿童手足口病预防效果

    时间:2023-02-04 14:2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姜忠

    【关键词】手足口疫苗;儿童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为临床多发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EV-A71,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臀部、足底、手掌等部位产生疱疹及丘疹,部分患儿合并发热。肠道病毒EV-A71能够侵入人体脑膜、脊髓等组织,导致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发育,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手足口病治疗难度较大,且部分患儿治疗期间合并严重不良反应,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手足口病。接种手足口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常规措施。本研究总结本地区适龄儿童各项基础性资料,分析研究手足口疫苗对于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为本研究开展年限跨度范围,择取研究样本为本地区186例适龄儿童,依据随机数字表模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全部儿童均未合并慢性疾病,非过敏体质,无发热与急性病症,且家长对本研究相关内容知情同意。总结分析两组儿童的各项基础性临床资料,研究组儿童,男52例、女41例,年龄6~58个月,平均年龄(32.19±2.77)个月;对照组儿童,男54例、女39例,年龄8~60个月,平均年龄(32.27±2.85)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组间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未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医护人员对儿童家长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讲解手足口病病理知识及预防方法。

    研究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选择儿童上臂三角肌区域实施疫苗肌肉注射,单次接种剂量为0.5 mL,每日需接种2剂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设定为4周。完成疫苗接种后儿童需留观30 min,如无异常方可离院。医护人员告知儿童及家长接种后24 h内不得洗浴,保证休息时间。如患者接种后产生腹泻、食欲减退或发热等症状,无需采取特殊处理方案,1~2 d症状可自行消失。部分儿童接种后产生皮肤组织瘙痒、局部疼痛及硬结等症状,需告知儿童避免抓挠,如不适感严重需及时就医治疗。

    1.3评价标准

    统计分析两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统计研究组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x±s)形式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为[例(%)]形式表示,x2检验。组间差异判定依据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

    研究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为3.3%,对照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为18.3%,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详见表1。

    2.2统计研究组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后2例轻度腹泻、1例低热、1例皮肤肿胀,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未经针对性治疗,患儿临床症状自行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

    3讨论

    3.1手足部病相关分析

    手足口病适用于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婴幼儿为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大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为口腔、手、足等部位疱疹或皮疹,并伴有发热等症状,少部分患者合并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疾病,部分病情危重患儿可死亡。手足口病属于世界范围的传染性疾病,不同季节均可发病,病毒流行期间可在幼儿园及家庭产生聚集性感染,严重危及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研究表明,肠道病毒以人为主要宿主,阴性感染者及手足口病患者均可称为手足口病传染源,此类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粪口传播,也可通过黏膜或皮肤组织传播,被呼吸道分泌物及疱疹液污染的各类物品均可导致其传播。

    3.2接种手足口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临床价值

    总结并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内容,研究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为3.3%,对照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率为18.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认为接种手足口疫苗可显著降低手足口病发生率。研究组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低热、腹泻及皮肤肿胀等,未采取针对性治疗症状自行消失,且儿童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可认为手足口疫苗安全性较高。接种手足口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常规方案,接种后儿童机体内能够形成抗体E71,可实现对病毒的有效免疫,进而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疫苗种类包括DNA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转基因口服疫苗等。EV-A71灭活疫苗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手足口疫苗,经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性较高,可显著降低重症及危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灭活疫苗存在一定弊端,部分儿童接种此类疫苗后产生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不合理的过度接种可导致病情加重,且手足口病的免疫保护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灭活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以体液免疫为主,缺乏对细胞免疫的作用,部分儿童接种后预防效果不佳。为提高手足口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相关医疗机构需积极开展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参与接种的儿童数量。同时,需妥善保管疫苗,规范化完成接种的各项操作,完场接种后观察儿童各项生理反应,并告知其发热、腹泻等属于正常反应,无需治疗,可自行消退。

    3.3手足口病疫苗的相关研究分析

    手足口病也稱为水疱口腔炎,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组织溃疡及手足皮肤组织疱疹。手足口病多为隐性感染,大部分患儿可自愈,但少部分重症患儿可合并无菌性脑膜炎、迟缓性麻痹、心肌炎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甚至引发患儿死亡。现阶段,手足口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如何有效防治手足口病是相关机构需要重点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并无手足口病特效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治疗干预方案,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控制该疾病流行的最佳措施。临床资料研究显示,CoxAl6、EV71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各地区手足口病流行期间,EV71为主要优势菌株,该菌株可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的毒性作用,为此需采取重点防控措施。现阶段,关于EV71疫苗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DNA疫苗、亚单位疫苗、表位肽疫苗、病毒颗粒疫苗等领域,关于灭活疫苗的标准逐步成熟完善。该疫苗易于大批量生产及推广,且免疫原性良好,但需通过多次接种方可达到最佳免疫效果,部分儿童接种后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减毒活疫苗对构象表位无破坏作用,可诱发较强的免疫反应,但存在毒力恢复的风险,需要强化减毒的相关研究。DNA疫苗、亚单位疫苗、表位肽疫苗主要缺陷为免疫原性严重不足,部分儿童接种后未得到预防手足口病的效果。病毒颗粒疫苗内部病毒抗原密度较高,可最大程度保留构象表位,引导儿童机体产生免疫保护效应,且该疫苗无感染性,应用价值突出,但目前关于病毒颗粒疫苗生产纯化及表达情况仍处于研究阶段。

    研究证实,EV71为典型肠道病毒,分属于小RNA病毒科,其内部基因由单股正链RNA组成,内含多个核苷酸,并存在1个ORF(开放阅读框),可对氨基酸多聚蛋白实现编码。氨基酸多聚蛋白可水解形成P1、P2、P3等蛋白前体类物质,P1可对病毒衣蛋白壳实现编码,其中VP1、VP2、VP3均在病毒颗粒表面暴露。疫苗研制期间需以EV71上述特点为依据,以实现对儿童手足口病的有效预防。

    灭活疫苗临床应用广泛,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病原体杀灭,且能够维持正常免疫原性。1975年,保加利亚等国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灭活疫苗得到广泛应用,仍后期未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其有效性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最新动物实验证实,采用热灭活与福尔马林灭活EV71病毒疫苗对成年鼠实施免疫,结果显示福尔马林灭活EV71病毒疫苗可有效抵御EV71病毒攻击,其应用效果优于热灭活EV71病毒疫苗。采用甲醛灭活EV71全病毒疫苗可为小鼠提供约14 d保护,据此可认为EV71滅活疫苗应用于手足口病预防汇总价值突出。构象表位对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可产生较大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福尔马林灭活EV71疫苗形成的中和抗体比例为1:64,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比例为1:128,分析其原因为制备福尔马林灭活EV71疫苗过程中B细胞表位遭到破坏。同时,灭活疫苗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流行菌株种类、疫苗株抗原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大部分灭活疫苗对于同型病毒感染防护效果显著,对于异型病毒感染防护效果不佳。不同EV71亚型间存在交叉抗原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交叉保护作用,但不同亚型差异显著。制备灭活疫苗期间,需筛选抗原谱广且免疫原性良好的菌株作为疫苗株,并构建细胞培养系统,以实现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另外,灭活疫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灭活不完全,部分儿童注射疫苗后仍存在感染手足口病风险,为此需加强研究,不断完成疫苗制备生产工艺。

    研究认为,EV71病毒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相似性。研究人员与脊髓灰质炎疫苗(Sabin疫苗株)温度高敏位点置JkEV71 BrCr基因组,进而形成减毒活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该疫苗仅可导致轻微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并可广谱中和多种EV71基因型,对C2亚型中和活性偏低,对同A基因型中和活性较高。现阶段,关于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争议。该疫苗主要缺陷为遗传稳定性偏低,将其应用于儿童群体中存在神经毒性反应。如何提高疫苗防护效果稳定性,降低不良反应是相关机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亚单位疫苗内部包含数量不当的抗原表位病毒体蛋白,其主要作用为激发人体正常免疫反应。EV71病毒中蛋白前体类物质VP1、VP2、VP3均与抗原变异具有相关性。其中,EV71病毒最重要的衣壳蛋白为EV71,其内部含有多种中和表位,可将其作为主要切入点,研发有效的亚单位疫苗。相关研究证实,灭活疫苗反应强于VP1亚单位疫苗,其主要原因为VPl蛋白无结构蛋白连接的特定表位位点,免疫原性微弱,为解决此类问题,可在疫苗中加入TLR-9、脂质体、CpG等佐剂,以强化抗原免疫原性。用于口服的亚单位疫苗,需充分评估酶及胃酸对机体吸收疫苗的影响。肠道病毒外部无膜结构,可在低pH值环境中存活,现阶段并无研究证实亚单位疫苗口服后可抵御胃酸与消化酶,为此开展口服疫苗研制期间需采取有效的方案解决VP1亚单位与胃酸、消化酶的关系。

    DNA疫苗即核酸疫苗,是手足口病疫苗研究的全新方向。DNA疫苗中含有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可实现对病毒的有效防控。研究人员于VPl基因中置入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适用于EV71防控的VPl DNA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该疫苗可诱导动物体内IgC水平升高,二次强化面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IL-2水平显著升高,可认为该疫苗能够诱导人体体液免疫转变为细胞免疫。体外病毒中和实验分析显示,免疫血清可中和部分EV71感染,进而阻断细胞变应性。DNA疫苗可诱导形成相对稳定的中和抗体滴度,免疫完成后较长时间内仍可测得中和抗体,但其免疫效果略低于灭活疫苗,可认为DNA疫苗免疫原性不足。为解决此类问题,可在DNA疫苗中加入适量佐剂,如脂质体等,以提高疫苗对抗原的免疫原性,并可避免酶解作用导致核酸溶解。

    表位肽疫苗为手足口病防治中应用的全新疫苗,可对体积产生较强的表位刺激,进而诱发特异性保护应答作用,其主要优势为安全且效果稳定,生产技术简单,适合大批量生存及推广应用。研究证实,EV71病毒的主要病毒中和因子为VP1蛋白,而表位肽疫苗可对VP1中寡肽产生较强的作用,进而达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EV71病毒中寡肽数量为19个,可选择其中不具备交叉反应性的寡肽构成不同的疫苗形式,如140-249、70-159、746-876等,通过不同寡肽间的相互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EV71病毒的持续攻击作用

    病毒颗粒疫苗主要成分为病毒结构蛋白空心颗粒,无病毒核酸,无法自主完成复制,且不具备感染性,其表面含有大量病毒抗原,可有效保存构象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性反应。有研究认为,疫苗诱导的长效稳定保护效应属于免疫记忆范畴,接种病毒颗粒疫苗后可在人体内形成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病毒颗粒,进而实现手足口病的有效防控。目前,病毒颗粒疫苗尚处于研究阶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关于其应用于手足口病预防的效果及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仍需持续研究分析。

    3.4其他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除疫苗接种预防手足口病外,需依据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宣传教育,使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告知儿童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及饮用冷水。家长与儿童接触前及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需吸收,并妥善处理各类污染物。儿童日常食用的奶瓶及奶嘴均需严格消毒处理,以预防肠道细菌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需避免儿童至人群密集及空气流通不佳的场所,保持室内良好痛风及环境卫生,衣服及被褥需定期晾晒,以有效清除细菌病毒。儿童如产生皮疹、疱疹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手足口病儿童居家治疗期间需保持隔离,避免接触其他疾病儿童,每日消毒其居住环境,以预防交叉感染。

    幼儿园等机构需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开展环境消毒,重点对楼梯扶手、门把手、桌面、卫生间等区域实施消毒处理,并对儿童使用的餐具、个人卫生用具、玩具等严格消毒处理;指导儿童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每日坚持儿童身体状况,如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需及时送诊,并实施居家休息治疗,以避免病毒大范围传播。

    3.5手足口病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如确诊为肠道病毒感染,需采取居家隔离及对症治疗干预,并保持日常饮食清淡,强化口腔护理。重症及危重手足口病患儿需采用机械通气、免疫球蛋白、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针对性治疗干预。抗病毒治疗也属于手足口病治疗的必要措施,现阶段临床尚无特异性抗肠道病毒类药物,常见治疗药物包括利巴韦林等核苷类似物及重组人INF、RNA转录抑制剂等,不同药物作用机理存在较大差异,临床需依据患儿病毒感染情况及症状综合分析,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综上分析可知,手足口疫苗可有效预防儿童手足口病,值得全面推广应用。同时,本研究受多因素影响,研究样本总体数量较少,缺乏同类型数据内容的比对性分析研究,持续开展研究时间较短,在流程设计等方面仍不够完善。手足口疫苗在预防儿童手足口病中的应用价值仍需开展持续性分析及研究评估。

    猜你喜欢 预防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浅谈学校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浅谈发票腐败及其治理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4期)2016-10-17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和预防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相关热词搜索:手足疫苗预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