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本土文化导向下的便河边社区微更新设计研究

    本土文化导向下的便河边社区微更新设计研究

    时间:2023-02-16 17:5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 伟,王 阳,杨小雅,言 攀,喻水灵

    (1.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2.长沙佳日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26)

    近年来,城市更新对以往无节制的拆建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期盼用新的形式来改变过度拆建导致的发展内动力不足、用地紧张、同质化严重与空间文化极速流失等问题,不断探索能有效保留城市的内驱力的模式。社区作为城市的构成基础,文化的容器,在发展新模式时做“针灸式”更新,能够有效保留历史文化遗存,提升空间品质。这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坚持分类施策,运用“留、改、拆、补、建”的方法,按照全面改造、综合整治、功能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四大类推进[1]。

    文章通过对长沙市便河边社区中的本土文化梳理,对便河边巷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归纳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平衡更新进程中面临的多方利益关系、促进本土文化与社会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引导社区转型等多方面的具体策略,促进便河边社区更新发展,对城市建设和本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社区”一词原为社会学基本概念,另一种说法是“共同体”,指的是社区内各方面的综合改善是由多方共同搭建的。微更新是指将城市衰败的物质与社会空间进行有计划地改建活动与行为,其中“微”体现为规模小、介入点细、作用日常化等[2]。本文所指的“微更新”主要是针对便河边社区便河边巷中的巷道空间品质、散落的文化遗存、空闲的社区服务中心等几个小介入点所提出的策略研究。

    本土文化是城市多维特性凝聚成的内生动力,深刻影响着地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本文中所指的本土文化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集成。本土文化的物化空间包含了景观绿化、公共小品、雕塑等等,这些物化是本土文化对空间的反馈,将本土文化淬炼至产品、空间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表达方式[3]。

    2.1 便河边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2.1.1 便河边社区的区位

    便河边社区位于长沙市中部,东临东风路,南至营盘东路,西靠芙蓉中路,北达体育馆路。在整个200 m范围圈内存有湖南省体育场,湖南省展览馆,新闻大厦,新闻出版大厦,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扩大至500 m范围圈及1000 m范围圈还有湖南省体育局,泊富国际广场,烈士公园,长沙一中,长沙市机关荷花幼儿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等区域。

    ■图1 便河边社区内东门之池的轩廊及东门之池的介绍

    ■图2 便河边社区出土的宋代遗址

    ■图3 便河边社区关于协操坪的介绍

    ■图4 便河边社区关于经武门的介绍

    2.1.2 便河边社区的发展沿革

    便河边社区承载着古城池文化的千年厚重,自春秋战国而起,与时代结伴而行3000余年。

    史书记载,隋唐贞元时期,潭州刺史杨凭建立了东池。“东池”一词追溯到春秋时期,是《诗经》中的“东门之池”,一首流传广泛的情诗。诗里描述了青年小伙与贤淑的少女们至东城门外护城河边,缠绵情歌,温存言语,表白心意。东门之池,即东城门外护城河。

    唐朝时,根据柳宗元所写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符戴所写的《长沙东池记》,可以确定潭州(今长沙)的东池之门轩廊就坐落在便河附近。而今,这座轩廊以及相关介绍的青石碑就坐落在便河边巷里(图1)。

    北宋时期,这片区域已经修建了道路,向西通往长沙西城墙方向,连通了长沙古城内外,旧时是繁华的古街。2019年,在便河边社区范围内发现了古井、房屋、道路等遗迹(图2)。同时,出土了少量的瓷器残片,铜钱,如:“熙宁元宝”“政和通宝”等,经过证实,这些遗存均属于宋代。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便河边的历史遗存丰厚,同时也存在着使用率较高的城门、护城墙与护城河。

    清朝末年,护城河外建新军二十五混成协操坪(图3),为方便操练新军出入城,在此处城墙新开了一道经武门,意为整军经武(图4)。1912年左右人们将护城河填塞后在原址上修筑粤汉铁路,铁路东侧形成街道,用以拓展城市面积。这段古护城河旧址现位于便河边社区的西南角。

    2004年,是长沙市历史街巷更新改造的开局之年。便河边的改造纳入了决策者的视野,有关部门重新确认了便河边护城河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将其增补为长沙市第91处历史文化遗址。自国家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18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以来,便河边社区借力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体系建设,逐步展开了全新的规划路径。

    2.2 便河边社区的本土文化解读

    (1)护城河文化

    长沙的古护城河见证了长沙城2000余年的历史变迁。据历史学家考证,长沙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楚国版图,楚人开始修筑了护城墙。有城便有池(池就是绕城的护城河,俗称便河)。此后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护城墙在清代以后未再更新,护城河使用率也随之降低,水质变差。后虽再开新河,但在二十世纪初,政府将各段便河进行了填塞。绕长沙城的便河上原本架立有五座小桥,从北至南、从西至东以此为便河、吊桥、金鸡桥、简家桥、西湖桥。在便河填塞过程后皆被拆除,只留下地名的形式沿用至今。

    便河填塞后,以便河为名的长巷被纳入便河边社区管辖,名为便河边巷。便河边巷起初为棚户区,在城市更新中存在感不高,更新难度大,因此在便河边巷里完好保留了刻有古护城河介绍的青石碑、东门之池遗址、宋代古街遗址、协操坪旧址等(图5)。

    护城河即为“城隍”一词中的“隍”,也就是城四周挖掘的壕沟,起防御作用。“城”和“隍”也因此被百姓们慢慢神化,成为城市的保护神。人们修建城隍庙,祭祀以求护佑。《湖南省城最新街道详细全图》(1913年)在司马桥东侧标记有“省城隍”“府城隍”。在长沙历史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原有的护城墙一带,各个社区都建立起了对城隍文化的宣传步道,如现阶段的都正街,就在景观小品、宣传展板中突出展示了长沙的城隍文化。

    (2)红色文化

    便河边社区属清水塘街道,而清水塘也是红色文化浸染的主要区域。近代以来,许多著名的党史和党史人物与清水塘片区息息相关。诸多革命事件、革命活动的遗址以及名人故居集中在此,如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毛泽东杨开慧故居等。现阶段,清水塘片区依托于优秀地域资源建立起了红色步道,包括便河边社区、四季花城社区、芙蓉路社区、展览馆社区、迎宾路社区、清水塘社区,各个社区都有符合清水塘红色党史的IP和主题服务(图6)。

    2.3 便河边社区的问题表征

    便河边的住户早期多为湘乡的难民,长期的杂乱居住,空间混乱不堪,是名副其实的棚户区。随着长沙经济的不断发展,棚户区早已消失不见,几经更新后,社区不断完善,周边发展节奏加快。即便如此,便河边社区内的便河边长巷在跟紧步伐时依然稍显动力不足,虽有浓厚的“长沙味道”,但也集聚着社区的主要问题。

    (1)生活空间狭小

    ■图5 便河边社区里的长沙古护城河故址

    ■图6 清水塘辖区内的社区营造点

    对便河边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便河边社区辖区面积0.43平方公里,有居民住户2620户,共6103人。便河边社区的问题集中显示在便河边巷,便河边巷的日常生活空间的使用人群多为社区内的个体户,占整个社区人口的一半以上,商户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与商铺融为一体。因此,在便河边巷道空间内,商户自发改造周边环境,用作生活空间,让原本狭小的公共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同时也并未对生活空间进行有效的增补。

    (2)空间品质低下

    ①内外部的空间秩序性不强,诸如电线当做晾衣绳,空调外机用来晾晒物品;
    ②垃圾中转站变为停车场,卫生系统与停车系统混乱;
    ③生态景观缺乏规划与打理,生态植物数量稀少;
    ④照明系统不完备,除零星几盏路灯外照明仅依赖于商户店铺光亮;
    ⑤便河边社区的文化外在表现和深层运用程度都不强,并没有充分利用起已有的历史资源和红色节点;
    ⑥社区服务中心内空间形态组织单一化,大量闲置空间缺乏管理与利用,社区功能性场所缺失,同时也丧失了一个社区中心基本的美感。

    (3)文化活力衰减

    因为文化空间载体的不足对本土文化形成了消融与冲击,便河边的护城河文化优势难显、红色步道断节等问题加剧了社区特色与活力的衰减[4]。原有的历史遗存散落各处,逐渐被人遗忘,社区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便河边社区经长沙红色文化的不断熏陶,新兴网红城市文化的冲撞,城隍文化和护城河文化的融入,其物质文化与空间结构在更迭中层次不断丰富起来,文化交融程度稳定提高,是一个动态发展与静态变化同时存在的过程,交叠在便河边文化的内核中,相辅相成。

    3.1 打造承载本土文化的空间容器

    3.1.1 标志性的公共空间

    (1)美化城池边界的“手握公园”。现阶段的便河边巷依旧处在新旧城的交界之处,形成“边界”的效果,如同当时的便河。因此以花卉和爬藤植物为主做成手握公园,多个节点形成串联,可以作为新旧之间的“缝合口”。在社区入口处、文化景墙带、东门之池旧址加大爬藤面积和花卉种类,将地面、立面结合起来,建立慢行步道,增强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吸引社会流量,形成独特的打卡点,活化社区产业。“手握公园”的设置扩展了居民原有的活动空间,提升了空间品质,并扩大了历史文化的影响[5]。

    (2)再现“百年长沙”的红色文化墙。景墙在便河边巷所处的位置面积最广、吸引力最突出,正是便河边社区改造前的痛点之一。景观墙以墙绘形式展现百年长沙历史文化缩影,以历史轴展现形式来弘扬百年内的文化缩影,其中包含红色历史节点,响应清水塘片区红色历史步道,提升街区活力,形成标识性强的公共空间。这个小规模的改造为整个便河边巷增添了一条约500 m的公共步道,把消极空间变成了文化空间,吸引了公众对其内容与精神的理解与传达,从而衍生出多样化的传达方式[6]。

    (3)提升利用率的社区服务中心[7]。针对现有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将已有的小型功能空间转变为大空间,用以共享,诸如,教育类引进书法、美术等体验课,搭建大型体验平台引流;
    娱乐类通过昆曲、露天影院等活动,丰富社区交往活动,实现艺术享受型消费;
    商业类发展淘宝天猫实体店以及社区团购。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增添社区效益;
    创新类创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群体,重点进行长沙古护城河社区IP的创意研发,IP周边产品、科研产品的开发研究,提升社区活力,加强创新板块间的联动;
    服务类研发社区IP主题的App,将古护城河这一典型IP形象融入社区App的界面设计,并整合百年长沙历史学习打卡、实时信息播报、门禁系统、一键采购、社区急救、禁毒教育等功能,增强社区服务简捷性,形成社区自身的文化特色。

    3.1.2 自治型的循环系统

    (1)停车系统。建立停车公约,开设固定车位及流动车位,分时段免费停车,超时收取费用,重新划分车位标识;
    建立管理系统,形成契约精神;
    清理“僵尸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区管理,垃圾站前坪车辆禁停车辆,两大系统分离[8]。

    (2)垃圾循环系统。适度美化垃圾中转站,纳入管理系统;
    垃圾桶分小站点分段设立,并将小站点设立为轮岗清理任务。

    3.1.3 有品质的慢行长道

    (1)地面修整。适应商户基本的物流运输需要以及垃圾基站清理要求,并将马路修整齐平,将死角、边角美化为微小品、微景观等氛围设施,拓宽道路。

    (2)统一商户门头、窗户的立面。改造外露窗户,遮挡改造难度较大的部位,并将保持基本清洁作为商户基本任务。

    (3)社区电缆整改。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部分电缆下地处理,同时将电缆进行基本规整等。去掉老、旧、废等具有安全隐患且不美观的线路,分类分区整理。

    (4)社区家具。布置微型小品串联整个街道,以形成慢行系统,活化微小空间。

    (5)集体晾衣区。设置为可移动设备,划分区域,纳入自治管理范围(表1)[9]。

    表1 重点区域更新对策

    3.1.4 多元化的文化品牌

    文化活动事件是一种动态的“鲜活景观”,它的举办可以提升居民公共日常生活的参与感[8]。便河边社区在更新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多元文化力量,借力于社区服务中心的平台,引入包括青爱工程,名城长沙、系城等本土公众号推文,故址志愿保护组织及社区IP主题App研发竞赛等,来形成社区的文化品牌。同时,还通过创客中心、微公益活动来形成社区活力,促进多元参与,以此激发社区凝聚力和文化性。

    3.2 搭建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平台

    3.2.1 联动型的共益网络

    社区内的文化要向外传播、空置空间要得到活用,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边产生联系。因此,社区需要分板块来调动每个部分的活性,以此来形成体系[10]。

    (1)社区内联动——相同板块、不同板块之间的交流。例如门店与社区绿化形象之间的联动,具有氛围的景观除美化作用外也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社区与社区之间联动——取长补短、互助互惠;
    在片区内的社区都会建立起已有的主体板块,例如在红色节点的布置上,已经有展馆、志愿服务队等,这在便河边社区中可做社区服务中心的外备资源,供以学习、讲座、集体行动等,而便河边所建立的文化景观墙同时也属于其他社区的外备资源;

    (3)社区对外联动——活化现有板块,吸引新的创造力。社区只是一个窗口,社区不会也不能跟社会大环境进行脱离。因此,有效利用已有资源,诸如银行、体育馆、社区IP,与其他社会组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借助外部组织加大本土文化影响力。

    3.2.2 放权型的居民自治

    形成社区自治组织,促使各方参与动机从利己走向共利,重构有效合理的社区治理的组织构架,推动吸纳多元主体参与便河边巷的自治协商[11]。多元主体的协商式规划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细化公众参与机制,成为政府、市场、社会多方联动治理的新范式[12]。

    3.2.3 政策化的官方支持

    基础的整改由政府主导,居民和商户可以通过小额贷款筹集资金以改善部分基础条件,由社区中心提供咨询意见并统一实施[13-14];
    招商引流,相关审核通过后即获政府基金支持;
    所有的社区组织收入按比抽出部分资金作为社区组织的活动基础,政府补贴部分,形成微循环机制[15-16]。

    本文阐述了便河边社区的历史发展沿革与现状问题,通过一系列设计策略来彰显本土的护城河文化、红色文化,期望将新旧交界处的便河边巷打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缝合口。一是通过打造便河边的文化容器,将标志性的公共空间、自治型的循环系统、有品质的慢行步道、多元化的文化品牌为四个切入点,意为切除痛点,提升空间品质;
    二是搭建社区共同体平台,提出完善社区运作机制的建议。在社区内驱力的发展上,建立古护城河文化IP形象、完善街道红色文化节点以及以这两点为中心展开的创客活动、App设计研发以及护城河公益性组织等,带动便河边社区的微更新。

    猜你喜欢 护城河长沙空间 我爱家乡的河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2022年2期)2022-07-15“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商界评论(2022年4期)2022-06-13《中餐厅5》官宣,长沙又要火了!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打卡长沙网红地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39期)2021-10-18长沙之旅儿童故事画报(2021年8期)2021-10-04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投资与理财(2018年2期)2018-03-04辛卯考联靓长沙对联(2011年12期)2011-09-18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相关热词搜索:导向河边本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