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论“对分课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价值

    论“对分课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3-02-19 11:3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田爱香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大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自己在脑科学方面研究的专长而提出的课堂改革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精讲,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从而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创新点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并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换而言之,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称为PAD课堂[1]。自2014年9月开始推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迅速引发很多实践。

    《大学语文》是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面向石河子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一个学期32学时。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石河子大学各专业学子领悟、欣赏、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培植坚实的文化心理,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培养其独立自由之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人文关怀意识,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大学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十分美好,但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一)课堂表现不主动

    当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而作为通识选修课的《大学语文》,班额人数一般为90至120人。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时间少任务重,只能由教师集中进行授课。大额班级授课,只能以教师为中心,虽然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但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加上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不高,社会浮躁,学生学习功利化,一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轻视文化素质课程学习等因素,导致学生对阅读文学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积极性不高。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此,运用“对分课堂”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大学生学习通识课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主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考核不重视

    《大学语文》课程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平时综合成绩、课堂参与和期末考察。平时综合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成绩。平时综合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成绩。这项成绩的评定简单易行。考勤采用以下方式计分: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
    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
    合理事假、病假,不扣分,考勤全勤80分。无故缺勤3次以上,向教务处申请,取消该生考核、评教资格。2.课堂参与20分。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堂实训。综合一学期的课堂听课认真程度、参与度、回答问题情况按照四个档次给分,完成度好加5分,较好加3分,一般加1分,不参与0分。3.期末考核。因是全大学不同年级学生选课,考虑到大一学生还没有受过学术论文的训练,期末考核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查授课内容,结课论文占总成绩的70%。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但学生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为了平时出勤率拿到满分,学生几乎全部准时上课,一学期请假人数寥寥无几。但人在课堂,心在别处。课堂上偷偷玩手机、忙着做自己专业科目作业的学生大有人在。由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堂参与度根本无从谈起。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茫然无知答非所问。期末考核考虑到选课学生程度不一,降低了论文写作的难度,但抄袭现象严重,很难看到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

    (三)人际关系不沟通

    《大学语文》通识课开设的目的,大而言之,就是希望培养当代大学生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能肩负起赡养家人的责任、能对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而言之,能做到和同学室友和睦相处、对教职员工心怀敬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怀有怜悯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助之手。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其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性,它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情感生活、内心世界,它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应变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而纵观学生课堂表现,大家同坐一个教室,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交流,要么自己在玩手机,要么忙着别的事情。学生的这种冷漠孤僻的表现无法实现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一方面应有某种专长、一方面要有人文素养这种要求。不善于同周围的人打交道,更不善于理解人、团结人,根本无法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一教学目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师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我们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响应国家对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响应。具体实施如下:

    《大学语文》共32学时,2个学分,每周1次课,连续上课16周。每逢单周,由教师按照学习大纲以及精心组织的学习材料(由于是选修课,不方便订购统一教材,学习材料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行给学生汇编整理,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为学生讲解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学生认真听讲领会。如第1周2节课由教师讲授大纲中编订的第1章第2章内容,要求教师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自主延伸阅读、学习与两章内容相接近的其他文本资料,写出不拘字数求质不求量的读书笔记,第2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为提高工作效率,要求学生网上提交,方便教师随时批阅。每逢双周的第1节课,学生4人或6人一组开展讨论,温习大纲要求、分享课下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学习材料后面的思考题。第2节课还要依据自己消化吸收的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小组推选代表作个人汇报。这样在教师两次讲课之间将近一周的时间,都是学生独立学习阶段。学生课后独立学习、消化与吸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并且还要去查找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关联的其他文章并写出自己的独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然后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周,学生都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课程推进中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来。

    (一)对学生的意义

    “对分课堂”强调行动研究,在整个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

    首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杜绝了散漫的上课态度。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讲知识框架,举例示范。例如讲解格律诗的赏析,先为学生讲解格律诗的形成年代以及它在句数、平仄、押韵、对仗、句式上的特殊要求。然后以一首具体的格律诗为例,让学生了解律诗在起承转合方面谋篇布局的具体方法,从而学会赏析一般的格律诗。这样,通过讲解格律诗方面的系统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格律诗知识的框架,然后推荐课后赏析的具体格律诗,或者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的诗歌。教师讲授的内容与下次课学生的内化和讨论过程直接相关。因为这种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课下消化理解、下次课当堂讨论反馈、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有备而来才能在本次课上有话可说,参与讨论,所以上课时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否则课下就会茫然无措,更难以实现举一反三,这极大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学生注意力涣散、随意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尽管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再是一张白纸,但出于对教师信任的惯性,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问题的思考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循着教师讲解的方向进行思维,创新思维难以产生。”[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被动学习,它要求学生课堂上必须全神贯注于教师的讲解和示例,课后要及时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和内化,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并以作业、讨论、代表发言或者回答问题的形式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经过课下一周的时间对上周讲述内容充分复习、吸收、质疑、思考,将在下一周第1学时课堂上进行充分合作讨论。为圆满的进行课堂讨论,学生要先厘定思路去查找哪些资料才能消化吸收教师上节课所讲授内容,从中找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准备回答小组同学抛向自己的问题,群策群力,协助组员解决疑难问题。在整个讨论环节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助于深入理解所讲内容,建立大纲指定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生发出更多深层次、延伸性问题,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次,改善了考核机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对分课堂”在考核机制上,改变了以往“一纸试卷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如集体讨论时参与度、提出问题以及回答问题时的努力程度以及与上交作业的真诚度等。学生在集体讨论时,由组长对每一位组员的参与度进行打分,教师依据组长的打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再给学生综合成绩评分,这样不仅改变了大学生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状况,还能够让那些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学生的成绩不再主要依据课程论文,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表现及作业评阅,使得学生不得不加强课程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时间。课堂上积极和同学互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公正。

    (二)对教师的意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任何一次教学实践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变都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大学语文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来说也不例外。

    1.教师提升了高度概括讲授内容的能力。大学语文“对分课堂”把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大纲制定、课件制作方面要清晰内容结构,简化讲解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传统教学相比要用较少的时间帮助学生厘清所讲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2.教师新增了高质量反馈信息的能力。“对分课堂”把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关于他们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并做到有区分、频繁的高质量反馈。教师对学生每周提供的作业都要给出作业成绩,并且还要标注清楚好在哪里、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措施等信息。

    3.教师拓展了紧跟专业科研前沿的能力。信息时代促使现代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旦他们认真对待某门课程,将会投入极高的热情查找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竭力所能,对自己选择的讲课素材要有精深独到的解读能力,能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材料来阐释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学生在讨论环节后,教师要回答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导致对分课堂讲授环节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需要在备课环节查找更多的国内外参考书,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挑战自我,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的求知需求。

    4.教师丰富了驾驭课堂组织的能力。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胜任教学,这只是掌握了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来驾驭所授内容的重难点。“对分课堂”实施过程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如何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如何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这都需要教师汲取百家之长,掌握各种教学技能,才能打造出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课堂大学语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