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空间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策略

    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空间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策略

    时间:2023-02-22 09:1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仲福

    (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人口活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甘肃段位于整个黄河流域上游,总面积14.59×104km2[1],行政范围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和庆阳市,约占甘肃省面积的1/3。黄河流域甘肃段也是甘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2],也是汉、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区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区。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横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地貌单元,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众多。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产业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重梳理了黄河流域甘肃段的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从自然区划的视角,探讨了研究区的地质遗迹的类型、资源特色和分布特征及重要地质遗迹的价值等级,提出了包括地质公园、研学旅行基地、特色小镇、地质文化村等针对性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旨在为该区域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策略和学术支撑。

    黄河流域甘肃段(100°48′~108°45′E,33°06′~37°21′N)地处华北板块、柴达木—祁连板块和扬子板块的交汇处,构造形迹十分复杂,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区域地貌为西南部的阿尼玛卿山—西秦岭构造山地区的甘南高原区和中东部的陇中黄土高原。受地形及水汽来源控制,自北向南涉及4 个气候分区,分别为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甘南高寒湿润区和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区域水系河流众多,主要有黄河干流水系、洮河水系、渭河水系、泾河水系、湟水水系和北洛河水系6大水系[3-4](图1)。区域内地层出露较全,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分布。甘南高原区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碳酸盐岩、板岩、页岩、砂砾岩;
    白垩系、第三系以砂岩、泥岩为主;
    第四系则由冲洪积粉质黏土和砾石层组成。陇中黄土区为大面积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基底主要由前长城系地层组成,台缘沟壑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及其以后的地层分布。

    图1 黄河流域甘肃段气候、地貌分区及水系分布Fig.1 Distributions of climate,landform and water system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1 数据来源

    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规定的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美学性、保护程度和可保护性原则[5],地质遗迹的价值等级划分为:Ⅰ级(世界级)、Ⅱ级(国家级)、Ⅲ级(省级)、Ⅳ(省级以下)4 级。根据甘肃省地质遗迹专项调查[3-4]及甘肃省深度贫困县(区)地质环境资源调查成果[6],黄河流域甘肃段现有地质遗迹点1046 处,类别较为齐全,涵盖3个大类、11个类和25个亚类,具有重要价值(Ⅰ级、Ⅱ级、Ⅲ级)的地质遗迹共153 处(图2、图3、表1)。其中,重要的基础地质大类59 处、地貌景观大类82处、地质灾害大类12处,分别占重要地质遗迹点总数的38.56%、53.59%和7.84%。基础地质大类中又以地层剖面(15 处)和重要化石产地(10处)为主;
    地貌景观大类中以岩土体地貌遗迹(48处)和水体地貌遗迹(26 处)为主;
    地质灾害大类中则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

    表1 黄河流域甘肃段重要地质遗迹类型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geological heritage types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图3 黄河流域甘肃段重要地质遗迹亚类统计结果Fig.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geological relic subclasses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2 研究方法

    2.2.1 最邻近指数(R)地质遗迹在宏观上可抽象为点状分布。点状要素有均匀、随机和凝聚3种空间分布结构类型,可以用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判别[7-9]。最邻近距离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定义的最邻近点指数(R)为:

    图2 黄河流域甘肃段重要地质遗迹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2.2GIS空间分析研究区地质遗迹依据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和组合关系等条件[5],按类型本研究将其区划为2 个地质遗迹区、6 个分区和15 个小区(表2)。

    表2 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区划表Tab.2 Geological heritage landscape resource zoning list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研究区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153 处,占全省省级以上地质遗迹总数的65%。呈现数量多、分布密度高且类型多样的特点。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以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保护的地质遗迹有19 处,以矿山公园建设的1处,以自然保护区保护的6处,未采取保护措施的重要地质遗迹仍多达127处(图2)。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10]指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20年公布的《甘肃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11]计划将本研究区的9 处地质公园整合优化并入已有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表3)。

    地质遗迹作为珍稀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其科学价值大,观赏价值高,必须创新其保护利用模式。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12],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开展自然游憩、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开发、保护并纳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指明了方向。以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研学旅行基地、风景旅游区、特色小镇及地质文化村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发保护模式,已成为了地质遗迹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8,13-16](表3)。

    表3 黄河流域甘肃段重要地质遗迹开发建设重点及方向Tab.3 Key points and direc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地质遗迹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以往的地质遗迹调查成果[3-4],基本查明了甘肃省境内的地质遗迹数量、类型及发育特征,初步掌握了甘肃省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及成因演化过程,编制了相应的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由于工作目的限制,前人提出的地质遗迹保护对策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为申报建设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契合度不够。2018 年开展的深度贫困县(区)地质环境资源调查项目[6]开始着眼甘肃贫困县区的地质环境资源调查成果转化,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地质旅游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国内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模式已经向地质公园、地质文化村、研学旅行基地等多元化发展。就甘肃省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曾克峰等[17]提出了甘肃省地质公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策略,赵吉昌等[15]探讨了省内较低等级地质遗迹的地质文化村开发建设模式。本文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梳理了黄河流域甘肃段的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重要地质遗迹的价值等级,并为该区域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量身定制”了地质公园、研学旅行基地、特色小镇、地质文化村等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1)黄河流域甘肃段共调查地质遗迹点1046处,涵盖了重要的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11 个类和25 个亚类。其中,具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有153 处。总体而言,地质遗迹类别较为齐全,尤以碎屑岩地貌、地层剖面、古生物遗迹化石类型为主要,其分布呈不均匀特点,这与气候分区、地质构造、水系分布和第四纪沉积等有一定的一致性。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依据其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和组合关系等条件自然区划为2 个地质遗迹区、6 个分区和15 个小区。地质遗迹主要分布于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

    (3)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开发利用要以国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契机,按照《甘肃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开拓创新地质遗迹的开发路径与保护模式,助力全省旅游强省战略。建议分布在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地质遗迹需按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相关要求和地质遗迹的特征,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研学旅行基地等地质遗迹开发保护措施;
    不在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可以申报地质公园、风景旅游区,设立研学旅游基地等形式加以可持续开发利用。

    (4)黄河流域甘肃段有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4 个贫困县(区)。保护性开发这些县区的地质遗迹资源已经成为区域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即通过融合地质遗迹的特色旅游资源,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地质文化村等乡村旅游新模式,推进区域观光旅游、康养事业、美丽乡村、地质科普与地质研究的融合发展,有效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旅游强省目标。

    猜你喜欢 遗迹黄河流域甘肃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韩信在淮安的遗迹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行走甘肃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甘肃卷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大美甘肃,我们来了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甘肃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沉船遗迹(外一首)散文诗(2017年22期)2017-06-09
    相关热词搜索:黄河流域甘肃可持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