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导读思考——以《儒林外史》为例

    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导读思考——以《儒林外史》为例

    时间:2023-02-18 20:2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邓正容

    九年级下册的名著阅读作品主要有两部,一部是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一部是外国小说《简·爱》。很明显,编者的阅读要求指向,已从七年级的蒙读、趣读衍深成九年级的人性阅读、社会百态阅读;
    从关注情节、人物的浅阅读,升华到关注时代主题现状的深阅读。然而像《儒林外史》这样的作品,它的语言表达带有浓郁的年代特点,又有明确的讽刺小说欣赏的阅读指向,因此,如果不加指导,学生们难以完成整本书阅读,更难以读出其中深味。本文结合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导读思考与实践,来谈谈对整本书阅读导读的思考。

    (一)作品导读要求

    《儒林外史》它在教材中的位置是位于九年级下册,且位于第二单元即小说单元之后,是作为古代白话小说的样板文章被选入的。这部书共56回,约40万字,描写了近200个人物。这些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
    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
    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
    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
    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
    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和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它要求学生能从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去读出人物背后折射出来的世态人情和精神风貌,更要求同学们对作品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二)学生学情分析

    1.兴趣。从阅读年龄特点来看,年轻的时候,读书更多是一种心理需要,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更倾向于感观刺激。在初中时,学生们更喜欢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跌宕、充满想象甚至是幻想的书籍。显然,《儒林外史》不符合此时的口味。

    2.阅读习惯。学生们习惯一目十行,瞟眼愰读,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喜欢一扫而过。同学们在看《儒林外史》的时候,这种阅读习惯会导致同学们读了作品也所获寥寥。就是说,用错误的方式去看《儒林外史》,结果自然不乐观。

    3.阅读障碍。吴敬梓统一修辞,精心定稿,呕心沥血而成《儒林外史》,虽然这部书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但是,毕竟使用的语言习惯属于中国古代的语言习惯,再加上文中经常出现充满历史感的制度和风物,因此难免给学生造成不小的阅读障碍。

    4.历史知识欠缺。读懂这部书,需要一定的科举知识:对于国家的用人观、官职名字、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完全看懂文章的内容,可惜同学们的积累普遍偏少,对于这种较难的作品,还不能好好把握。

    (一)定思路

    通过几番作品阅读,网上查阅作品解读,我定下了如下导读思路。1.从主题上:用《儒林外史》的书名解读导入,直入主题,强调讽刺文学的批判性。2.从操作上:名著导读重在导。导读的体现:(1)体会批判性精神;
    (2)欣赏讽刺笔法;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3.从价值观引导上: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二)定学法

    情节串联法。情节串联法就是连滚带爬地读,了解大概,读完一章只知道一个人物也不为过,但要求快速,不得懒散,浏览完作品之后,借助有关资料,将整本书的故事概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简单串联起来。

    2.人物对比法。通过老师的指导和提示,将人物相似之处对比阅读。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范进和周进,教师示范对比的方法,把周进、范进中举前后心态变化及周围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再把周进、范进的做官选拔新秀的表现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好对比联系的阅读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类专题、探究专题、研讨专题,整体把握、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人物形象,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

    3.细节批注法。教师示范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通过批注人物的言行来赏析人物的身份、性格,从而领会作品的讽刺本质和批判主题。

    一般情况下,一学期必读书目是两本,因此一本书的导读至少应该在两个月内完成,而初三的时间紧任务重,《儒林外史》更应该有规划地阅读,最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复习。有人说读书有三重境界:读人物,读作者,读自己,由此对于《儒林外史》,我的导读遵循思路:
    直观感受——主题挖掘——讽刺手法——现实意义四个步骤。

    (一)2月中旬—3月初——让学生们对作品人物、情节有直观感受

    2月中旬到3月初按照常理,孩子们还在假期中,但是又临近开学,这个时候读书,距离开学时间近,印象比较深刻,方便老师开学串讲。这个时间段的任务是:熟悉人物典型,尤其是反面典型。所以我选择了重点指导学生读腐儒的典型周进、乡绅的代表严贡生、贪官的典型王惠、八股迷的代表马静。

    在人物的典型情节中,看出这些都市人丑陋的世态。先梳理了故事情节,再让大家思考不同人士、不同角色的人物,可他们的丑式为什么都是相同的。一个个淳朴善良的读书子弟,最终堕落成士林的丑恶嘴脸,责任到底又在谁?总之,学生们对于情节、人物有一个跑马观花式的了解。

    (二)3月10号以前——教学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懂主题,读懂批判性

    胡适曾说“……国家天天挂着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
    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哪个给你官做?’” 所以,这段时期,老师的导学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儒林外史》的写作目的不只写那些人,而是揭露社会上读书人的众生相。吴敬梓将科场与官场的结合,揭露科举考试的腐朽,通过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贪官污吏就是土豪劣绅!顺势总结:《儒林外史》责任在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陶、腐蚀导致了读书人的变质;
    责任更在社会,在科举制度下,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

    进而理解它是我国文学史中极为经典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的矛头直指儒林阶层,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尤其对儒林阶层空洞的精神与堕落的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讽刺,生动形象地折射出了封建主义统治下儒林之士丧失天性的精神生活状态这个主题。

    (三)3月中旬——品读语言,体会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为了揭露这样一个主题,刻画了很多人物来印证。这些人物的言行又如何呢?这些人物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可笑、可叹、可悲的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什么手段做到的呢?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体会讽刺效果:对比人物言行是否一致,对比人物的身份与言行是否相配。这个导学教学环节旨在引出讽刺手法,从而教会学生透过人物言行,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通过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读出批判性。

    (四)3月底前——专题练习巩固与拓展

    这段时间的导学目的性更强,那就是再次巩固强化对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的认识,强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再者就是进行拓展。在拓展方面,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比如说结合国内知名艺人的学霸人设崩塌来讲,说说《儒林外史》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从而用作品反观现实,

    总之,几番思考,几番论证,关于《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思路才更加清晰,经过连续两个初三年级的上课实践,导读效果不错,这个实践证明了一句话:有探究、有思考,阅读才有成就感。为了给学生们作这部作品的整本书导读指导,我读了网上很多的关于《儒林外史》的论文、文本解读,也反复地看了作品,可谓准备充分,虽然每次最后导读的结果仍然摆脱不了遗憾,但是总觉得还是很有收获。

    导读,老师需先读。潜心读、忘情读,整本书完整地读,要让学生读作品,老师应该下深水,先读作品。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才能发现作品的精妙处,才能真正地读懂其他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的含义。

    导读课必须上。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生疏的作品,老师必须上导读,让学生了解读的内容、读的方法,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了解,这样读的效果更好。因为学生容易体验式阅读,而忽略赏析式阅读、理解反思性阅读。

    (一)导读重在导的内容和深度

    导读的内容需查看该作品在课本中的位置及要求,如《儒林外史》的导读要求就是欣赏讽刺艺术,品读讽刺小说的批判性。我们在导读中不能忽略作品的基本情节内容,但是也绝不仅仅是情节内容,还有人物、作者、社会历史意义以及对自我现实的观照、艺术构思等。

    (二)导读还需讲究讲的时机

    有的作品情节本来就很吸引人,如《简·爱》,学生无障碍很顺利就可以读下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学生读后导;
    有的作品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及时提醒观照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学生读的时候,一边读,一点导,如《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
    还有一些作品读起来有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差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先导后读,分析分析背景,指点指点方法,如《朝花夕拾》《儒林外史》等。

    (三)习题巩固是一个导读的好方法

    习题巩固既可以回忆相关情节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容易忽略的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对于整本书阅读,老师们应该探索的方向和角度还很多,恰当的导读,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阅读体验,懂得更多的人生与社会思考,在这里,特别希望更多的老师走到导读研究中来,做一个整本书阅读的真正践行者,给学生们带去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整本书学生 《论语》整本书阅读学校教育研究(2022年9期)2022-04-18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小读者(2021年3期)2021-03-20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名作欣赏(2020年24期)2020-07-12《儒林外史》的吃播意林·全彩Color(2019年9期)2019-10-17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赶不走的学生作文世界(小学版)(2018年4期)2018-10-16单宝塔诗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7年17期)2017-06-16学生写话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
    相关热词搜索:儒林外史本书为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