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诵诗解史读李白

    诵诗解史读李白

    时间:2023-02-12 17:15: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孟宏儒

    提起李白,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的诗作以及他的大名,千百年来,不仅一直为国人所传诵和景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且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广为传播,李白已成为享誉全球的诗坛巨星,闪耀着独特的光华。谈到这一切,我们这类先贤的崇拜者,情不由己,总会感到是引以为豪和无比兴奋的。

    然而,当我深入拜读了李白大多诗作和后人的诸多赏析文章后,心海里却又数起波澜:忽而惊叹诗人的才智超凡,志趣不俗,觉得他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忽而又看到他天马行空,梦想多多,牵虑他的所思所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否能得以实现;
    忽而觉得他侠义豁达,乐于交友,敢吐真言,若被权柄人物看重,或许会有一番大作为;
    忽而又发现他秉性孤傲,不屑权贵,不善逢迎,奔波一生,几起几落,最终还仅是做了一介诗人,而未能像作者在诗中所表述的那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宏愿,甚觉遗憾。这对于李白本人来说,无疑是个悲剧,而且是个大悲剧。试想,一个人热血满腔,文武兼备,千方百计想托人举荐施展抱负,却一次次都遭遇坎坷,未能如愿,这是多么痛苦令人悲伤的事情啊!然而,诗人的忠心不泯,因永王李璘事涉连坐几乎丢掉性命,流放遇赦半道放还之后,他依旧感叹在战乱中自己“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甚至到了61岁时,听到李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他还要到金陵(今江苏南京)“请缨,冀申一割之用”。不幸,半途病还,之后不到一年就以“腐胁疾”死在当涂了。

    李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他的命运为何是这样的走向、如此的结局?我们应该如何赏读和评价他的诗作?后人为什么又会对他那样崇敬,把他和杜甫并称“李杜”,誉之为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座”,光耀千秋?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静下心来,虔诚地开始了对李白的深一步解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系兴圣皇帝(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是同宗。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测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殷实的家庭做后盾,李白的幼年和青少年时代均是在诵读、任侠和仙游中度过的。优裕、自在的生活,为其学业上的深造创造了条件,但长期的纵酒成习、豪荡使气、脱略小节、轻财好施,又热衷于求仙学道,对其慷慨自负、桀骜不驯性格的形成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影响了他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元十三年秋(725),李白离开家乡辞亲远游,并于开元十六年,婚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定居于郧城(今湖北安陆)。之后,游移不定,家居也随之多次迁址,但再未回去过故乡四川,最终还是客死当涂了。有资料说,“安史之乱”期间,门人武七冒着生命危险,曾穿越乱区至东鲁将李白的儿女接回,免于祸患。当时,李白的家居于东鲁(今山东济宁市)。因第一个妻子许氏已去世,孤苦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相依为命在此生活。对此,有三年未回过家的李白于天宝七年(748),曾在金陵(今南京)写过一首《寄东鲁二稚子》诗,抒发了对儿女的深切思念和愧疚。

    从《全唐诗》所收录的李白诗作中发现,李白在世时,曾与族叔刑部侍郎李晔、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当涂令李阳冰,以及族弟宣城长史李昭、南平太守李之遥、单父主簿李凝、金城尉李叔卿、洺县令李皓,从甥高五、高镇、郑灌和从侄李良、李评事等有交往,且均有诗作见赠。

    古代的士人,是很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出身于巨贾之家的李白也正是此类人的代表。他天资聪慧,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八九岁时,还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是位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的学者)。二十岁时,又有幸遇到苏顼,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这一切,均为他之后的诗作奠定了厚实的功底。

    由于受道家学说的影响,李白少年时还向往过游仙问道的生活,所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
    弱冠(20岁)前还一度隐居岷山。开元十三年(725)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等地;
    不久又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其间,他不但饱览了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地方官吏和道士,而且与友人元丹丘、元演在嵩山、洛阳、随州、太原等地游览饮宴;
    还“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江溪六逸”。后又漫游了河南、淮南以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则纵情吟咏,唱和互答,因此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事实上,李白四处漫游,其志向并不仅在于山水,热衷功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随着诗名的日益远扬、扩大,天宝元年(742)秋,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起草诏诰。对此,李白惊喜万分,一门心思想向皇帝进言,做一番事业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是他生性高傲,行为放浪,很快遭到宫廷权贵们的忌恨、谗毁。“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所以,天宝三年春,李白即被“赐金”“还山”了,首次任职还不到两年。这件事对诗人的触动很大,伤害颇深,从此,他对开元盛世背景下天宝间出现的宫廷黑暗和潜在的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所写诗作的题材和诗风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说“赐金”“还山”,对于大诗人李白那是他一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有人举荐,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干一番大事业的话;
    这一事件后,他的一腔热血和激昂的政治热情遭到了现实的重创,他失望至极,进而转化成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狂饮,并在诗作中,对险恶的政坛和专权的杨国忠、李林甫等人发出了大胆的鞭笞与抨击。如此十余年,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其间,他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同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
    还与杜甫一起同游泗水、东蒙等地,二人结下了莫逆之交。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为了逃避兵乱,李白来到长江下游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唐玄宗的儿子、肃宗的胞弟永王李璘起兵讨安禄山(玄宗逃往四川时,曾下诏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使,江陵郡大都督以抗叛军),率师出征,曾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戎幕。出于对国事倾危的忧虑和战乱给民众带来的种种痛苦,诗人感同身受,义不容辞,遂满腔热忱毅然从戎,参加了永王璘的幕府。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因李璘起兵未经肃宗同意被肃宗攻杀,李白也连坐获罪下狱,后因郭子仪出面说情作保,才免于死罪而改作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这一不幸的遭遇,可以说是在诗人的心上又刺了重重的一刀,而其时,李白已年近六旬了。他的老朋友杜甫发现“近无李白消息”而写的《不见》诗作中称“不见李生久”“世人皆欲杀”,可见,李白当时的处境是异常险恶的。

    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时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令,惊喜交加,旋即乘舟东下江陵回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这是李白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的节点。屡遭磨难后适遇皇恩大赦,对于一介诗人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喜出望外。《早发白帝城》一诗便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当时的欢愉心境。也正因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愫犹存,为国效力的壮心未已,所以上元二年(761),听说李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而且节节胜利,年已六十有一的李白还要到金陵(今江苏南京)“请缨,冀申一割之用”,不幸,“半道病还”,于翌年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流传至今的约有1000 余首(《全唐诗》中选录25 卷,计1001 首)。在这些诗作中,他最钟好的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
    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的创作上也多有绝唱留存。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一生经历了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六位皇帝,时逢唐明皇开元、天宝的“盛世”和安史之乱。所以,反映在诗人笔下的题材内容便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山水诗、饮酒诗、游仙诗、言志诗、赠友诗、乡愁诗、怀古诗、讽喻诗、贬政诗、忧民诗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在上述众多诗作中,属于“言志类”诗作当为李白诗作中最有价值也最具时代意义的佳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读着这些诗句,一位性格高傲、充满自信,积极济世、勇于担当,决心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敬佩的是,尽管李白命运坎坷,怀才不遇,两次为官(天宝初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至德二年应召入永王璘幕)均未善终,前者是因遭人谗毁而“赐金”“还山”,后者是因李璘案连坐,差点丢失了性命。对此,他深感失望,十分怨恨,极度愤懑,并写了许多诗作倾诉他的这种痛苦心境。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心死,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依旧关注着国运,关切着民生,“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热切期望能有“明主”审时度势,辨识忠奸,救民于水火,解困于国危,以维系开元、天宝之盛世局面。“何日王道平,开言睹天光”(《北上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乡》)“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羽檄如流星·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车巡歌·之十一》)“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梁甫吟》)。上述诗句正是诗人当时复杂心绪中闪耀的无法泯灭的那种光亮,事实上,也是他从失望和悲愤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正因此,在两次求仕济国均未得善终之后,61岁时,听到李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他还要到金陵(今江苏南京)“请缨,冀申一割之用”,不幸“半道病还”。可见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热衷功名之心何等急切,令人击掌。应该说,李白的这种屡挫不衰、丹心向阳、决意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精神境界,当是盛唐时代的主旋律,也可以说是盛唐时代的最强音。

    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穷兵黩武,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系李白创作的又一重要主题,也是其诗作中极具认识价值、借鉴意义、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的一部分。因为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以,上述作品大多创作于李白赴京供奉翰林被“赐金”“还山”之后,即天宝三年(744)和安史之乱(755)爆发后李白避难期间,以及应邀入永王幕连坐入狱前后。反映这一主题的代表性诗作有《梁甫吟》《玉壶吟》《梦游天姥吟留别》《战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羽檄如流星·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北上行》《丁都护歌》《行路难选二首》《将进酒》等。另外,反映诗人天宝入京、“赐金”“还山”,一直到流放夜郎放还后生活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带有自传的性质,所述甚详,更富典型性,弥足珍贵,是了解李白后半生人生遭际及思想心路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也很值得一读。

    李白的山水诗视野开阔,笔力雄健,内涵丰富,激昂慷慨,气象万千,诗如其人。在诗人的笔下,写江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状山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绘景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读着这些诗句,不仅使我们领略到祖国山川的壮美、奇峻,同时也使我们体察到诗人胸襟和心志的博大与高远,而其二者正是巧妙地熔于一炉、景情互感反映在作者笔下的,无愧“诗仙”!

    李白特爱喝酒。他的挚友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又“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他从25 岁出川东游至62 岁客死他乡(当涂),其间,除天宝初应诏赴京供奉翰林不到两年即被“赐金”“还山”;
    至德二年(757),又应召入永王璘幕,由是获罪下狱一年,后又被流放中途遇赦放还,前后加起来不达三年外,大约有三十三四年的时间均在各地漫游。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名士友朋,因此,创作了许多饮酒诗、山水诗、游仙诗,以及部分赠友诗。如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有些诗作是消极的,是“狂饮”“狂歌”,似乎是要逃避现实一心想“游仙”“归隐”的。其实不然。若能搞清诗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再解读其诗、剖析其意,方能发现李白的不少诗作均是在政治上失意后,因怀才不遇,又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借酒消愁发泄忧愤而创作的。《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等就属于此类诗作。事实上,李白的功利性很强,他志向高远,热切地希望能参加政治活动,而且“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想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他的漫游各地,其实也是为了寻找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尽管在漫游的旅程中,也曾一度与元丹丘同隐嵩山,与孔巢父等同隐徂徕山,号“竹溪六逸”,与道士吴筠同隐剡中,安史之乱后为避难又隐庐山,初看起来,他似乎就是一个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游仙;
    而事实上,他在各地的活动都是与当时的政治息息相关的。否则,他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应诏入京去供奉翰林,后又应召入永王璘幕差点送了命,六十一岁时,听到官兵讨贼,他还要到金陵“请缨,冀申一割之用”,不幸“半道病还”。诗人关注国运、体恤民情之志,实属难能可贵,不可轻视,更不应曲解、非议。

    此外,李白还写了一些怀古诗,歌赞古代的贤臣良将。比如:《梁甫吟》写了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吕望(姜太公);
    《古风·之十》写了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鲁仲连;
    《行路难·之二》夸赞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德;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颂扬了汉留侯张良的智勇豪侠;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记述了东晋名将谢安石于孝武帝太元八年(383)遣将大破前秦苻坚的壮举。如此等等,作者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并付之以崇高的敬意。细细品读,则会发现名义上是在怀古,实则还是在讽今、喻今。因为作者是在政治上失意、怀才不遇的背景下写这些怀古诗的。由此可见,其良苦用心和对美好的追求多么急切、又多么天真、可爱。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定位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全世界历代诗人中的巨星”。通过阅读他的诗作,我觉得这一定位是非常准确的,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首先,从诗人自身来说,他生性狂放,桀骜不驯,心志高远,不拘常调,喜交豪雄,尤嗜酗酒;
    其次,从诗人的平生经历来看,他命运坎坷不自悲,热衷功名气不馁,追求美好平生志,花甲不忘讨乱贼。第三,从他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诗大都洋溢着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奇幻的诗风。可以说,他的诗作集中反映并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主体声音。因此,他和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光耀千秋是毫不过誉的。

    猜你喜欢 诗作李白诗人 现象杂文选刊(2021年5期)2021-05-17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中国内部审计(2020年5期)2020-05-26“诗人”老爸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愤怒西部(2018年6期)2018-12-27诗仙李白的归宿故事作文·高年级(2018年4期)2018-04-19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7年11期)2017-06-15述说南方文学(2016年4期)2016-06-12倒下的那一刻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想当诗人的小老鼠红领巾·萌芽(2009年10期)2009-12-03No.3 最佳小诗人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06年6期)2006-07-01
    相关热词搜索:李白诵诗解史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