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城市产品对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城市产品对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时间:2023-02-04 23:5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陈振华 刘思嘉 辛沅蓉 田儒玥 李俊明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也在不断完善。随着搬迁居民在城郊安置地进行安置,城市产品对城郊居民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搬迁居民的迁后生活,也要去了解他们内心对自己身份、生活的认知问题。本篇文章采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将城市产品与身份认同感进行量化,旨在研究出哪些类型的城市产品可以帮助改善城郊安置居民的身份认同感。最后对如何更好更快地让从农村搬迁出来的安置居民完成身份转变,增强其对城市认同感,积极融入新的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对城郊安置居民开启新的生产生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城市产品;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感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量的城郊地区新建了许多安置房,用来安置扶贫搬迁居民、灾后易地重建居民以及生态环境移民等新居民[1],我们将他们统称为城郊安置居民。在国内,对于拆迁安置居民的研究较多,对于扶贫搬迁居民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对于生态环境移民的研究也较多,但对于灾后重建居民的研究较为稀少。并且大部分研究着重于满意度调查,对于身份认同感的研究屈指可数。在国外,对于生态环境移民的研究最多,对于灾后易地重建居民的研究较少,并且由于精准扶贫的政策是在国内提出并实施的,因此国外对于扶贫搬迁居民的研究较少,但存在着以国内某地区为样本进行研究的情况。这些居民在物质上拥有了一定的保障,例如住房问题、搬迁补助等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安置居民在精神上的保障就相对较少了。当这些居民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的时候,在心理上是否会认同自己的新身份,又有哪些城市产品因素可以帮助其身份认同,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

    具体而言,流入城镇的其他居民在身份和职业上已经成为了该城市的居民,然而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首先就需要解决身份认同问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安置居民实现了职业、身份及地区的变迁,成为了该市市民[2]。从发展趋势来看,安置居民的身份转变以及搬迁之后的住房成本、就业问题、其他基本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对于新环境新氛围的习惯过程,对于灾后易地重建居民还可能沉浸在受灾后的悲痛之中,都使得安置居民在适应新身份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城市产品是否会对城郊安置居民的身份认同起到正向影响,为研究此问题,本项目将以兰州新区的安置居民为例,通过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将城市产品与身份认同感进行回归分析,判断二者是否线性相关,推断出二者关系,再进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于安置居民所需的城市产品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出哪些类型的城市产品可以帮助改善城郊安置居民的身份认同感。

    二、城市产品与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

    (一)概念界定

    1.城市产品

    在城市营销领域,居民是城市的核心客户是一个不争的信念。居民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个体,是城市产品的主要服务群体。我们的研究从城郊安置居民的视野出发,认为城郊安置居民希望有一个适合居住的公共生活环境、服务、固定环境、娱乐、就业、教育设施、家庭和朋友,其他设施等等,城市产品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公共产品的混合物,以满足人们对适宜的公共生活环境的渴望和期望[3]。

    2.身份认同

    由于迁移活动,城郊安置居民需要面对新的地理位置、新的社会文化以及新的生活环境。这些与他们原本的熟悉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致使其自我同一性解构,出现了“严重的无方向感和不确定性”,于是,城郊安置居民不得不在变化中重新追寻内在的自我认同,审视关于自我的深层认知问题,对城郊安置居民而言,自我认同可以将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连为一体,也可以将其内部状态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为其融入城市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4]。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甘肃省兰州新區某地160位安置居民。调查时间为2021年12月-2022年5月,调查问卷发放前详细解释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3.75%,筛选后最终有效问卷为 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2.测量工具

    (1)问卷题目来源于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中的《resident-defined measurement scale for a city"s products》编制的城市产品研究量表,我们的研究是在现有的城市产品研究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的,城市结构是现有的城市产品研究中最关注的,本研究则是通过城郊安置居民的角度出发,去对城市产品研究量表进行再设计和开发,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具体见表1。

    (2)城市产品对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影响的相关检验,描述性分析表明(见表二):本研究根据城市营销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城市产品对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Q1:城市宏观环境;Q2城市设计和建筑特色;Q3:
    社区基础设施;Q4:
    社区管理及服务;Q5:
    城市的交通系统;Q6:
    休闲和娱乐;Q7:
    购物和餐饮;Q8:
    城市的公共活动;Q9:
    个人职业发展;Q10:
    城市的市政管理与服务;Q11:
    城市的空气质量;Q12:
    地方政府的勤勉程度;Q13:
    城市的社会秩序与安全;Q14:
    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Q15:地方企业社会责任。

    这15个题项包含了城市产品的基本内容,其中Q3、Q5、Q8、Q9、Q14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Q1、Q2、Q4、Q6、Q15在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Q8、Q10、Q12、Q13、Q15相关性不是太明显,Q7的相关系数最小。

    三、解决对策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促进身份认同

    一是城市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能提升居民幸福感知,促进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兰州新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已经慢慢的变成一座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园林城市。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合理布局商贸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交通、市政、公共设施以及休闲空间。适度布局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借鉴“邻里中心”模式,在人口比例、住宅比例、功能组合上进行科学规划[5],让城郊安置居民也能像以前一样“围炉座谈”,没有房与房的距离感。二是要建立以安置居民需求为中心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当前,城郊安置地不仅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还存在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往“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决策过程中城郊安置居民的参与程度不够[6],安置居民是社区基础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只有在搬迁前对城郊安置居民的基础设施需求做好充足的调查,让他们也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过程中来,决策结果才能更多的体现城郊安置居民的需求意愿,畅通他们表达需求的渠道,这对于政府更好的掌握安置居民需求至关重要,最终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城郊安置居民的需求为中心,把安置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感觉到安置地基础设施确确实实是为他们今后的生活而建,增强他们对新的居住地的认同感。

    (二)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身份转变

    经济对于一所城市而言至关重要。不论是原居民、安置居民,亦或是外地居民,对于一所城市的经济实力都有一个总体认识及判断,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对城市的认同、评价。一是要大力寻找高效产业,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契机。不仅对于原居民的幸福感能够提升,对于新搬迁居民的认同感也将大大提升,进而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努力完善改进城市交通系统。发达的交通系统能够为城市带来文化、经济、政治的碰撞,能带来新的机遇。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可以显著增强居民幸福感,进而促进居民身份认同感,许多不发达地区也是由于交通系统不够便利而落后,居民的幸福感也难以提高,居民身份认同感难以得到促进。因此应当大力增强道路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地铁等,便民出行,为经济发展铺路。三是政府积极开发引进企业、项目,以此增加就业机会。城郊安置居民个人职业发展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安置后所必需的生活成本,安置居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政府应当搭建就业平台、努力创造就业条件、根据安置地居民的自身特性寻找适合的企业及项目引进,解决民生之本。

    (三)以个人层次的提升来完成自身角色转变

    一是开办特色培训班,安置居民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身份认同是相互挂钩的,如果有一个安稳的、良好的职业环境,安置居民也会在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但是一些安置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没有增加自我就业技能的手段,对于城郊安置居民来讲,在农村他们能够依靠种地来养活自己及家庭,但迁入安置点后,未必有这样的条件支持。而农民在择业方面的局限性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有关部门介入,根据安置居民的意愿开办特色培训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扩展自我掌握的技能,以此适应新环境的要求[7]。二是充分挖掘原住地自有的文化,鼓励安置居民自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建设安置居民的精神家园,这些文化是安置居民自有的文化,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安置居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和意义所在[8]。相关的公共活动会促进安置居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和融入,安置居民也能在活动举办中一次又一次的建立归属感;三是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也会影响城郊的社区发展,好的生活环境给人带来的是好的感受和体验,社区居民素质的好坏以及现代化程度的发展水平都会直接关系到城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居民素质是郊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居民素质高有利于郊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充分调动城郊居民的潜能,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区和自身发展[9]。

    四、结论

    城郊安置居民身份认同与其安居乐业是离不开的,只有保证安置居民的安全感、舒适感、交流感和成就感,安置居民才会在一定意义上形成身份认同。一般来说,居民在社区生活的安全感可分为物质安全和心理安全。物质安全包括环境、建筑、公共设施等,心理安全是在物质基础上体现出的一些感知产品;舒适感主要体现在居住环境这一方面,比如提供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美麗和谐的社区服务;交流感是要社区和政府充分发挥作用,牵头举办传统文化、兴趣娱乐、睦邻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居民风采,增强居民归属感;成就感主要体现在“业”这一方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做好城郊居民发展问题,城郊安置居民的身份认同感才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核心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热词》[J].理论与当代,2016(09):43.

    [2]李燕燕,刘志山.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三重逻辑[J].湖湘论坛,2022,35(2):119-128

    [3]Niu,Yongge,Dong,,Lily,C.,Niu,,Yixuan,Deng,&Fumin.(2017).Resident-defined measurement scale for a city"s product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67,177-188.

    [4]陈丽丽,于琦,陈剑.公共图书馆:农民身份转型中的社会稳定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10):5-10.

    [5]马亚君,曹军,冯琦伟,杨汝慧,刘卫国.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探索与策略研究——以兰州新区为例[J].价值工程,2022,41(7):25-27

    [6]孙伟仁,张平,徐珉钰.制度创新视角下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2):27-32.

    [7]郭飞.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8]游浩鹏,宋广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254-255

    [9]郭立田,郭晓君,彭国富.提高城市居民素质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5):20-27.

    基金:2022年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2210742353)

    相关热词搜索:城郊安置认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