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语言的迁移与变异——《庄子》“内篇”篇章题目英译探疑

    语言的迁移与变异——《庄子》“内篇”篇章题目英译探疑

    时间:2023-02-14 22:5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何 颖,孔祥华

    在跨异质文明、跨语际的文学交流中,文学翻译起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桥梁和媒介作用。语言、文化、翻译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庄子》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精髓。《庄子》一书中汉语本身的运用和层次都很繁复,并且常常采用戏谑的方式,这些都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显然,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当一国的文学文本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传阅并进行跨语际的转换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碰撞、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别鲜明,文学的传播、接受与变异便相伴而行。

    本文选取《庄子》“内篇”篇名英译来进行比较分析。“内篇”不仅最能体现《庄子》的核心思想,而且为庄子本人所做,这一点已达成共识。此外,之所以选择了四部代表性的《庄子》译本的“内篇”篇名英译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尽管英美语言相通,但仍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分别选取了由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节译的《庄子内篇》[2]以及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最好的由美国著名汉学家伯顿·华兹生英译的《庄子》全译本。[3]其次,更多地出于文化因素,本文还选取了冯友兰的《庄子》节译本[4],因为他是既熟谙中国本土文化又接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精通英语的中国学者,他的译本可谓处于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既立足于母体文化,又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可以说脱出了中国文化的樊笼,因此容易有所创见。还有国内当代著名翻译家汪榕培的《庄子》英汉对照全译本[5],此译本顺应现代英语的发展,在总结以前译本得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是目前国内最新的全译本。

    “书名无疑就是作品的广告,也是作品的眼睛。通过这牗心灵之窗,读者可以预览作品的概貌。”[6]《庄子》一书中各个篇章题目秉承文化母体,凸显作者的心裁,最能体现各章的主旨,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向作品心灵的窗户,读者也由此得以总揽作品的精髓。长期以来,人们对《庄子》相关题目的解读见仁见智,聚讼纷纭,而由于后人无法驾驭的诸多历史因素,再加上中西文化的差异,给各个篇章题目的英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定名不易,译名亦艰。

    从《庄子·内篇》各篇篇名的特征来看,其篇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各个标题都由三字构成,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具有天然的音韵和节奏感。将这七篇篇名并置一起,构成排比的气势;
    各篇篇名的意义、结构相互交织,生成富有意义的联想,恰好吻合了庄子追求的“超轶绝尘”的精神超越之道。其次,从意义上来看,辞简意繁,直捣主题,寓意深远。再者,纵观“内篇”全章的意义结构,层层推进,匠心独运。从天地之大→物物关系→人的精神→繁杂社会→人类个体→以“道”为师,整个《庄子》“内篇”从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形成一套意义结构。全书主题贯穿其间:天人合一,顺物自然。最后,《庄子》基本是由寓言,尤其是哲理性寓言组成,其题目常常是寓言故事的高度概括。要译好寓言的题目,必须再三推敲其真正的寓意,才能做到画龙点睛,突出重点。下面列出四大英译本的《庄子·内篇》篇名进行比较。

    葛瑞汉:

    1.Going rambling without a destination《逍遥游》

    2.The sorting which evens things out 《齐物论》

    3.What matters in the nurture of life 《养生主》

    4.Worldly business among men 《人间世》

    5.The signs of fullness of Power 《德充符》

    6.The teacher who is the ultimate ancestor《大宗师》

    7.Responding to the Emperors and Kings《应帝王》

    华兹生:

    1.Free and Easy Wandering

    2.Discussing on Making All Things Equal

    3.The Secret of Caring for Life

    4.In the World of Men

    5.The Sign of Virtue Complete

    6.The Great and Venerable Teacher

    7.Fit for Emperors and Kings

    冯友兰:

    1.The Happy Excursion

    2.On the Equality of Things

    3.The Fundamental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ife

    4.The Human World

    5.The Evidence of Virtue Complete

    6.The Great Teacher

    7.The Philosopher-King

    汪榕培:

    1.Wandering in Absolute Freedom

    2.Uniformity of All Things

    3.Preservation of Life

    4.Ways of the Human World

    5.Signs of Complete Integrity

    6.The Most Venerable Teacher

    7.Competent Emperors and Kings

    “信、达、雅”“传神”“化境”等是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传统经典《庄子》篇章题目的英译更应如此。根据翻译“信、达、雅”的标准,篇名的英译应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意义,尤其是要透过文本的内容理解其蕴涵的深层意义;
    在不曲解原意的情况下发挥英语语言的特点,以增强英语译文的可读性;
    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下,注意英语译文的可接受性。通过对以上四个译本的题目英译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对于《庄子》本质思想的认同具有共识,从而在经由英语语言的转换后在表达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譬如,在《养生主》篇名的英译上,四位译者都意在表明护(nurture/caring/cultivation/preservation)生命之主——精神的秘诀就是顺物自然。

    当然,上述四译本在篇名英译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却是主要的。由于译者各自不同的出身、教育背景(有的是哲学家、有的是汉学家、有的是翻译家)、价值观以及所处文化和时代的迥异,导致他们思考方式方面的差异性,并通过语言直接表现出来。首先是体现在各自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上。篇章题目常见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直译。即按照文字的表面意思翻译,忽略或不顾结构中所蕴藏的特殊意义、文化意义等;
    2.意译。既忠实于原文,但又最大限度地超越原文的思想内容;
    3.直译与意译的综合运用。大概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葛瑞汉的篇名英译采用了直译法,比较重视原文文字、表达风格的体现。譬如,在英译“应帝王”篇名时,葛氏就直接将其译为“Responding to the emperors and kings”(对帝王做出回应),这种翻译略显牵强;
    哲学家出身的冯友兰对此则采取了意译,特别强调了《庄子》的哲学深意,将其译为“The Philosopher-King”(哲学家国王),翻译显得较为简洁,也能照顾文字意义的表达,但他的“应帝王”篇名译文似乎过于偏颇。华兹生和汪榕培的相关英译则要妥帖些。在具体篇名英译方面,他们较为有效地兼顾了直译与意译两种技法。两位英译大师在翻译时字斟句酌,在做到简洁并照顾到汉语的形式的同时,又兼顾了原文主题思想传达上的完整性,尽量完整地传达各个篇名所体现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譬如,关于“应帝王”篇名,华兹生翻译为“Fit for Emperors and Kings”,汪榕培的英译是“Competent Emperors and Kings”,都显得更恰如其分。华氏这里的“fit for”与汪氏使用的“competent”都表示“有能力的、适合的、能胜任的”,这样的英译不仅更接近作者的本意,也同时凸显了此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应帝王”旨在揭示为王之道——“为政当无治”。

    此外,就是体现在各个篇名具体的遣词用意上。譬如,关于《逍遥游》这一题目的英译。“逍遥游”是庄子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全篇文字生动,一气呵成。庄子将自己思想的精髓浓缩成“逍遥游”三字,并作为十万余字著作的开篇,可见这三字的分量,所以在《庄子》的英译中对这一相关题目的合适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逍遥者,林希逸说:“‘逍遥’为乐,即‘优游自在’也。”[7]《释文》注“逍遥”为“消摇”,乃闲放不拘,恬适自得也。王先谦《庄子集解》曰:“郭庆藩云:逍遥,依《说文》,当作消摇。又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悦豫之意。’”成玄英疏曰:“彷徨,纵任之名;
    逍遥,自得之称;
    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耳。”王夫之曰:“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8]郭庆藩注云:“逍遥,调畅悦豫之意。”[9]“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10]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表示“心游”“神游”,一种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与“游”密切相连,“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王柯平认为,“逍遥”本义可指“游戏以自乐”,悠然自得的样子,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之意。本题目由三个汉字组成,表明了整个争议的中心主题。“逍”意指“摒除一切的内外的限制”;
    “遥”指的是“无限之距离”;
    “游”即是“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漫游或徘徊的出走行为。”它们组合在一起,字面意思是“自由、快乐的远足”。庄子在这里使用的这一复合词——“逍遥游”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字面或者是它们各自分别的含义。[11]

    冯友兰将其英译为“The happy and boundless excursion”,其表达便利、精练,寓意深远,很好地捕捉了上下文语境中的真实含义。在“逍遥游”中,“逍遥”一共出现了6次,都意在表现一种拥抱超然之生活方式的快乐无限,“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当然,迄今为止,关于这一篇名最权威的翻译要算华兹生的“Free and Easy Wandering”和汪榕培的“Wandering in Absolute Freedom”。这里,华氏与汪氏都使用了“wander”这个词汇,更好地体现了现代汉语“逍遥”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wander”的表述要比“ramble”或“excursion”更为贴切。权威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相关的词条可资佐证:对“wander”的定义是“to move about or away from(an area),usu. On foot,without a fixed course,aim or purpose”(四处移走或走出某地,没有特定的路线、目标或目的);
    “ramble”的定义为“walk for enjoyment,often in the country”(常常是在乡野的步行享受);
    “excursion”的定义为“a short journey made for pleasure,usu. by several people together”(通常几个人一起的短途游乐)。“wander”似乎更接近此篇的主题思想,“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无为也;
    苟简,易养也;
    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这是一种悠闲自得、无拘无束、超脱世俗的生活样态;
    经由“道”的洞悟的无为、无名及无己,尤其是与天为一,达到其所追求的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所有羁绊的一种绝对的自由(absolute freedom/boundless excursion)或是“至乐”的一种精神的畅游,实现庄子“游”(wandering)之理想——“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全书自始至终对“道”的追求的本质就是获得一种绝对的自由:精神的解放和独立的人格。可见,华兹生“free”和“easy”两词的使用,可谓一语中的、妙笔生花。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看,突出了庄子“自由”“安逸”“超然”之意,较为全面、充分而又准确地表现了庄子之“逍遥”的根本语义;
    另一方面,华氏的翻译不仅尽力做到了忠实原题的意思和结构,还极为巧妙地运用“free”和“easy”的谐音来创造及显现连绵词“逍遥”的音响节奏美,简洁、生动且又妙趣横生,表现了一种概括力和形式美。《庄子》这样的经典,其篇章题目简洁明了、深入浅出,但却意蕴丰富,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关键或中心词语的把握,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否则,译文就有可能忽略甚至歪曲其在原作中所担当的提纲挈领的中心作用,使得译文不能充分表现原文的深意,或译文的含义有超越原文本义之嫌,从而造成译本读者对原文理解上的偏颇。譬如,葛瑞汉把“逍遥游”译为“Going rambling without a destination”,就明显损失了原作的“自由”之最根本的含义,“游”的本质含义未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同时,上述英译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之处,忽略了“逍遥游”最为深刻的意义,那就是对汉语“遥”(remote,distance)在时空方面的距离感的减损。“遥”不仅仅只是意指一种漫不经心、无忧无虑以及任意、毫无目的的游荡,更是指走向远方,穿行在地平线上,或翱翔在万米高空之上。由于上述英译对这一距离感的强调方面的疏忽,使得庄子笔下的辽阔、巨大之意在重要性方面遭遇了贬低。因此,孔思腾的“逍遥游”英译——“Wandering Beyond the Boundaries”[12]更好地体现了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翻译“化境”原则,将原文的思想、风格神韵尽显无遗,也少了人为翻译的痕迹。

    上述五种译法从语言学上来说无可非议,但从哲学上来讲则是一种误导。“逍”是无拘无束,“遥”是无穷无尽,“游”是适性自在。按照庄子的解释,“逍遥”指的是无为无事。如“逍遥乎,无为之业”“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逍遥乎无事之业”。庄子所谓的无为就是无欲,无事就是无执。要做到内心无欲无执,才能让自己的精神无拘无束,才能让自我的理想无穷无尽,从而让自我达到适性自在的境界。逍遥并非只是指形体上的自由,也不是指纵情任性,而是指通过不断地修养、提高自身而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在,寻求心灵的超越,让我们的心提升到不受外界干扰的境地:忘物,忘己;
    不以物役,不以物累。“心灵在任何一个想象的方向移动的绝对的自由,一种只有在达到了超越的境界或超验快乐的境界以后才可能自由的水平”。[13]因为人的形体注定会随着死亡而消逝,而人的心灵却能突破时空任何的羁绊,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左右,不受任何特殊立场的局限性的约束。这不能说成是逃避现实或是梦幻,如英译为“Happy Wandering”或“Going Rambling without a Destination”。单从字面上理解,这样英译暗示着一种“纯粹的利己主义娱乐性的可能”[13],与上述我们所讨论的那种因于心灵转化而获得和达到的自由水平是极不相符合的。华兹生试图通过自己的翻译来捕获心灵的无拘无束的意义,于是他就将“逍遥游”英译为“Free and Easy Wandering”。但是,这一翻译仍然可能被人理解为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恐怕最为不合适的是冯友兰的英译“The Happy Excursion”,似乎完全是为了娱乐,以娱乐为目的而“游”。看来,要用简短地道又能传达其哲学意义的短语来对相关标题进行翻译实属不易。故而,爱莲心建议将其英译为“The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Walk”。

    再如,最能体现《庄子》精神核心的“内篇”第二章《齐物论》,也是《庄子》中最具有理论体系的一篇,它通过对是非、生死、美丑、成毁的比较,阐明了真知就是顺应自然、归于自然。就此篇名,上述四大英译各显其能。葛氏在努力追求忠实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创造性解释,将仅仅只有三字的标题译为“the sorting which evens things out”(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使相等并保持均衡)。他的英译摒弃了人们常常将“论”英译为“discourse”或“discussing”(参见华氏译法)等的习惯性做法,而是“将事物均等、分类”。《说文》释“齐”为:“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段玉裁注曰:“从二者,象地由高下也。禾麦而实齐。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引申为凡齐等之义。”陈鼓应指出“齐物论”的“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10],人类与万物是一种平等发展的关系。故而,华兹生与冯友兰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equal”(平等、相等),而汪榕培则通过“uniformity”更为确切地传达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世间万事万物的“同样及一致性”。安乐哲认为更恰当的英译应该是:“The Mirroring Which Allows Things to Be Seen in Their Parity.”(意为“将万物视为齐同的映照”)[14]在他看来,“齐物论”既然是“论万物之齐同”,那么,作为特殊的焦点(particular foci)的个别事物之德,“parity”(意为“均等”“同等”“平等”“相似”“相持”)比“equality”(“平等”“相等”)能更好地表达“齐”的含义。《齐物论》是“与万物同一,与天地共存。显而易见,它不是生命否定的哲学,也并非对世界的否定。反之,《庄子》则是将其扩大到容纳整个的宇宙”。[14]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通过上述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内篇”篇名的英译比较,我们看到庄学译者都具备很高的素养,他们调动各种翻译手段,力争再现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不论是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翻译效果。《庄子》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其主题思想的集中显现,因此,在具体的英译过程中,各章篇名的英译技巧或方法应有所不同。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忠实原文文本是基本原则。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不同,对于言简意赅、蕴意深远的《庄子》篇名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应采取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这就需要译者别出心裁,针对不同篇名灵活处理,合理地增补改译。同时,既然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跨越东西方文化障碍,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事实上,对于文章具体篇名的翻译,绝不只是简单地直译,而是既要尊重题目与内容,又要超越题目与内容,真正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猜你喜欢 意译英译庄子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16期)2018-01-27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庄子说》(二十二)中老年健康(2016年10期)2016-11-19《庄子说》(二十)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庄子说》(十五)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2期)2014-04-12“小”的英译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08年12期)2008-01-14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4期)2004-02-03
    相关热词搜索:庄子篇章变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