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当代数字技术的反思与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当代数字技术的反思与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时间:2023-02-10 21:5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周天宇

    进入21世纪,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加速升级的硬件系统、应用广泛的软件更新,深度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追求和日常生活,进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思维路径与生活习性,以至于整个社会生活表现为数据的巨大积聚(accumulation of data)。技术的数字化(digitalization)作为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在提供生活便利、创造商业价值、重塑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难题上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正向价值。

    但反思数字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可以发现因其造成的社会问题之多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全球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不断加深,普遍的技术性失业问题造成社会分裂;
    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拜物教形式,如《未来简史》提到“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等同为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我们的主要权威和意义来源,带来自18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宗教革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之间的数据歧视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个体隐私的窃取、侵犯),让算法伦理、决策伦理等问题屡见不鲜(如谷歌的人脸识别技术曾将黑人识别为猩猩、电商公司普遍大数据“杀熟”现象……),上述社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重大矛盾,若不得到解决,最终将会限制个体发展,威胁人类生存。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劳动产品,必然在各阶层使用时被最大限度发挥其剩余价值。数据并不是天然的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未经有效的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无法发挥其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形成价值。具备这项能力的资本集团充分利用数字资源,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及超额利润,一方面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因为其野蛮扩张,造成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剖析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并展开分析:

    (一)与资本逻辑相结合带来的劳动异化

    数字技术大规模的运用,不同程度提高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数字技术相比单纯机械操作劳动,在生产效率上有极大的优势,但资本家“通过采用和改进‘机器’,建构了一种按照‘机器节奏’运转、流水线分工的生产体系”。该体系尽管帮助工人适应了节奏更快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却不断“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不可避免地产生技术性失业,缺乏技术培训、相关技能掌握不熟练的普通劳动者,沦为无法被雇佣的、失去剥削价值的“无用阶级”。马克思在资本和市场主导的经济过程中,指出“机器排斥工人”导致劳动异化、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现象严重。劳动强度越大,伴随而来的是人的生活资料相对缺乏,而被数据赋能的新型智能化机器不断夺走人的生活资料,加速了自工业革命初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开始的劳动异化、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资本占有劳动的本性和肆意扩张的逻辑,潜藏着颠倒人与物的主客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目标与实现手段的内在趋势,进而几乎不可遏止地消解着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福祉从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剔除出去。

    劳动岗位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错配的情况下,即使能够继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也将遭受更为彻底的剥削。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无产者的劳动,广大无产者被迫向有产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生产关系发展为阶级剥削关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工人的劳动与闲暇、生产与消费的界限不断被模糊甚至消解,工作场域从以前单一的工厂或办公室切换到数字时代的任意场所,使得一个人可以自己支配、自由发展的剩余劳动时间减少。资本家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减员增效”,主动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迫使工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能力,花费更多自由时间进行教育和培训,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资本增殖”服务。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市场经济中,数字劳动又一次成为资本家经济利益增长所需要的新形态,进而使广大无产者彻底陷入来自数字资本的剥削压迫之中。

    (二)“数字拜物教”造成的人的异化

    简言之,“数字拜物教”在技术上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决定论。就微观而言,“数字拜物教”是个人、组织将现代技术的作用绝对化,强调“机器”是现代剩余劳动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机器”是剩余价值的源头活水;
    就宏观而言,“数字拜物教”坚信技术的发展能够消除现代问题,如贫穷、剥削、不平等和阶级对抗等,激发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但历史表明,“数字拜物教”通过三种方式使人产生异化现象。

    1.享乐主义的“狂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中分别提出“必要的压抑与额外的压抑”“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这一创造性概念。“数字拜物教”引发的对算法和画像的迷信,让“娱乐众生”的商业逻辑主导了Z世代(新时代人群)的消费文化产品,全社会的产品生产都是为资本天然的利润需求服务,人们在自己创造产品的同时沉醉于消费或娱乐服务,放弃了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发展的“真实需求”。劳动自由、消费自由、文化自由等假象遮蔽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表面上给了人们更多自由的空间,实质上却加深了剥削压迫的程度,使人成为平面化的“单向度”的人。

    2.利己主义的“横行”。“数字拜物教”体现为对物化社会关系的崇拜,即人屈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管理体系,自觉遵从这种制度所规定的交换原则。随着劳动的日益发展,大众因教育、传统和习惯的塑造,发自内心认为这种“经济人”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法则,进而将适应和维持资本逻辑的原理视为美德和伦理。基于此,前文所说的各种算法歧视、隐私窥探等,都会被资本逻辑粉饰、美化,并作为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流行开来。然而,这种伦理价值观念在实践中违背了人性,由此产生的冲突又使相对主义伦理价值大肆流行,最终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上个性迷失、迷茫矛盾。

    3.个人主义的“冲撞”。在社会转型时期,“数字拜物教”不仅意味着人们已经处于异化的、被普遍控制的生存状态,而且意味着人的发展必然要服从于资本的导向。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控制看来真正体现了有益于整个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的理性,以致一切矛盾似乎都是不合理的,一切对抗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巨大的同化力量,数字技术将人同化到生产体系中,同时数字技术与政治高度统一,形成了数字霸权和数字垄断,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产生使劳动力供求规律发生变化,进而将工资限制在与资本增殖需求相适应的轨道上;
    经济关系的“无声强制”保证了资本家对广大无产者的统治,这种单向度的社会建设力量瓦解了人类自我解放的可能性。

    劳动异化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拜物欲望、经济权力的共生,使普通民众被裹挟在资本控制的生存世界中,对数字商品狂热追求、产生高度崇拜,最终离开数字技术则举步维艰难以生存;
    这种生存方式又为资本逐利带来巨大的空间,资本的无限增殖性会让数字技术成为剥削手段,造成大量的“数字穷人”,以及被数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人类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人逐渐沦为资本和技术的奴隶。海德格尔曾悲观预言,技术引发的人类困境使人类被“连根拔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实质进行揭露,即“揭露资产阶级用各种意识形态成分修饰、掩盖真实情况即阶级斗争状况的面纱,用科学的冷静之光透视,指出其伪善、欺瞒、违背真理的一面”。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数字技术的反思不应仅仅满足于道德层面的自我欣赏,或者对技术所带来的进步性的激进排斥和忽视。而应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孕育并依赖数字技术的根本原因,并精准解读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社会变革方向,进而帮助生活在真实时空里的劳动者更好运用数字技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批判资本导致的劳动异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劳动不仅超越了生存方式,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我价值创造实现的过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本质的需要”。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是这样阐述的:“这些个体是从事活动的,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因为它们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态,在对人的存在特征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关注、反思和追问人的生存利益和生存价值;
    摆脱了在资本逻辑下科学理性设置“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的虚幻——一种“工具人”的本质,依附于资本的存在、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之中。

    某些政治经济学家将历史的根本动力归结为资本,从而为资本逻辑进行辩护。他们认为,资本的膨胀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永恒性,资本被逻辑地认为是历史的起点,是发展的主动力,由此,经济史被庸俗化地理解为资本的发展历史,并以资本主义时代作为自己的完成形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念认为,资本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与资本关系的颠倒,进而是物对人的异化。这恰恰是资本主义时代一个最大的幻象,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总和,也只是社会发展总进程的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随着人类脱离动物界而自然存在的社会形态;
    恰恰是亿万劳动群众作为主体,揭示了劳动作为历史进程核心的真实地位,就必然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历史,是历史的主动力是劳动,劳动必须摆脱资本的宰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从逐利的个体,升华为超越“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社会化的人类”,迈向真正的人类社会。

    (二)批判“数字拜物教”对人的异化维度

    《资本论》中总结了拜物教的形成机制: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取代。尽管最新的“数字拜物教”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但它实质依然是资本拜物教的一种,这种崇拜是技术、经济关系、信仰、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从根本上是资本投资下数字技术日臻完善后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人们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接受了数字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滥用,却忽视了没有限制的数字技术在使用时实际上是被剥削。例如,用户虽然可以在平台上免费获取想要的信息和资源,但其自身掌握的信息也被纳入了数字监管系统,成为平台数据的组成部分。隐私泄露、沉溺虚拟经济、大数据捕杀、信息茧房、数字技术极度崇拜等乱象,就是资本通过技术手段干预人的注意力、社会交往、生活观念和价值观,从而逐步左右人类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

    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对拜物教的产生根源和发展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拜物教的兴盛是资本生产的必然结果。针对拜物教被消灭的条件,马克思总结“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在人的自觉和计划的支配下,才会揭开它神秘的纱幕。……摆脱资本逻辑、资本支配的生产关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资本逻辑最终会走向自我限制和自我毁灭,惟有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拜物教现象是暂时性的必然,资本生产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超越,它们才会消失殆尽,而无产阶级生产的最终结果正是消灭资本的主体性力量。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担负起革命主体的历史使命,数字拜物教也会随着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失去存在土壤。

    数字技术异化随着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壮大而凸显,当代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维护的是这一特殊集团的特殊利益。为了让制度更符合公平正义原则,我们要借鉴罗尔斯的观念:“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同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通过社会变革,建立符合正义原则的新数字技术使用制度。坚信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反对数字霸权和数字垄断,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一)坚持数字技术使用的基本立场

    数字技术应被还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一种方法论,即让数字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改进劳动者工作条件、减少劳动危害、提升智能水平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拥有更加充裕的自由时间,自主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人自身的提升,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日臻富足。打破资本对数字技术的滥用逻辑,反对将数字技术用于无限追求超额利润的数字资本主义。

    (二)树立数字时代正确的价值观念

    青年一代作为深受数字技术影响又能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的庞大群体,必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强化价值引领,树立不以追求物质及精神享乐为目标的人生观;
    改变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的态度,树立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体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正视各类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负外部性,在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按流程使用恰当数字工具,以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惠民利民的合规数字体系

    加快推进诸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项目,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多层次的数字保障体系,构筑可供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等。此外,应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数字技术发展最新动态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培育掌握数字技术装备和信息产业动态的新型劳动者,进而改善结构性技术失业,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技术正外部性效应得到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四)优化数字经济治理理念和方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在理念更新和有效治理。对于在发展中产生的数据型高科技企业一家独大、寡头垄断等典型资本主义发展特征,需在研究对照、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完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的职责,实现科学高效的事后监督;
    同时要改进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数字技术从立项研发到推广应用全过程,明确技术使用主体的责任义务。

    ①《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编著的社会发展理论著作,于2015年首次出版。作者写作该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精准地预言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而是为了给“观察未来提供一种视角”,这种视角实则属于作者的历史学老本行。该书检视了当古老神话与上帝般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相结合时,世界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还对全球力量会如何转移进行了探讨,将科学、历史、哲学及各个学科融会贯通,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人类不止很快会失去其统治地位,还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感。

    ②数字拜物教: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数字化转型而形成的新的拜物教形式。在数字拜物教中,人们崇拜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的某种可量化的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背后隐藏着的则是权力关系。这意味着,数字拜物教并非人对数字的主观崇拜,而是资本的权力机制统治和驯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

    猜你喜欢 资本劳动数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出版人(2017年8期)2017-08-16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30期)2016-08-15成双成对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数字变变变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10期)2009-12-21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反思当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