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民间故事中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有机性研究

    民间故事中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有机性研究

    时间:2023-02-22 08:0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杨 斌,杨洪能

    (1.黔南州民族宗教工作研究中心,贵州都匀 558000;
    2.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但从民间故事的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所指的民间故事是广义上的意义,指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共同人文祖先认同等共性因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有机连接的族际纽带,是缩减民族心理距离、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源泉。

    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有机性是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合、融汇的特性。”内在有机性“源于各民族之间长期的互动融汇,在群体感知上体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群体关系上体现为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与共’与‘协同’。”[1]36-37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实物,又包含了主观意识上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等。主观意识主要体现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共同的民族感情、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同的文化底蕴等方面。

    (一)内在有机性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各要素的黏合剂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 个民族构成的有机多元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体现了各民族在国家一统的地域内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有机整体。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认为:“有机成分中具有共性因子,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因素,是多元能够缔结成一体的黏合剂,也是回答和阐释中华民族缘何能够一体的根本要素。”[1]37正如战争伴随痛苦,和平能享安宁,汽车能省时省力的群体感知。由此看出,内在有机性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纽带,内在有机性中包含的共性因子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黏合剂。

    (二)内在有机性不断增强共性因子形成中心引力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这个“变化”的行为主体是人,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关系网络构成了社会的内在有机性。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56 个民族共同缔结成的人们共同体,同样具有社会的内在有机性。严庆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社会共同体,必然具有内在有机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性体现在横向内部关系结构的变化依存中,也体现在共同体发展的辩证否定进程中。”[1]37汉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古代炎黄部落的后裔被称为华夏族,后又衍化成汉族的过程。秦统一六国之后,周边少数民族称华夏族为秦人,汉王朝继秦而兴,汉文化也在当时形成了强大的中心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将汉王朝的人称为汉人,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汉集团”逐渐形成,到1956 年民族识别时,汉族的族称正式确定。在历代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流交往不断深入,其共性文化因子不断增多,汉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得以壮大,形成强大的中心引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具有可塑性

    “内在有机性可以从空间地域、物质利益中产生,也可以从思想信念,道德精神中衍化。”[1]39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内在有机性的链接,促成共同体内部的交汇、交融。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共同体内族际互动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内地少数民族同胞往沿海城市流动、各民族同胞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基础上,互嵌式居住和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打破了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壁垒,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有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又有修身为本、克己奉公的至善境界。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人际关系和谐,形成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群体,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一个重要体现。”[4]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由家及族,由族到国的认知次序自带亲和感[4],这种亲和感由家延伸到国,一旦国家受到外部因素压力,内在有机性就会立即促使中华民族聚集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有机统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上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间故事承载着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表达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民间故事不仅在培育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民族文化适应过程中,尤其是缺乏通用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在文化适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故事的文化适应使各民族共同文化因子不断增多,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

    (一)民间故事是表达中华文化认同的富矿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民间故事,涉及人们生产生活、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民间故事主要靠口传心授,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因此无法进行详尽地统计。

    在汉文古籍文献资料中,关于民间故事集成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山海经》[5],现存篇目11篇,原著篇目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原著13 篇,亦有人认为18 篇①本文参考高山编著的版本,18卷。;
    《聊斋志异》[6]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部民间故事集,全6 卷,共收录民间故事491 个;
    晋代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7]分为20卷,共收录454个民间故事。历代都有民间故事传说,很多历史事件也逐渐变成了民间故事,如秦汉时期的“指鹿为马”“鸿门宴”;
    唐朝的武则天、狄仁杰,宋朝的包青天等历史人物也逐渐变成民间故事的素材。

    散落在民间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更是浩如烟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组织大批学者深入民间进行搜集整理,涌现出不少版本的民间故事选或民间文学资料,有国家级、省级、县级甚至还有乡级的文学资料。整理出版了一批民间文学资料、民间故事选、民间故事集、民间故事集成等出版物,如1997 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每个省为一个卷本。由于资料不全,其收录的民间故事数量未能进行统计。尽管如此,这些文献资料收录的民间故事也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大部分民间故事依然散落民间。

    流传在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民间故事“所记忆的历史、描述的事件、表达的情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8]

    (二)民间故事中体现出的同源共祖理念逐渐得到普遍认可

    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本文探讨的文化适应是指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适应,也即是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

    各民族都有对自己民族“从哪来,到哪去”进行追寻和探索。关于天地的形成,各民族流传的民间故事基本一致。汉文古籍中“盘古开天地”始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据说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形成天地[9]。流传于苗族地区的创世神话故事《Xit Wix Tid Dab(开天辟地)》②《造天造地》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卷)。、流传在布依族地区的《力戛撑天》③《力戛撑天》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卷)。、流传在侗族地区的《开天辟地》④《开天辟地》见《民间文学资料》(第十三集侗族叙事歌、神话、传说、故事)。、流传在瑶族地区的《造天地》⑤《造天地》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瑶族卷)。、流传在水族地区的《恩公开凡间》⑥《恩公开凡间》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水族卷)。、流传在仫佬族地区的《盘古开天地》⑦《盘古开天地》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仫佬族卷)。等都讲述了天地初开的过程,虽然各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中主人翁的名字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大力士初开混沌,把天地分开的英雄形象,这表明“各民族普遍公认的‘盘古’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人’,而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盘古’已经成为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10]

    关于人类繁衍的神话,1942年在长沙东郊王家祖山出土的楚帛书记载了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是汉族创世神话最完整的记载。[11]苗族民间流传的《Ob Dud Dial Xangf Fangb Dab(伏羲兄妹造人)》⑧《伏羲兄妹造人》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卷)。《“雷公”和“高比”的故事》《Eb Fhangx Eb Liongl(洪水神话)》⑨《“雷公”和“高比”的故事》《洪水神话》见《民间文学资料》(第二十一集黔东南苗族传说故事)。、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伏羲兄妹制人间》《迪姜兄妹造人烟》①《伏羲兄妹制人间》《迪姜兄妹造人烟》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卷)。、水族民间流传的《仙人的来历》《兄妹结婚》《兄妹成婚》②《仙人的来历》《兄妹结婚》《兄妹成婚》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水族卷)。、仫佬族民间流传的《伏羲兄妹制人烟》③《伏羲兄妹制人烟》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仫佬族卷)。;
    瑶族民间流传的《务告造人》④《务告造人》见《贵州水族壮族瑶族毛南族民间故事选》。等都是讲述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神话故事。

    各民族流传的初开混沌神话故事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为同一个原型,人类繁衍的神话故事中,各民族均认为人类由兄妹繁衍而来,这是文化适应的具体表现,伏羲兄妹“不仅在不同语境中表达出对文化祖先的尊崇与敬仰,同时也起到聚人心、表民意的作用。”[10]在民间故事中,各民族对人类祖先起源、人类繁衍基本达成一致认识,同源共祖理念逐渐得到认可。这一认可行为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的共性因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民间故事中文化适应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杨庭硕教授在《论文化适应的主体、个体及场域》中对文化适应的主体、客体、无机存在、有机存在以及时空场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明确指出“文化适应的主体只能是文化”,“文化适应的客体是自然”[12],本文沿用杨庭硕教授的这一观点对民间故事形成的文化底蕴进行讨论。

    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相关研究指出牛郎织女故事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牛郎、织女原指两颗星名,经过历代的不断演变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故事版本剧增,情节更加丰富[13]。该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也比较广泛,如在水族民间流传的《九仙与铜鼓》⑤《九仙与铜鼓》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水族卷)。,苗族民间流传的《Ad Fangb Wix Dial Fangb Dab(天女与农夫)》⑥《牛郎织女的故事》见《民间文学资料》(第二十一集黔东苗族传说故事)。,毛南族民间流传的《石匠的传说》⑦《石匠的传说》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毛南族卷)。,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七仙女》⑧《七仙女》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卷)。,侗族民间流传的《养牛郎和龙王女》⑨《养牛郎和龙王女》见《民间文学资料》(第十三集侗族叙事歌、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均以牛郎织女为蓝本,讲述了人仙配的神话故事。各民族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牛郎织女表达浪漫爱情主题的神话故事一经形成,便在各民族中迅速传播,适应于各民族的文化中。各民族结合自己的文化不断进行丰富,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天仙配式的浪漫爱情故事。

    鲁班传说在汉古籍中流行的版本较多,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系列,如“鲁班造刨”“鲁班造雨伞”“鲁班发明墨斗”等等。鲁班传说故事不仅在汉文古籍文献中有大量记载,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同样也流传广泛,如流传在苗族地区的《Ghet xangs tid zad(鲁班的传说)》讲述鲁班为何只用一只眼睛弹墨线;
    流传在布依族地区的《鲁班的传说》讲述了鲁班教布依族同胞建造房子,给偷懒的徒弟戴上丑陋的脸壳(面具),直至认真学习才给取下;
    流传在水族地区的《鲁班造鱼》讲述了鲁班帮助水族同胞建房,水族同胞用鱼汤给鲁班醒酒,鲁班很感动,用木头造了很多鱼放在都柳江的故事;
    流传在瑶族(饶家)地区的《杨金谷传奇之神力造屋》⑩《杨金谷传奇之神力造屋》见《贵州水族壮族瑶族毛南族民间故事选》。等民间故事都是以鲁班作为原型,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不断加工形成不同版本的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鲁班传说等民间故事在不同民族中进行传播,因相近或相同的经济文化类型使民间故事中相同文化因子不断相互适应,从而奠定了各民族共同丰厚的文化底蕴。

    (四)同一母题的民间故事是各族人民共同历史文化记忆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群人对过去的记忆,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忆属于集体记忆的范畴[14]。同一母题的民间故事表达着一个民族集团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共同或相似生活经历的群体往往会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

    流传于苗族地区的《Eb Fangx Eb Niel(洪水故事)》①《洪水故事》见《民间文学资料》(第十一集苗族传说故事)。《Ob Dud Dieel Fangb Dab(兄妹婚配)》②《兄妹婚配》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卷)。、布依族地区的《洪水朝天》③《洪水朝天》见《民间文学资料》(第十九集布依族神话传说童话故事)。、水族地区的《兄妹成婚》④《兄妹成婚》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水族卷)。等“洪水滔天”母题故事,都讲述远古时候洪水滔天,两兄妹躲在葫芦里逃过一劫,为繁衍人烟,他们冲破人伦世俗,结为夫妻,人类才得以繁衍下来。洪水母题凝结成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各民族中均有流传,反映了古代先民共同经历过严重的洪水灾害,以及对先民抗击自然灾害的勇气与智慧的赞许。“毋庸否认,洪水是遗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灾难记忆,一种流淌在文化血液中遗传因子。”[15]洪水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永远也抹不去的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后羿射日的故事流传较早,先秦文献《楚辞·天问》记载“羿焉彃日?乌焉解羽?”至《淮南子·本经训》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16]。后羿射日不仅在汉文典籍中有记载,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广泛的流传。如流传在苗族地区《Xongl Laib Hnaib Xongl Laib Hlat(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⑤《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枉生射太阳》均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卷)。;
    流传在布依族地区的《十二个太阳》《太阳和月亮》⑥《十二个太阳》《太阳和月亮》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卷)。等;
    流传在水族地区的《旺虽射日》⑦《旺虽射日》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水族卷)。等都是关于“射日”母题故事。后羿射日的解释众说纷纭,NASA 华裔科学家赵丰教授认为是一次彗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兰州大学黄小忠教授的研究团队则认为是一次气候异常温暖事件。不管何种解说,“射日”母题故事是古代各族人民对极端高温气候的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表达。

    以上流传在不同民族的同一母题故事,虽然人物名称有所不同,故事情节也有所差异,但都是对同一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事件的共同记忆,这些共同历史文化记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族际纽带。

    (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强化族际纽带作用

    内在有机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间有机连接的族际纽带,“内在有机性决定着共同体结构的致密性和团结凝聚力量的强弱。”[1]39各个民族之间内在有机连接越多,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有机性就越强,族际纽带就越有韧劲,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越坚固。由于各民族存在文化差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中华共同体内在有机性。贵州民族大学郝亚明教授从“族际关系中张力来源的学理辨识、同化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选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结构限定、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的话语竞争等维度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当坚持强化族际纽带而非淡化族际差异的实践取向。”[17]2021 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指导各民族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应该强化族际纽带,凝聚民心。

    (二)挖掘各民族文化中共性因子,缩减民族心理距离

    民族心理距离产生的原因很多,文化差异形成的心理距离尤为根深难拔。陈立鹏、薛璐璐指出:“民族心理距离是各民族在文化、认知方面的差异导致心理上与其他民族的距离感。”[18]民族心理距离跟文化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因子,民族古籍中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共同人文祖先认同的共性因子,可以搭建各民族有机联系的桥梁,缩减民族心理距离。

    在展现各民族文化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其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进步因素,自觉淡化矛盾冲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曝光频率,保证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舞台上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和被熟知的可能。”[18]深入挖掘、保护和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缩减民族陌生感。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

    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没有明晰的族际边界,多以血缘或地缘关系聚合而成。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石硕教授在讨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时,引用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和50多个民族是不同层次上的民族,以及潘姣教授提出的56个民族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民族进行论证。阐释了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19]。正如几位教授所言,我们可以将中华民族与56 个民族的关系理解为母集与子集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通过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文化底蕴、共同发展目标等因素有机聚合起来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只有极力拥护这个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各民族统一、完整和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文化适应程度差异、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各民族文化、认知差异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相悖,反而相得益彰。如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最初在汉文典籍《诗经·小雅·大东》中只是两颗星名,经过人们不断加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它们人格特征,并在各民族中流传和不断进行丰富,最终形成了富有戏剧性的中华民族经典爱情故事[13]。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始见于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大致见其故事轮廓,随着故事不断传播,在不同民族中出现了结阴亲、化蝶等情节。到20 世纪50 年代,张恨水结合民间传说创作的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影响较大[20]。可见正是由于地域或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才使得这些民间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张力。民族只有具备强大包容性,才能不断实现矛盾自我否定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民间故事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共性因子,这些共性因子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有机融合的族际纽带。因此,要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共性因子,强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族际纽带关系,缩减民族心理距离,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流传民间故事兄妹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说说民间故事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2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2经典“咏”流传幼儿园(2021年9期)2021-08-23魔法糖的故事(三)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21年12期)2021-03-04慢热兄妹小读者之友(2020年11期)2020-12-23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中华诗词(2019年6期)2019-11-25山羊兄妹交朋友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8年36期)2018-01-02
    相关热词搜索:同体民间故事内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