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翻译类科技图书常见问题与编辑加工技巧——以生物类图书为例

    翻译类科技图书常见问题与编辑加工技巧——以生物类图书为例

    时间:2023-02-13 14:1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 晶 杨 然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图书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加快了我国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进科技图书已成为我国科技图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图书作为我国增强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它的引进不仅促进了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完善了世界文化格局,提高了我国科技质量水平[1]。

    科技图书往往具有前沿性和国际性的特点,翻译类科技图书更是如此,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通常是各学术领域的权威著作和经典教材,而对于这些权威著作,无论是翻译还是编辑加工都有相当的难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更大。因此,翻译类科技图书的编辑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生物科学尤其是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分支学科领域,翻译类图书占有较大的比例,且因其内容的前沿性和丰富性,多为精品图书。本文以生物类翻译图书的编辑加工为例,结合笔者编辑翻译类图书的经验,对此类稿件中常见问题及编辑加工技巧进行总结,以期提高翻译类科技图书稿件的编辑质量和加工效率。

    (一)体例、图表问题

    科技图书中包含大量实验方法和数据,因此这类稿件中的图表往往很多,且体例的上下级结构复杂,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第一,体例问题。引进图书的标题很多是没有序号的,只是根据字体、字号的不同来区分上下级标题。因此,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不仅要依照原书标题添加序号,而且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区分稿件中不同级别标题的从属关系是否正确,如发现有不妥之处,应及时对照原书进行核对。

    第二,图表问题。翻译稿件中通常会出现漏译个别图表的情况。编辑加工时应注意核对图表序号,保证序号与原书一致。此外,稿件中通常还会出现漏译图注、表注等情况,编辑加工时也应注意此类问题。此外,若出现图、表中有上角标而下面没有注释、图题中对分图的阐释不完整等情况,应核查原书,看有无漏译。还有一类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即图注、表注易与正文混淆,因为翻译类稿件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译者交来的原稿排版格式不标准,出现图注、表注与正文字号一致且混排在一起的情况,编辑加工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同时,编辑还要注意图注的文字描述与图不对应的问题。例如,由于串文排图,分图的位置由原书的左右图变为上下图,这时如果图注中仍用“左图表示……右图表示……”就不妥当了[2];
    再如,由于其他原因使图的颜色发生偏差,图注中为“红色表示……蓝色表示……”,而图中不是这两种颜色,这样就容易给读者带来困惑。科技类图书的另一特点是其图表中容易出现数据错误。译者翻译稿件时,有些数据较多的表格中会出现串行等错误,这类问题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应仔细与原书核对,保证科技图书的严谨性。最后,还要注意图表不清晰或比例不对的问题,因为译者在翻译稿件时,容易疏忽原著中图、表的缩放问题。科技图书的图、表,特别是细胞生物等微观学科中的电镜照片等有比例尺的显微图片,随意缩放会导致比例失真,当对两个不同细胞进行比较时,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有的图片是生物反应途径的经典模式图,图中的不同色块可能代表不同的反应场所或者不同的反应底物,且全书不同的图,色块的使用含义是统一的,如果我们在加工过程中随意改变色块的颜色,将给读者阅读带来障碍。

    (二)公式、单位问题

    第一,公式问题。科技图书往往含有较多的公式,翻译类稿件的公式通常由原书电子版转换而来,然而在不同软件之间转换时容易出现错误或遗漏,编辑加工时,应结合上下文,对公式中的正斜体、运算符号、上下角标等进行仔细核对,确保公式的正确性。

    第二,单位问题。翻译类图书中所用的单位常常与我国法定的标准单位不同,如英制单位、美制单位中的加仑、磅、英里、英尺等。这种情况下最好换算为我国的法定标准单位,例如,“1 英里=1.609 344 千米”等。

    翻译书中的单位换算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重量或者长度单位虽然根据我国的标准属于非法定单位,但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已经被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使用。这时,全书进行单位换算反而“画蛇添足”,妥当的做法是添加译者注或编者注,标明非法定单位与法定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即可。例如,在啤酒酿造领域,酿酒原料的大部分单位都是“磅”“加仑”等非法定单位,且行业中使用也较多,翻译此类图书时,就不必再逐个换算,只需在首次出现时加注释即可。

    (三)名词术语问题

    翻译类科技图书中名词术语、缩略词、机构名称、简称等较多,容易混淆,给译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编辑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大部头”翻译类稿件,往往需要多名译者共同翻译,更是容易出现名词术语等不统一的问题。对于书稿中的这类问题,编辑加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术语应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来加以规范,具体可在“术语在线”网站查找。

    第二,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意思相近的专业术语,应当先核查原书,看这些意思相近的词的英文名称是否相同,若英文不同,则属于不同的名词,不能随意统一;
    若英文相同,再根据“术语在线”进行规范,切不可单凭相近的中文意思就进行统一查改。例如,“荧光”和“萤光”对应的英文单词分别是“fluorescence”和“luminescence”,不能只看中文就进行统一,应根据原文的英文翻译为不同的中文名词。还有一种情况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中收录的规范名词术语不止一个,例如,“抗原呈递、抗原提呈”都是规范用法,通常请译者结合行业习惯用语选择其中一个,全书统一即可[3]。

    第三,人名、地名的翻译应尽量有据可依,可通过查阅人名词典、地名词典进行统一规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用“中文名(英文名)”的格式,后面再出现可只用中文。应当注意的是,名人的译名更应规范,例如,“傅利叶”应为“傅里叶”,“库伦”应为“库仑”,“玻耳兹曼”应为“玻尔兹曼”,等等。

    (四)语句通顺问题

    在保证原稿的基本观点和风格的前提下,编辑加工过程中应该对文字、句式进行润色,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清晰准确,句式符合汉语规范化要求,文章流畅,通俗易懂[4]。然而翻译类科技图书的译者大多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往往更重视学科知识内容,比较容易忽视语句修饰,且翻译工作往往比较枯燥,很容易有细节的遗漏,这使得此类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其中比较明显的几类问题如下。

    第一,漏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如有明显的上下文语义不连贯或从属关系混乱的现象,应及时核对原书,看是否有漏译的部分。

    第二,语序不合理。这是翻译类稿件中最常见到的现象,语句以英文的语序直接翻译过来,不符合中文的语法习惯,让读者感觉过于生硬。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要避免此类问题,需要在稿件进入加工流程之前的审读环节与作者多进行交流,通过审读样章等方式,使作者尽早认识到问题并尽量避免。对科技图书的翻译不仅要准确,还要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文笔流畅。

    第三,翻译不准确。由于科技类稿件的专业性较强,有些内容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表达出来的意思可能会与原文的意思有较大偏差。因此,需要译者结合上下文,使译稿符合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阅读习惯,尽量用学科的专业化语言表述,尤其应当避免外文“自造新词”的现象,从而使表达更清晰、准确。

    (五)参考文献问题

    翻译类图书的参考文献一般都采用原书的参考文献,但在排版过程中要保证与原书的一致性,不要因扫描等操作而造成大量的拼写错误,例如,“cl”容易被扫描转换为“d”,“rn”容易被转换为“m”,所以将转换后的文献与原书进行核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双列的文献转换时易出现一个单词内仍保留原换行符的现象,应注意删除。

    (一)做好审读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翻译类图书其实包含译者对原版图书的再次创作。在二次创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之处,在审读的过程中,编辑可结合目录和每章节的标题,核对译者是否遵从原著的结构特点、是否翻译得准确而又符合国内学者的阅读习惯,并且特别注意是否有漏译问题。

    关于漏译的问题,审读阶段主要核对大范围的漏译,以此判断稿件是否符合进入下一步的编辑加工环节。这里介绍“粗查漏译法”,即结合段落和图表核查漏译。根据翻译类科技图书具有的图多、表多、公式多的特点,在审读过程中增加一个核查漏译的操作流程:用译稿对照原著,核对图、表、公式的顺序有无错误或缺失,从而很容易发现漏译的部分;
    也可核对图、表、公式之间的段落数量,若有图、表、公式之间段落缺失,也很容易发现漏译的部分。同时,还可以根据体例格式是否承上启下、是否存在结构层次的混淆,判断是否有漏译的现象。如果翻译稿件全书的文献为顺序编码制,可根据序号是否连贯进行核对,如发现序号确实,应及时核对原书,看是否有漏译的情况。

    如果在审读环节发现这些问题,需要积极与作者、出版商协商予以修改或删除[5],把问题解决在前面,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省去加工过程中与各方协调的时间,使编辑更专注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差错,提高编辑加工质量。

    针对语句不通顺、翻译不合理的问题,若大范围出现,应及时联系译者进行修改;
    若是局部的、少量的问题,可以提出进一步的编辑加工要点。

    (二)对照与通读结合

    目前,翻译类科技图书的编辑加工通常采用先“对照校订”,后“通读译稿”的方法。“对照校订”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容易发现漏译等整体性问题;
    “通读译稿”对编辑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容易发现专业性错误,以及语句不通等问题。两种方法各有所长、缺一不可。

    第一,对照校订。通过上面提到的“对照校订”方法,对稿件进行整体粗加工,以“粗查漏译法”梳理全文,重点注意漏译和层次混乱问题,对稿件的整体质量和结构框架有大致了解,解决译稿的整体性问题。

    第二,通读译稿。通读译文,发现译稿中的细节问题。此处的“通读”,不能只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看懂即可,而是要结合前面提到的翻译类科技图书常见问题,时时敏感,处处留心。因此,这一环节的工作更加考验编辑的自身能力和素质。

    在通读译文的过程中,如有明显的上下文语义不连贯或从属关系混乱的情况,应及时核对原书,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重新进行翻译。对于不符合中国国情之处,需要进行恰当处理。例如,翻译类科技类图书中,经常会看到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个概念或技术,引用一段历史典故或某出戏剧中的一段话,但对于我国大多数读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使翻译效果大打折扣。这时,最好添加译者注或编者注,把这段话的文化背景介绍给读者,以达到完美的效果。

    另外,在通读译稿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发现原著中存在的计算错误、印刷错误或者其他专业性错误,如单位、数字等。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将翻译稿中发现的原著错误改正过来,同时加译者注或者编者注,标明此处译者进行了改动,并对原著中的情况进行说明。

    编辑加工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翻译类科技图书因其学术性和前沿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编辑加工的难度。因此,在加工翻译类科技图书时,笔者从实际出发,认为对此类稿件的加工应分两步走:第一,通过审读,对翻译稿件进行全面的质量审查,根据审查出的问题,提出退改建议,并总结编辑加工侧重点;
    第二,“对照校订”与“通读译稿”相结合,分步骤地进行编辑整理,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向出发,规范翻译稿件的标准,提高稿件质量。

    翻译类科技图书的编辑加工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加工这类稿件时,我们应当更加认真负责、细致对比、谨慎修改。同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和编校能力,与时俱进,把握科技前沿动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实现对翻译类科技图书编辑加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原书译稿类图书 白马和马可以是同一匹马吗格言·校园版(2022年6期)2022-03-27把一本书译成国礼做人与处世(2021年15期)2021-10-13《物种起源》科学导报(2020年75期)2020-12-21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开创科技类图书的新板块中国传媒科技(2020年6期)2020-09-06姚雪垠:卡片读书法科学导报(2020年17期)2020-04-16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出版人(2020年3期)2020-04-07《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名作欣赏·评论版(2018年3期)2018-03-22为生活加点“料”出版人(2015年7期)2015-07-20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2期)2008-03-21不该发生的事读书(1991年4期)1991-07-15
    相关热词搜索:为例常见问题类图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