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构建“国考+校考”的递进式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模式

    构建“国考+校考”的递进式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模式

    时间:2023-02-22 21:1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胡志航 郑晓亮 曾 棒 蔡克斡 谭玉凤 徐 青

    (杭州医学院研究生院,浙江 杭州 310013)

    2020 年9 月,随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
    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家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就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专门研究,在总结相关政策和工作经验基础上,对当前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从而为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1.初试:全国统考+自主命题

    初试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全国统一考试是指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命题的考试;
    联合考试是指教育部批准招生单位在特定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联合(或统一)命题的考试;
    单独考试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命题的考试;
    推荐免试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对部分高等学校按规定推荐的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符合相关规定的考生,经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直接进行复试考核的选拔方式[1]。由于全国大部分高校与学位点采取的是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形式,因此,本文只讨论全国统一考试。

    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 分、100 分、150 分、150 分。初试侧重考查一般能力、专业基础等。对于政治、外语及部分专业基础等统考科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与大学本科阶段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性较强。试题在考查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材料性试题和案例题,有效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2]。

    2.复试:自主命题

    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是实现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科学选才、提高招生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

    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国家划线、招生单位自主录取的招生政策。国家在综合考虑招生计划、考试成绩、区域均衡发展、民族政策等情况下按学科门类划定全国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线),国家线是底线,是招生录取基本质量的保证,总体上保证各学科门类招生需要。各招生单位在国家线基础上按专业自主确定本单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

    现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综合多方意见、不断改革完善形成的,得到了招生单位和社会考生总体认可。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上升,很多招生考试制度上的不足也慢慢凸显出来。

    1.将公共科目与专业能力考试合计总分,影响公平性原则

    初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第一关,也是筛选分流最重要的一环,它的公平性,对于整个研究生招生考试至关重要。如果一名考生的身上完全具备了就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又能将这些能力正确有效地考察出来,那么,这样的考试对于考生而言就是公平的。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制度,将公共科目考试与专业能力考试糅合一体,以三门考试的总分划定分数线,非常容易造成科目间的拉分现象,无法全面地考核考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对于基础能力特别强的考生,可以完全弥补其专业科研水平的缺陷,这对于真正精通专业、立志科研的考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

    对于专业能力考试,其命题多由招考单位自主命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工作,不断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自命题规范管理,体现了高校间的教学差异化以及对人才选择的多样化,也为考生明确科研方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尽管这种形式响应了体制改革的号召,下放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但国家仍旧掌握了对总分分数线底线划定的决定权,这就非常容易产生校际水平差异、省际水平差异以及地区水平差异,特别体现在调剂阶段。同一专业,报考不同招生单位,其考试题目的难度存在明显差异,而在调剂阶段,招生单位没有其他的标准可以参考,只有根据分数从高到低给予复试资格,这对于考生来说也是极其不公平的。有学者也指出,由于不同院校对同一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自命题的侧重也会不同,调剂过程中的成绩互认会带来诸多问题[4,5]。还有学者指出,由于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考试内容难易度不同,但录取分数线标准相同,容易造成调剂过程中唯分数论,造成表象公平背后的实际不公平[6]。有学者还指出,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难度不同,考试成绩没有可比性,而各招生单位还是将这种不等值的分数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于报考不同院校的考生,尤其是需要调剂的考生,机会是不均等的[7]。

    2.讲求考试分数与应试能力,容易造成应试化考研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要求选拔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与科研素质,为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应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这就对研究生招生考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家统一命题的公共科目考试,特别是英语和政治等多偏重于应试化,许多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由于其有自己的分数线,且难度不小,考生不得不花大力气去应付,甚至有很多考生认为考研只要翻过“公共科目”的大山,就万事大吉,这已经违背了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衷,更别提创新性与科研精神了。有学者指出,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未知世界探索能力的人才,应有较强的学术特点和专业爱好,而现有的考试却是考生因公共考核成绩偏弱而丧失了展示专业研究潜力的机会[8,9]。

    而对于专业能力考试,很多出题教师将应试能力放在首位,将考试的内容范围化、书本化,缺乏相关学科间的渗透性,缺乏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更没有涉及创新性思维的考核。有学者指出,一些教师将学生的应试技巧视为能力,把内容标准演变为考试试题的简单演绎,忘却了本应追求的知识和真理[10,11]。另有学者指出,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不仅是一种选拔机制,还是教育目标导向,为了应付世界发展和竞争,必须将创新潜质和创新品质作为考试选项内容之一,选拔更具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12]。

    3.复试形式单调,内容走过场

    如果把初试比作对一辆跑车的静态外观分析,那么复试就相当于这辆跑车跑起来的动态测试。复试的过程是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精神的进一步考核,其在整个研究生招生考试过程中意义非凡。尽管有关部门与社会大众对研究生复试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其考核标准与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各大高校出品“高分低能”研究生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现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善。

    首先,复试与初试的内容存在很大的重复性。试卷所能反应的更多是一些基础理论和应试技巧,无法更进一步体现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果在与考生面对面交流考核的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概念性的问答题,其作用只能和初试相重叠,无法体现出复试的目的和优势。现阶段,许多高校复试题目内容陈旧,手段单一,应试化倾向严重。有学者指出,复试考核缺乏认真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也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使其形式上基本还是笔试的延伸[13,14]。

    其次,面试过于形式化。对于综合性面试,本应是考官考核考生综合性能力的最好机会,但由于随意性较大,没有标准的评价方式,考察内容也比较单一,使得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也成为控制复试时间的工具。有学者指出,面试中很多题目按照考官自己的思路口头提出,要么过于宽泛,要么过于具体,无法系统科学地对考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术潜力进行评估,复试工作如同走过场,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15,16]。

    4.一年一考,浪费资源

    研究生招生考试每年一次,且成绩当年有效。大部分考研学子仍是在读生,其所处的考研年也正是毕业季,很多考生往往为了重点进行考研复习,很少将精力放在课业学习以及毕业设计上,许多教师出于所谓感情上的理解也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正常授课出勤率下降,课堂效率不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有学者指出,研究生考试每年一次,成绩当年有效的制度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教育需求存在矛盾,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高利害的考试[17]。

    另一方面,部分立志读研的考生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或专业,仍然选择在家复习,等待来年的招考机会,这就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浪潮中,一年的等待更是对考生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不小的考验。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关系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关系国家教育公平,关系社会安全稳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以统一的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考试为主,具有便捷化与人性化的优点,全年有数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且成绩五年有效,避免了考生因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影响全年的时间;
    其次,考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般能力考试和专业测试,主要倾向和重点在于考察考生已经发展和具备的能力[18,19]。我国有学者提出引入基于第三方考试的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即参考美国的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考试,建立民间第三方考试机构,考试内容包含目前的统考科目和专业科目,实行标准化的考试,复试也采用多样化进行[20,21]。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招生过程更公平、更有效,但由于国情不同,在很多细节实施上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政府监控的程度、调剂的措施以及第三方机构建设的水平等。我国也有学者构思了一种“国考+校试”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国考为初试,由国家组织,考试内容包括中文、外语、数学、逻辑、政治五部分,实行总分与分项及格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考核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所需的基本能力。校试为复试,由招考单位组织,分为笔试和面试,主要考核考生的学科基础、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国考与校试权重由学校自主设定[22]。虽然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但笔者认为,首先,国考科目过多,考生压力过大,其次,将国考成绩纳入最后考核,容易造成应试化考研,最后,校试阶段的形式还是不够多样化,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1.构思新模式

    笔者大胆构思,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一种新的“国考+校考”相组合的递进式考试模式。

    国考: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并统一划定单科分数线(资格线),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资格考试,其内容应包括:语言基础能力(母语与外语)、思想素质(政治哲学),工科考生应另加试逻辑能力(数学基础)。国考是对研究生应具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素质的考察。国考一年可组织两次,分春季和秋季,分数线上的考生具有继续参加校考的资格,且该成绩可以保留两年。

    校考:即专业能力复试。将组织专业能力复试的权利下放给招生单位,国家教育部负责资格审核。校考可分为笔试+面试两项,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特色与要求自主命题,给予量化评分标准。考生可以在国考通过后定期向多所高校申请开展校考,招生单位可以将考生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与在校期间行为表现作为筛选标准,择优参加校考,并将校考部分成绩作为主要录取参考标准。

    2.对新模式的评价

    将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中的专业能力测试部分剥离出去,重新定义了初试的概念和目的,重在分流筛选具备研究生基础素质的考生,一方面减轻了考生的复习压力,破除了“唯分数论”的应试观,更重要的是使得更多在专业领域有优势的考生得到了公平,突出了研究生招生的意义。给予考生一年两次的资格考试机会,且有更长的成绩有效期,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更节约了社会资源,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由于将国考定义为一种资格考试,在考生进行调剂时,该成绩已失去参考意义,考生只需重新参加调剂高校的专业能力测试即可,避免了调剂过程中产生的公平性问题,另外,由于每年专业性复试的机会增加,且一次可以同时申请几所不同单位,调剂的情况可能会逐步消失。

    校考完全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更能激发招生单位的责任意识,要求招生单位制定更加完善的考试形式、命题原则、考核标准以及监督体系。校考中的笔试部分,可以是对专业基础能力的测试,也可以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开放性试题;
    面试部分则主要是考官对考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学术经历以及情商的考察,同时,部分学科还可以在面试时加入操作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实践性。考试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有利于招生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与培养方向选拔人才,更能挖掘考生的科研潜能和综合素质。

    3.新模式的缺陷

    将国考定义为资格准入性考试,虽然能起到淡化应试和相对公平的作用,但将考生本科成绩与在校表现作为筛选标准,对于招生单位的筛选支持力不够,无法做到生源的统筹调配,还需制定严格的评判标准;
    一年两考,对于国家教育部和招考单位的要求更高,考题的准备、考场的安排、人员的规划以及录取工作,都会增加很大的工作量,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措施;
    校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如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人为因素的干扰将使考核结果缺乏公信力,此外,校考的时间安排若不合理将很容易造成多单位复试时间重叠,使考生无法“连续赶考”。

    在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之际,我国已经成为实至名归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为我党挑选人才,为国家储备力量,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在“十四五规划”的光辉引导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也迎来了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索,积极改革,而改革的问题关键词集中在:公平、科学、高效。在改革的过程中,应侧重对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模式、内容甚至招生制度进行变革,要在充分尊重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研究生教育新的发展要求,为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初试命题研究生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科学大观园(2022年8期)2022-05-18小试牛刀,初试微课堂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12期)2019-12-23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42期)2019-10-21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对联(2011年18期)2011-11-19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对联(2011年6期)2011-11-19
    相关热词搜索:递进新模式招生考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