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消费时代图像的“魅化”与绘画的转型

    消费时代图像的“魅化”与绘画的转型

    时间:2023-02-04 14:40: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膨胀,整个社会步入消费时代。大众摆脱宗教理性思想的束缚,追求世俗的享乐,这也驱使了图像转向,致使大规模影像符号的泛滥。人类进入“后语言时代”,新的绘画媒介与传播介质诞生,传统的架上绘画面临转型,波普艺术是现代艺术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力证。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现代技术与绘画的结合,推动了绘画技法与传播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后语言;图像;魅化;波普艺术;媒介;

    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的西方社会逐渐走出战争的阴霾,伴随着飞速发展的工业与科技,物质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消费时代。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开篇中所言,“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整个世界被异化为“物的体系”,而对物的消费也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其使用价值,商品的二重性背后传递出某种社会关系。物构成了一种符号,符号中隐藏着某种权力关系与等级观念。而个体的审美方式也发生转变,对“此岸”世界的追求驱使了新的传播媒介诞生。

    一.“后语言时代”的图像转向

    消费社会下传统的宗教思想与理性精神处在失落的边缘,大众对无功利审美愉悦性的追求引领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广告、电视、电影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图像一步步突破其被认知的边界。图像泛滥成为消费时代的重要特征,它的魅影流离于真实与虚构间。托马斯·米歇尔提出视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图像转向”。但这并不等于语言学的消亡,而是文化领域在继罗蒂的“语言学转向”之后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后语言时代”,这是图像对语言的延伸。

    消费社会各式各样的图像符号进入我们的视野,人类进入读图时代。有人认为,“读图时代”即图像霸权的时代,图像的泛化致使语言陷入危机,文字遭到图像的放逐,沦为图像的配角,图像内涵缺失导致个体陷入生存危机。但实际上,消费社会文字的图像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已然置身于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多样的传播媒介使图像的生产、消费、传播变得愈发便捷。但图像转向并不表示为图像的独裁,周宪教授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人类理解的边界。文字和图像都是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正是视觉图像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冲突与互补,开辟了人类思维和交往的新时代——图文时代。”语言与图像的差异共同构建了这一视野。

    二.传统绘画的危机与转型

    消费时代的“图像转向”一方面加速了图像的生产传播,另一方面也致使传统架上绘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特别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图像的介入使艺术品身上的“灵韵”消散,其中“灵”指代艺术品的神性,“韵”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的宗教性。这一时期艺术品遭到贬值,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被大量同质化产品替代,膜拜价值转变为展示价值。

    消费文化的生产过程是艺术语言、传播媒介不断世俗化、大众化的过程。韦伯称之为“脱魅”。宗教构建的世界图景轰然崩塌,人们从对“彼岸”的理想追求转向“此岸”,遵循快乐至上的原则。就传统的架上绘画而言,绘画转向大众的视野,质疑宏大叙事,削平历史深度。图像建构起一个个并不存在的“真实”世界。英国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在“这就是明天”的目录上展出了他的拼贴作品《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他从杂志上收集剪贴图像,描绘了当代的亚当夏娃被二战后的消费浪潮包围,其中的标语“This is tomorrow”在反映消费文化之余还讽刺了二战后欧洲社会盛行的拜物主义,“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 消费社会图像建构起了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景观,由于图像的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导致传统架上绘画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艺术家开始探索以图像媒介作画,实现了传统绘画的转型。

    三.图像与绘画的结合

    消费时代影像符号持续泛滥,传统绘画受此冲击出现两个转向。其一,就传播方式而言,出现了绘画与印刷的结合。比如20世纪50年代在美國商业化浪潮中盛行的波普艺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明星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他从商业照片中收集了当时最为畅销的工业食品——金宝汤罐头,再利用投影仪将图像放大到画布上,画出三十二个不同口味的金宝汤罐头,充满了机械复制的效果。金宝汤罐头有着波普文化的全部特征:流行、廉价、疲劳供应、可消费,不高深、不神圣,却平等地惠及了每一个人。之后,他将丝网印刷技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比如可口可乐、名人、肥皂盒….大批量生产完全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波普艺术是绘画适应现代消费社会背景的艺术征兆。”

    其二,消费社会影像化的趋势使绘画出现技术转向,艺术家们突破原有的架上绘画,使用新的绘画媒介。比如大卫·霍克尼利用现代传播媒介Ipad作画,实现了艺术介质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意味着画家们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方式以及传播媒介的转变。霍克尼努力克服机器带给人的限制,通过色彩、笔触的还原,实现了手与心灵的协作;他也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观看机制与传播机制,最大限度突破了时空限制,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里”,人人都可以获得作品的原作,艺术品身上的“灵韵”在消费时代已经完全消失。

    四.总结

    不可否认的是消费时代图像构建的景观正吸引着普通大众,但图像转向导致的艺术品“灵韵”的消散也使部分学者产生担忧。尽管如此,图像本身并不缺乏内涵和深度。消费时代的图像转向并不意味着语言的衰退,图像作为语言的补充和延伸,共同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图文时代。我们不应当盲目夸大图像的作用,将其“魅化”,而是应当客观地看待图像的变化;同时消费时代艺术品传播媒介的转变给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可能,面对技术对绘画的介入,我们更应祛除焦虑与恐惧,更好的处理二者的关系,反抗消费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在绘画中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不可被消费社会的洪流裹挟。

    参考文献

    [1] [法国] 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第1页

    [2] 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

    [3] [德国] 西美尔.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第13页

    作者简介:高欢(1997—),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四川大学美术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媒介图像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出版广角(2022年8期)2022-05-24雨伞读者(2019年23期)2019-11-15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A、B两点漂流记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18年12期)2018-12-22论媒介批评的层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7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读者(2015年9期)2015-05-04声音的“邮递员”好孩子画报(2014年7期)2014-08-13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4年2期)2014-03-15趣味数独等4则意林(2011年10期)2011-05-14
    相关热词搜索:绘画转型图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