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融通古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苏州博物馆

    融通古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苏州博物馆

    时间:2023-02-14 10:5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杨 帆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1100)

    “我们认为新馆的设计既可与传统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稳妥地结合在一起,又有设计独自的风格。”——吴良镛周干峙[1]。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州博物馆)设计,获得吴良镛、周干峙等两位两院院士的首肯。其设计由谁主持;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在当时经历了何种争论;
    在建成15年后的今天,给现在的学者留下了怎样的设计启迪。本文将走进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1.1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南对苏州东北街,西面与城市干道齐门路相连(图1)。

    图1 苏州博物馆位置

    苏州博物馆选址可谓风风雨雨[2],“新馆建在拙政园的心脏上”、“废了忠王府、伤了拙政园”等批评声不绝于耳。但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工作下,在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精心设计下,在苏州市民的积极参与下,苏州博物馆于2006年10月顺利落成。开馆运营15年以来,得到了海内外参观者的广泛赞誉。

    苏州博物馆实景如图2所示。

    图2 苏州博物馆实景图

    建筑基本信息[2]:

    主要材料:混凝土、钢型材、花岗石、玻璃等。

    设计单位:贝聿铭∝贝氏建筑事务所

    设计/建成年代:2002-2003/2003-2006。

    1.2 主要图纸和空间布局

    苏州博物馆建筑总面积约19000m2,总平面图如图3所示。从总平面上可见,展馆建筑、景观水池、步行桥、茶亭、庭院小景、片石假山等功能区的设计与布置。

    图3 总平面图

    博物馆主要功能房间有公共空间、展厅、行政办公用房、库房等。建筑群体在平面布局上分为左中右三大部分,如图4所示。中央部分为主入口、大堂和主庭院;
    左侧区域为博物馆展厅;
    右侧区域为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餐饮饭店。

    图4 一层建筑平面图

    苏州博物馆处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历史街区中,按照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采用了“东低西高”的建筑形态,如图5所示。除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区为局部二层外,其余部分均采用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结构空间布局。主体建筑的檐口高度均控制在6m以内,而人员较为集聚的大堂高度约在16m左右,高低错落的设计手法让展馆建筑多了一份变化与活力。

    图5 建筑剖面图

    建筑立面图如图6所示,展示建筑外立面的“墙”“柱”“梁”组合,色彩搭配和“墙体”“屋顶”等的高低变换。结合图7的局部立面详图可见,沿着高度方向巧妙地采用了虚实对比、不同色彩对比等建筑设计手法。

    图6 建筑立面图

    图7 局部立面详图

    从图7的局部立面图可以看到,作为地标性的历史文化名片,苏州博物馆应用了花岗岩石材、墙面涂料、烤漆钢管、透明真空绝缘玻璃、金属遮阳板等特色建筑材料。

    建筑空间布局上体现高超艺术造诣的地方,当属西大厅左侧的地上、地下三层贯通的共享空间,如图8所示。屋面采用玻璃采光顶,让尺寸不大的室内建筑空间变得“开阔”。在不同层间转换参观的游客们在此处看到了展馆的别样风景——瀑布。花岗石的楼梯踏步铺装让人们感受到了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文化积累。楼梯周边透明的金属玻璃栏板让瀑布及下方的莲花池、自然光变得无限亲近。听着瀑布的水声在楼梯上前行,让人们感受到苏州古城的现代化气息。

    图8 馆内共享空间

    2.1 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苏博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3]——贺兰德考特。

    2008年,苏州博物馆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博物馆建筑与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取得了传承文脉、“画”中造景、“形神”兼备的融合效果。

    2.1.1 馆内“园林”与拙政园风景相邻相融

    新馆的建造中,贝聿铭大师践行他的“中国建筑,园林是必不可少”的设计理念,将馆内“园林小景”与周边拙政园的“园林大景”融为一体。不大的庭院,为了“放大”空间效果,设计了馆区的“最美山水风景”。室外景观水池、步行桥、茶水亭相映成趣。莲花池边,几十片苍劲而又风格各异的石片矗立在与拙政园相邻的白墙前,勾勒出一幅碧水蓝天、层峦叠嶂的山水画卷,如图9所示。“以壁为纸、以石为画”,让现代“博物馆”与“拙政园”的空间过渡巧夺天工,“馆”在“园”中,“馆”和“园”和谐相融。

    图9 馆内印象山水

    2.1.2 院落布局与古城建筑文脉相通

    博物馆院落式的建筑平面布局传承了馆址附近的苏州古建风格,如图10所示。新馆东西两侧院落式的空间组合与周边合院式住宅尤其是与忠王府的院落组合相嵌相融,建筑文脉肌理相通。同时,新馆东北周边相对破旧的建筑也在新馆建造中一并进行了品质优化提升,新馆建造与周边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新馆南侧围墙也与忠王府围墙实现了新旧围墙色彩及风格的“无缝”对接,保证了苏州古城沿街立面的融合协调。

    图10 院落空间布局

    2.1.3 建筑风格融古通今

    苏州古城民居多为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贝聿铭大师在新馆的设计中,在建筑的整体风格样式上,按照致敬传统的理念,传承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建筑的立面还是形态多姿的屋面,均一脉相承采用黑白相间的徽派建筑色调,如图11所示,让水墨馆景更添一份成熟稳重。

    图11 “粉墙黛瓦”与“梁柱桁架”风格

    在建筑骨架上,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柱木梁组成的木桁架结构。如图11所示,建筑外墙面的区格划分采用竖直的黑色“方柱”,建筑墙体部分采用“腰梁”或“压顶梁”,屋面部分采用“水平梁”或“斜梁”的形态,形成“梁、柱”组成的房屋空间骨架建筑风格,将中国传统木桁架的结构形态营造得惟妙惟肖。

    2.1.4 “移步换景”愉悦市民的精神生活

    新馆在物理环境上加强了与周边拙政园、忠王府的融合,在精神生活上也延续着苏州传统园林建筑“景色怡人”的文化血脉。

    早在新馆初步设计方案公示时,一直享受“框景”生活的苏州市民就提议,增加沿着齐门路的新馆西侧墙体上的“漏窗”以供观景[1],贝聿铭大师在方案深化时予以欣然接受。新馆深化设计中,巧妙地吸收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框景”设计手法,如图12所示,利用门洞框、窗洞框等,让游客不知不觉地“拾取”周边空间美景,形成移步换景,景色“怡人”的姑苏“框景”风情。

    图12 博物馆“框景”设计

    正如贺兰德考特所说,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是一座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博物馆。

    2.2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大师用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将苏州博物馆与相邻的拙政园的环境有机融合,将新馆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建筑风格相统一,实现了“画”中造景,景色迷人的艺术创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1 自然几何图形组合表现建筑艺术

    “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筑的内在支撑。”——贝聿铭。

    新馆立面上、屋顶上,随处可见自然界的基本几何图形:四边形或三角形,如图13所示,排列有序的基本图形组合,让复杂的建筑空间变得简约而又明快。新馆的功能定义偏于庄重严谨,而建筑手法上简约图形形成的空间组合让新馆在严谨之余又多了些活泼与艺术。鲜明的黑白色彩对比,在白色墙面或白色玻璃屋面的映衬下,三角形或四边形的黑色几何线框变得明亮而有韵律。

    图13 基本几何图形的空间组合

    2.2.2 光线引导设计回归自然

    “让光线来做设计”——贝聿铭

    新馆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内走廊区域、楼层空间转换的西侧楼梯间区域,均设置了自然采光的玻璃天窗,引导人们循着光线在馆内有序流动。人们通过自然光带可以很快地找到建筑的功能分区,自然采光的天窗或天井,如图14所示,让人们能更多地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图14 自然采光的馆内走廊

    屋顶部位精心考虑木色遮光条,让室内的光线在漫反射的影响下更加柔和,随太阳高度角不同而产生的光线变化让新馆更显一种动态的生命力。

    2.2.3 “创新”让新馆散发自然魅力

    为了提升新馆的建筑品质,反映时代科技变革带来的材料革新,项目中使用了钢材做房屋的承重框架。墙体则采用铝合金龙骨为基架、高弹涂料做饰面的新型复合材料墙体。墙面和屋面的区格划分采用了“中国黑”花岗石材,实现了建筑立面或屋面几何图形的组合变化。中空节能玻璃采光屋顶和节能复合墙体等新型建材让新馆具备了“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的创新设计和创新使用,让新馆散发着持久的、自然的魅力。

    尽管新馆层数最多的西大厅也就是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但设计者始终注意建筑设计的人文关怀,设计了可供残障人士使用的电梯,为建筑面向所有使用者提供了可能。图15所示的是残障人士参观博物馆。电梯在低层建筑中“创新”使用,让建筑更加贴近人的生活、让人和自然更加和谐。

    图15 残障人士参观博物馆

    综上所述,可以回答篇首的问题,为什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能够获得两位两院院士的首肯,为什么在拙政园、忠王府旁边的新馆建设能够得到海内外学者、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同?苏州博物馆以融通古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谦卑姿态,将建筑与历史文脉相融合,将建筑与环境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匠心独具的处理是新馆融于历史文脉,融于自然、融于心灵的内核所在。

    当然,参观中也发现,馆内的墨戏草堂虽然也有中国传统木结构草房的古朴,但其中红润的木构架及木檩条与“粉墙黛瓦”的新馆建筑风格放在一起,还是有些违和,倘若将其涂装上与“中国黑”大理石相同的颜色,墨戏草堂也许与周边更加和谐。而西侧上下三层的大理石踏面的楼梯,踏步企口让老年人和儿童不小心时容易绊倒也微有遗憾。

    或许,略有瑕疵,这才是苏州博物馆的自然美。

    一座博物馆,一座融通古今、匠心独具的建筑丰碑,将继续引领中国建筑走向未来。

    图片来源:

    图1,Google地图

    图2,图8、图10-图15,现场参观拍摄

    图9,引自上海交通大学刘士兴教授的授课PPT

    图3-图7,苏州博物馆新馆扩初平面图(业主: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建筑师贝聿铭建筑师及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院苏州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拙政园贝聿铭新馆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11期)2021-03-08风雨拙政园小福尔摩斯·上下五千年(2019年6期)2019-09-10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特别文摘(2019年6期)2019-03-16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4期)2017-05-24荷花节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6年29期)2017-04-12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贵阳文史(2016年4期)2016-08-16贝聿铭的灵感学苑创造·C版(2014年9期)2014-10-20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图书馆界(2013年5期)2013-03-11
    相关热词搜索:融通共生苏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