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云南省大理市环洱海湖滨生态廊道生态景观规划研究①

    云南省大理市环洱海湖滨生态廊道生态景观规划研究①

    时间:2023-02-13 18:2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宋海龙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51)

    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是洱海流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洱海的天然保护屏障,包含了湖滨带与缓冲带两个生态系统。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位于洱海水位1 966 m 线以下,缓冲带生态系统则位于1 966 m 线以上至核心区范围线(红线)之间,二者水生生物群落、湿生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形成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迁移转化,在洱海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随着洱海流域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湖泊流域尤其是湖滨缓冲带区域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由于长期以来以追求经济价值为主的发展模式,而非根据湖泊水体的功能和水环境的保护目标科学地协调湖滨缓冲带的系统功能,引起了洱海湖滨缓冲带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湖滨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洱海流域沿岸各乡镇湖滨带生态系统及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显现,沿岸水环境存在较大的恶化风险。

    1.1 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规划

    1.1.1 规划原则

    (1)统筹布局、分区规划原则。蓝线以内:全面实施生态搬迁、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
    绿线以内:科学实施生态搬迁、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
    红线以内:系统考虑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生态净化。

    (2)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综合考虑湖滨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现状和问题,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对现状苗圃、农家乐等绿化区可视需要保留利用。

    (3)准确定位、把握方向的原则。在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洱海的基本特征、整体生态系统、湖滨缓冲带生态状况和污染特征等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准确的定位,制定合理的修复理念。

    (4)自然保育与人工修复有机结合的原则。环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的终极目的是使其恢复到理想的自然状态,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在设计中应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自然保育为主线,最终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1.1.2 建设理念

    红线以内人退湖进、建立生态隔离带,塑造自然生态环境。蓝绿线内村庄生活污水由管网完善工程收集输送,湖滨缓冲带将利用生态修复和湿地工程的海绵净化功能,对来自紧邻农田或村庄地表的低浓度污染雨水进行调蓄和净化。

    1.1.3 功能规划

    (1)缓冲净化。湖滨带在洱海防污治污体系中,接纳和净化河流沟渠的上游来水、经生态塘库处理后用不完的达标尾水、农田和村镇面源污水等低污染水,是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项目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发挥其缓冲净化功能。

    (2)减排增绿。通过对绿线以内的建筑物实施拆迁,对红线以内的农田实施清退,对腾退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开展生态修复,以达到减少硬质化设施、减少污染、打开视野、增加绿色空间的目的。

    (3)景观提升。通过对视野空间、风貌风格、分段特色的规划,以及节点设计,提升环洱海湖滨生态廊道的整体景观质量。

    (4)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拆除硬质化用地面积121.43 hm2,增加自然用地面积483.06 hm2,在局部缓坡地构建沙滩、砾石滩,为生物物种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

    1.2 慢行绿道系统整体规划

    1.2.1 功能定位

    物理隔离:为洱海构筑一道保护屏障,减少人为扰动,起到物理隔离作用。低碳减排:引导行人、自行车、电瓶车有序通行,隔离机动车,实现低碳减排功能。康养休闲:提供生态多样、景观视觉多样、远离喧嚣、悠游洱海的生态感受,实现康养休闲的功能。

    1.2.2 规划原则

    (1)海西范围内:蓝线内道路清退;
    蓝绿线之间,改造利用;
    穿村庄段:道路选在蓝绿线之间,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和靠近绿线,避免转弯尖锐角线型出现;
    郊野段:道路选在红绿线之间,道路在绿线之外因地制宜合理选线且与绿线之间尽量保留缓冲带;
    蓝绿线重合,不得占用蓝线以内区域。红线处向东因地制宜新建慢行步道及绿篱。

    (2)海东和城区范围内:近期,采取混行方式,物理隔离划出慢行绿道;
    远期,规划低速行驶道路,拓宽慢行绿道,实现慢行贯通,不占用蓝线。

    (3)海北道路范围内:控制在蓝线外,尽量利用现有环海路。

    (4)主线支线闭合、贯通,确保东西南北纵横通达,满足村庄居民出行通达,满足国际马拉松和自行车赛事要求。

    1.3 海绵体系整体规划

    根据项目区的汇水面积、场地现状问题、地下水位、生态条件及景观布设需求,灵活结合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针对性的建设海绵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多样化的组合及建设形式,因地制宜的组织海绵布局。

    1.4 生态监测站点规划

    1.4.1 定位

    陆域生态监测站点和巡驻站点的建设,为自然保护区、项目区、生态科普考察、洱海管理部门管理等提供了方便的设备存放及活动空间。

    水域监测站点满足洱海日益增长执法需求、完善洱海执法组站点的配套设施,为洱海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完善洱海保护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1.4.2 规划原则

    (1)方便项目的管理。在海西片区每5 km 设置一座陆域生态监测站点,用于存放设备及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建筑结构采用单层钢混白族风格结构,每两座管理用房之间设置一个巡驻点,应注意避开占用基本农田。

    (2)充分考虑大理市洱海相关规划保护条例。生态监测管理选址遵循《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所划定范围。

    (3)节省建设成本。优先考虑对满足监测执法基础的现有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其它确有监测执法需求而现状站点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考虑新建站点。

    (4)突出环保景观特征。新建或升级改造监测执法站点充分考虑其功能定位前提下,建设应采用生态环保材料,监测站点内所产生生活污水纳入环湖截污管网系统,站点内部景观绿化风格及特点与周围环境保护一致。

    2.1 生态景观效益

    2.1.1 构建生态屏障

    洱海湖滨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工程的建设,将构筑一道天然屏障,对人为扰动与自然扰动进行双重隔离。生态修复与廊道工程可拦截低污染废水,对其起到缓冲,净化效果,削减洱海水体污染负荷量,达到洱海水生态安全保护目的。

    2.1.2 恢复和改善洱海水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通过退房退田还湖还湿地、湖滨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恢复洱海湖泊生态系统,构建由乔、灌、草、挺水、沉水植物等组成的湖滨植物群落带,形成自然和谐的洱海滨岸带。

    水生动物。通过项目实施,提供水生动物生长条件,营造良好的繁育场所,恢复湖滨岸线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1.3 改善洱海水质

    湖滨带生态修复完成后,湖滨浅水区尤其是湖湾区水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水生动植物的恢复有助于洱海良好水质的保持。生态隔离带建设完成后,上游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负荷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提升了洱海入湖水质。

    2.1.4 管控生态空间

    湖滨带和缓冲带作为洱海湖泊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洱海保护的水生态管控空间。湖滨带包括蓝线内5 m 至绿线之间约20 m 范围,面积约137 hm2;
    缓冲带包括绿线与红线之间的范围,面积约217 hm2,形成洱海流域陆地与湖泊水体的过渡缓冲。监测站点与科研站点的配套为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了智慧系统的支撑。

    2.2 社会效益

    2.2.1 打造洱海流域国际一流生态廊道

    环洱海湖滨生态廊道生态修复的建设,在慢行绿道、生态修复、湿地统筹建设的基础上,配套生态监测站点的建设,融入智慧系统的管控,充分发挥生态廊道的物理隔离、净化、生物保育、康养休闲功能,实现对洱海水体保护。综合考虑统筹整个生态工程智慧系统的构建,达到对洱海流域生态空间智慧管控,通过以上综合统筹之后,打造洱海流域国际一流化的生态廊道生态修复工程。

    2.2.2 打造集生态、环保、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康养学习之道

    随着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生态廊道不仅纵横沟通生态生物体系的交流,系统的勾勒串联,也将凭借洱海“风、花、雪、月”的秀美风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令人神往的传说,完善基础配套,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创造魅力品质。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和协调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指数,提高地方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为实现美丽乡村战略奠定基础,为国内外人民感受大理独特魅力提供生态摇篮,促进居民游客走向生态幸福生活。

    2.2.3 打造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强化之道

    环洱海湖滨生态廊道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就是一次深刻、生动的环境保护宣传过程,通过具体的工程实施,实现人退湖进的重大举措,使人们能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效益。此外工程实施后还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会随之增强,将使流域环境保护产生质的飞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将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

    (1)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又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供水、农灌、航运、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对于流域乃至大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及基础生活环境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理的核心竞争力。以生态修复、物理隔离、风貌提升、康养休闲为功能定位,制定环洱海湖滨生态廊道区域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总体规划,旨在构建健康水陆交界带、环洱海生态屏障。

    (2)可构建生态屏障、恢复和改善洱海水生态系统、管控生态空间、实现人退湖进、隔离人为干扰。通过统筹各项目建设,打造集生态、环保、自然、景观、康养休闲于一体世界一流生态廊道。

    (3)总体来说可有效改善洱海水环境,构建生态净化系统、建设湖泊生态屏障,统筹湖滨生态缓冲内圈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通过项目实施,促进环洱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升洱海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廊道洱海生态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最美城市“绿化带”廉政瞭望·下半月(2022年5期)2022-06-11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5期)2021-03-25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当代陕西(2020年15期)2021-01-07长抓政治生态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大美黄河生态廊道资源导刊(2020年5期)2020-06-12《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诗意洱海环球人文地理(2019年4期)2019-05-23生态公园,四季皆景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洱海太湖石北方音乐(2018年15期)2018-05-14
    相关热词搜索:大理市洱海廊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