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古人如何用冰解暑

    古人如何用冰解暑

    时间:2023-02-14 12:55: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大淼

    夏天不吃冰还有什么意思?冰饮的快乐,不但你想拥有,古代人也想拥有。我国古人善用气候资源,这点难题还真难不倒他们。

    在没有电冰箱的古代,夏天想要吃冰,就要从冬天开始准备。

    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夏朝历书《夏小正》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的冰当作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

    古代无制冰设备,冰采自天然,史书中称“打冰”。如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有“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庭内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

    从周朝开始,打冰、储冰工作长期由宫廷包办。《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周朝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职

    “凌人”。每年12月至来年1月,凌人都要带领众人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阴凉的冰窖里,覆盖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夏季使用。

    打冰时,冰面上伐冰之声不绝于耳。《诗经》中就曾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与凌阴。”

    凌阴,即为冰室。自周朝以来,冰室由专门机构负责,以确保皇室夏日用冰。《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记载:“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
    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
    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二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暨内廷之用。”

    从中可以看出藏冰的规模及数量令人咂舌,可以想象当时采冰、藏冰的盛况。

    这些冰块从紫禁城筒子河、北海、御河等处采取,或在河湖旁挖一个水池,预先将净水存入结冰,然后由指定差役凿取运至冰窖中。

    采冰的差役在冰面上将冰打成方块,然后拉着方形冰块在冰上滑行,将冰运到窖内。凿冰的地点也要经过精心挑选,水质清洁自不必说,水流还要平缓,结出的冰才会更厚。要是遇上暖冬,冰层偏薄,采冰的人还要把下面的水浇到冰面上,给冰增加厚度。

    按照旧规,采冰一律在夜间进行,这是因为夜间结的冰未经日晒,不易融化,易于保存。紫禁城冰窖藏的冰一般在来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使用,至农历七月三十截止。

    不过由于保存环境、方法的限制,冰窖中三分之二的冰都会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储冰者需打好提前量,采集储藏三倍所需的冰块,才能满足需求。

    冰鉴冰窖,古人藏冰方法多。说到藏冰,在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

    《水经注》中曰:“北日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藏冰业还没有市场化,所藏之冰专供皇家御用,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无法享受。《周礼》里记载,西周早期出现了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人们称它为“冰鉴”。

    “冰鉴”内部是空的,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这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可以说,在唐代以前,私人藏冰极少。《云仙杂记》曰:“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璧。”

    冰窖建于地下,完全隔绝阳光,四壁被棉絮或布料层层盖住,当大量集中保存冰块时,冰气不易散发。冰窖内部温度远低于零摄氏度,理冰的人甚至要穿棉服戴棉帽入内。

    唐宋以后,储冰工作进一步完善。如宋代就建立了专门保障皇室用冰的机构——“冰井务”,用来管理采冰、藏冰、颁冰、刷洗冰室等一系列工作。他们还放弃了在深山穷谷采冰的老办法,直接在距离京都较近的金明池采冰。

    南宋时期,私人经营性质的藏冰开始出现。《梦粱录》记载“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街市上开始有冷饮售卖。随着都城南移,南方气温高,冬天结的冰薄,难以收藏。为了解决这一技术上的难题,藏冰户想出了将盐洒在冰上的方法,一层盐,一层冰,冻结在一起,从而使冰块达到一米以上的厚度。

    到了清代,由于都城北京多湖且冬天寒冷,储冰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商业藏冰大为发展,出现了专门经营藏冰的“冰户”。官府也向“冰户”派购用冰,谓之“冰差”。这一时期,藏冰可谓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北京皇城内部和皇城周边设有23处“官窖”,专门提供冰块给宫廷使用。在皇城外还建有许多“府窖”,专为贵族和各部官员服务。除北京城外,城外如热河、喀喇河屯等也都有藏冰的场所,主要供皇帝出巡或前往行宫、避暑山庄时使用。

    硝石制冰

    硝石制冰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人们在开采火药的过程中,无意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迅速且大量吸收水中的热量,能让水结成冰,因此就有了硝石制冰法。这是利用硝石吸收热量的原理制冰。

    根据记载,具体制作方法是取大小两个盆,先往大盆中注满水,然后再将小盆放在大盆中,保证大盆中的水淹没小盆。之后,在大盆中倒入硝石,同时不断摇晃,随着硝石不断吸收盆中水的热量,小盆中的水便会结成冰块。

    宋代时,还有人在街上利用这种方式制作冰饮,只不过是将小盆换成罐子之类,而罐子里装有提前调制好的果汁,再将罐子放进桶里后,在桶里加入硝石即可制成。

    热水制冰

    2000年前西汉时期著成的《淮南万毕术》提到了热水造冰方法,书中曰:“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沉井三日,成冰。”

    即首先将水加热,使其温度达到100。C,并用丝织毛物品堵住瓶口,放到足够深的井中。由于足够深,井水温度可能接近0。C,且气压足够低,在外界温度急剧变化的影响下,沸水中的水分子就会变得异常活跃,并开始快速降温。之所以不选用冷水,是因为冷水中的水分子活跃性不如热水中的水分子。

    热水制冰是伪科学吗?这至今也存在一定争议。有实验者认为,热水造冰的原理可以理解为热水中的分子结构比冷水活跃,根据“姆潘巴现象”,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较高的液体会比温度较低的液体先结冰的温度下降得快。

    这一假说至今并未被实践证实。且不说古人能否挖出如此深的井,连“姆潘巴现象”本身都饱受争议,“热水制冰”自然也只能停留在“传说”范畴。

    说到古人吃冰,最著名的就是“酥山”了,它也被称作中国最早的冰激凌。

    唐代文人王泠然的《苏合山赋》写道,“虽珍膳芳鲜,而苏山奇绝”,这里的“苏山”就是“酥山”。此句话的意思是,在琳琅满目的美食珍馐中,最让人叫绝的就是“酥山”。他还介绍了这种“酥山”的制作工艺: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足同夫结霜露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崿于四明。

    作为原料的酥加了蜂蜜或糖,使之甜美可口。先是把酥加热到松软近乎融化,然后由女子拿在手里,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

    因为经过冷冻,酥山定型很好,晶莹剔透,雅致的厨子还会在盘边饰以彩树假花,远看真像一座洁白瑰丽的雪山,而这雪山在吃的时候入口即化、甜糯滑腻,和如今的冰激凌十分形似。

    到了宋代,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民间冰制品花样百出,街边摆满冷饮摊。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等冷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冰激凌上升到甜点。荔枝膏、甘草汤等冰品和引子十分受欢迎。冰也已从贵族普及到广大群众,但由牛奶与冰混合发明而成的“奶冰”还只供宫廷享用。

    市面上除了各式冰饮,冰块也常用于蔬菜瓜果以及肉类的保鲜。

    到了元代,皇宫中出现利用奶和糖制作的冰棍,而机智的商人们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与现代冰激凌已十分接近。

    到了清代,古人对冷饮的追求已经不只停留在口感上的满足,而是上升到了养生的层面。《红楼梦》里的夏日冷饮是当时的典型代表,贾宝玉所喝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便是以药材入冷饮。另外,清代最流行的就是“冰镇酸梅汤”,乌梅发泡之后放入蜂蜜、桂花、冰糖一起煮,最后冰镇。做法简单、解渴消暑,也是清代最为出名的夏日特饮。

    猜你喜欢 冰窖盆中冷饮 西 斜草堂(2022年4期)2022-11-11赏自家仙人掌开花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4期)2021-09-05伏天儿还忆老冰窖北京纪事(2021年8期)2021-08-23喝冷饮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9年6期)2019-07-08分数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9年6期)2019-07-08花了多少钱?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0期)2017-10-31为什么多吃冷饮有碍健康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2017年8期)2017-08-09冷饮为什么不能多喝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6期)2017-07-03小狼家成了冰窖学苑创造·A版(2016年12期)2017-01-21马未都忆旧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6年5期)2016-11-28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用古人解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