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盐城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其更新策略初探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盐城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其更新策略初探

    时间:2023-02-19 13:2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孙昊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金承协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张宇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传统村落由于其自身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其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村落的空间形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具体空间布局的影响,也反映了村民的实际物质需求、行为模式和情感倾向。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自发行为和自然演替共同形成了传统村落独有的空间形态[1]。

    在现代建筑思潮所引发的新材料、新技术的革新背景下,村民们逐渐放弃使用传统营造手法,直接套用现代建筑的构成模式,这不仅致使传统村落风貌呈现出同质化趋势,还割裂了与传统民居的联系。村落肌理逐渐缺失,历史风貌也在消逝。失去了传统,失去了地域风貌也意味着乡愁的逝去。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延续与新时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呈现出的居住问题亟须解决。

    为了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2017 年12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自该办法实施以来,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已收录四批共364 个村落[2],其中盐城共20个(表1)。笔者基于对盐城20 个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如丁马港村、丁溪村等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归纳盐城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类型,并分析其形态特征。从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出发,注重延续传统村落整体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及与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环境。根据村民当下实际的生活需求,提出更新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表1 盐城20 个传统村落名录(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1 移民文化

    盐城自古就是移民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西汉时期建立盐渎县,百越人迁徙,在沿海区域开挖盐田,设立盐场。晋初,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山东兖州大族来盐城垦荒种粮。明初,“洪武赶散”致使大量苏南浙北民众举家迁移。清朝时期,西部地区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入盐城。各地移民造成盐城地区文化的多元性,这就导致盐城地区的传统民居既有南方民居的清秀婉约,又具有北方民居的封闭厚重。

    1.2 海盐文化

    秦汉时期,盐城已经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先民们在海边滩涂上“向海为田,煮海为盐”。随着海盐交易的进行,久而久之盐场周边形成聚落,村落格局初步形成。为了海盐运输,先民们陆续开凿运盐河道,“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的海盐文化于此产生。为了防止洪涝灾害导致海盐受潮,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持修建了捍海堰,现称“范公堤”,既抵御了海潮侵袭,也使洪水泛滥时夹带的泥沙在堤西沉积[3]。捍海堰的修筑串联了沿海区域盐场周边分散的聚落,沿海聚落的格局逐渐成熟[4]。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盐城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5],气候具有过渡性特征,加之区域文化差异明显,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也呈多样性。盐城河网密集,传统村落的选址往往遵循自然环境的选择,分散地排布于河道两岸。基于村落本身的形态以及民宅与周边道路、水系、农田等周边因素的肌理关系[6],可以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分为“带状布局”“块状布局”和“团状布局”。

    2.1 带状布局

    随着海岸线的不断东移,海积平原逐渐扩大,荒草丛生,盐灶逐渐减少,海水引灌日益困难。“煮海为盐”已经不再适合作为营生手段,不得不进行零星垦植。范公堤筑成之后,堤西原有灶地逐步垦为农田。据《续休盐城县志》载:“县西湖荡,逐年淤垫,日就湮没。附近居民,围田萟稻,岁月增进。”[3]晋初,先民们开垦荒地,人工开挖的河流将农田规整地划分成“井”字型网格。为了防止洪涝灾害,居民们在河岸两边的高地上兴建房屋,农宅沿河道或道路呈带状分布。根据河流走向的不同,村落的形态也分为规则带状分布和弧带状分布。由于河网相对密集,水田占比大,农宅基本沿河岸线性分布,导致聚落密集程度高,但规模较小。村落破碎化程度高,边界不清晰。

    2.2 块状布局

    块状村落往往形成于河网相对稀疏区域,农业生产上旱作和水田兼具,以旱作为主,耕作半径相对较大,农田分布于村庄外围。块状布局村落周边河网较带状布局村落相对稀疏,村宅沿河岸聚集,在带状村落基础上纵向发展,逐步演变为较宽的矩形。村宅和带状布局村宅类似,大多没有院墙围合。空间整体较为开放,通过道路延伸,连成规则块状。块状村落密集程度低,但规模较大,村落边界清晰,破碎化程度较低。

    2.3 团状布局

    团状村落区别于带状以及块状村落,由河流环绕形成。河流交汇处高地聚集性强,易于形成大规模的村落。农业生产以水田为主,耕作半径较大,农田分布于村庄外围。村宅大多以院墙围合,形成二合院或三合院,较为封闭。村宅沿街巷延伸,街巷多为直角交叉,顺应地形,形成不规则团状村落。团状村落密集程度最高,村落整体规模较大,村落边界清晰,破碎化程度低。

    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包括人为空间和自然空间,村落间诸要素的形态受村落的地理环境和整体布局影响[7],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街市空间、巷道空间、滨水空间、领域空间等。

    3.1 街市空间

    明朝初年,“洪武赶散”致使大量苏南浙北名门望族来到盐城定居,商贾云集,纷纷开设钱庄、酒坊、邮局、当铺等,加上盐城河网稠密,水运便利,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聚。各式店铺分列在村落主街两侧,绵延不断,形成线性布局。商铺面朝街道打开(图1),形成前店后宅的居住模式,相邻店铺采用马头墙作为防火措施。空间尺度方面,D/H 的值通常在1 ~1.5 之间,尺度较为开阔。传统街市空间承载了人群聚散、集市贸易等公共功能。但随着时代的更替,村落内大量的人口流失,传统的街市空间已不似当年的繁华,人去楼空,大量店铺现已闲置,只保留着部分商业功能,街市空间形态渐渐消逝。

    3.2 巷道空间

    巷道空间作为传统村落最常使用的交通体系,往往沿着村落主街纵横延伸,由两侧民宅天然限定,作为交通骨架,串联着村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图2)。大部分的巷道仍然保留青砖铺就的形式,巷道宽度在1.2 ~2m 之间,相对街市空间较为狭窄,有着独特的私密性与安全感。巷道两侧多为建筑的山墙面和形制不一的门头和院墙,高耸的马头墙以及丰富的脊饰给狭窄的巷道空间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巷道的交叉口也丰富了村落的空间层次,巷道转折处节点的放大常常吸引大量村民自发性集聚,成为村民们公共活动的空间节点。

    3.3 滨水空间

    盐城地区水网稠密,为了防止洪涝灾害,先民们往往择高聚集,临水而居(图3)。村落沿着河流走势,顺应地形布置。传统村落的水系主要包括河沟和湖荡,河沟呈线型分布,湖荡具有围合性和向心性。村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下,不同高差处也承载了不同的空间行为,丰富了村落的空间层次。村民的日常交流活动如取水、洗衣、淘米洗菜等行为激发了滨水区域的空间活力,形成村落里独特的景致。

    3.4 领域空间

    领域就是领土或领地的意思,包含着边界与公私之分的属性[8],院门作为从巷道进入民宅院落的主要入口,加上院墙共同承担着区分民宅内外的功能,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图4)。院门的形制以及门头檐部屋脊的雕饰能够反映民宅的规模以及主人财力的雄厚与否,院落较大的民宅其院墙往往也有镂空雕饰。院门除了具有区分内外的作用,还承担了一些生活功能。传统民居的院门通常采用凹入式设计,并没有与外墙齐平。凹入空间可以形成灰空间,充当雨棚作用。街坊邻里也经常在此聚集,交流活动。院门的位置与村落的布局形式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宅间巷道的影响较大。

    4.1 村落肌理破坏,空间形态突变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们追求光宗耀祖的心态,导致攀比之风盛行。加上村民们迫切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新建住宅一味地追求高度与现代化,以彰显个人价值,导致传统村落原先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新建住宅沿道路、河流无序地向四周扩张,使得村落规模变大,边界不清晰。空间形态的突变造成村落肌理以及尺度关系的改变,传统空间形态特征逐渐消失。

    4.2 宅边空间公共性缺乏,亲和感不足

    传统村落的宅边空间是居民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区域,然而由于村落格局导致民居成排、成片布局,宅边空间大同小异。除了巷道的交叉口、滨河空间等,村民们缺乏可以聚集驻足休憩的场所。道路优先原则虽然带来了更加高效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割裂了村落原先宜人的尺度关系,不仅造成人情味淡化,也破坏了原先的自然景观。

    4.3 建筑细部缺失,材料新旧混搭

    传统村落新建或者改建的住宅大多借鉴地方传统的民居形式,采用传统元素,但是由于传统营造技艺失传,村民保护意识不高加上资金缺乏等因素,导致新建住宅的风貌与传统民居样式断裂,传统民居中的建筑细部包括屋脊脊饰、瓦当滴水、门头雕饰、门窗、台基等已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瓷砖脊饰、瓷砖贴面和铝合金门窗。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全然不顾历史文脉的延续,造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不伦不类。

    4.4 人口流失严重,传统村落空心化

    传统村落由于其自身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与社会发展脱节。由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20 世纪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致使村落大量耕地荒芜,许多民宅闲置,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公共生活的缺乏加上传统街市业态的消逝,致使美丽乡愁不再。

    传统村落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更是一种活的遗产,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不仅反映了村落内各组成要素的构成关系,还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人类行为模式的丰富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整体性保护理念最早在1971—1975 年开展的“欧洲建筑遗产年”活动中提出[9],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应仅仅针对建筑历史遗产的单体保护,而应充分考虑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与建筑风貌,以及村民现实的生产活动需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从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出发,让村民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5.1 应保护村落传统肌理与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序列的营造

    应尽量拆除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后期改扩建的违章建筑,恢复传统住宅的形制。带状村落避免沿着河流或道路过度扩张,应与道路和水系相协调。新建住宅应尊重周边原有建筑的空间序列,在尺度与形制方面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并考虑自然地理环境,避免分散、无序扩张。在进行村落整体保护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相邻村落的格局,包括道路交通、人口规模和建筑形制等因素,注重村落边界的塑造。

    5.2 应契合村民行为模式,构建人性化空间路径

    应契合村民的空间行为,对宅边空间进行合理更新。对于长期闲置或者倒塌的房屋,可以通过集体回购的方式,置换功能,打造成公共活动空间。沿河区域开拓亲水活动区,修筑台阶和亲水平台,使得“河边洗衣”成为一种可集聚的公共活动。村落道路的规划要考虑原有空间形态,不能干扰村民们正常的活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根据村民的行为路径,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垃圾桶、夜间照明设施、公共厕所、休闲座椅等,形成村落里富有人性化的空间路径。

    5.3 应传承传统营造技艺,合理引导自建

    应向村民普及传统民居的生态性和历史意义,让他们了解保护传统民居的重要性,加强村民对传统民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进行民居修缮时,尽量使用如青砖、灰瓦和木材等传统材料或者与原材料相近的现代材料进行修缮,避免使用过于现代化的钢材、瓷砖贴面、铝合金门窗和金属瓦楞板等材料。对于闲置房屋的建筑细部构件、传统建材、老家具予以保留与回收,进行二次利用。政府也要加强引导,合理指导自建,尤其是在传统建筑细部的营造方面。

    5.4 应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脉,激发村落原始活力

    将“文化触媒”理论应用于传统村落,挖掘单个村落历史遗存、民俗节庆文化、传统工艺,恢复传统街市业态,注重经济的发展,留住青年人。结合传统村落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村落打造成旅游景点,但不应将此仅仅理解为一种旅游模式,而应理解为保护和再生传统村落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工具,让游客可以体验到村落的历史文脉,进而形成点触媒。将各区域传统村落景点串联,形成线触媒,最终形成盐城市传统村落闭环旅游路径,成为面触媒,激发传统村落地域性乡土特色,焕发村落原始活力。

    盐城地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多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历史文脉、空间布局、建筑风貌、传统营造技艺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但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传统村落肌理受到破坏,传统民居所剩无几,村落空间形态的延续与保护问题亟须重视。笔者通过对盐城传统村落现状的调研分析,探讨如何延续地方文脉,基于整体性保护的思路,结合村民当下的实际需求,提供保护与更新策略。希望唤起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思考,让传统村落留住美丽乡愁,对国内其他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盐城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民居书画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民居智库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1年6期)2021-02-14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非遗盐城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东方湿地之都”——盐城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油画《村落》好日子(下旬)(2019年9期)2019-07-09“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相关热词搜索:盐城整体性初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