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知识性与价值性: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遵循

    知识性与价值性: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遵循

    时间:2023-02-26 13:1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费芩芳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杭州 310018)

    人工智能的发展,从1956 年的图灵测试,到20 世纪80 年代科学家们尝试在实验室和学术研究中运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各种新方法,再到2006 年Hinton 等人提出深度学习技术,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已经走入我们生活,2017年更是被称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元年。大数据、并行计算(硬件)和深度学习(算法)构成人工智能的三大特征,但是“数据是否安全”“硅基是否会替代碳基”“算法是否就是最优解”,这些疑问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重新审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带来新的认知革命和价值革命。

    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在技术中追求生命自由之境的历史,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问题,更是价值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马克思主张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辩证法解释社会历史,实现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1]。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历史发展新规律、技术算法新形势和道德伦理新问题,我们只有遵循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规律,才能解决当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顺时代而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用教育的力量实现追求真知与崇尚善念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求真的知识性追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能否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性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2]这些问题是从古希腊到近代再到现代哲学家一直苦苦追寻的,未来强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会停止追寻知识与真理的脚步。康德把知识智慧概括为三个问题:一是“我们能够了解什么”的理论理性;
    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实践理性;
    三是“我们可以期望什么”的判断力[3]2-6。其中,理论理性就是我们所讲的在人类认识能力范围内的“真知”。同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构成了以研究客体——自然为中心的认知理性,也形成了以研究人类社会应然理念为中心的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各具魅力和独特功能,共同构成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相对而言,认知理性所驾驭的世界是一个“真”的领域,这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领域[4]。

    人类对真理的好奇和探求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科学技术发展呈指数型加速,科学家们也不断突破目前弱人工智能的能力天花板,以期达到强人工智能状态,但同时,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求真的知识性追求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是信息暗箱,真假难辨。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大爆炸,在机器处理大量数据的同时,我们往往无法全面了解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因果关系,对什么是“真的”感到迷茫。也由此,甚至对自身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表示怀疑,在对智能狂热朝拜中陷入了“科技迷途”和“理性迷途”。二是信息茧房效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缺失。批判性思维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必要条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是思辨的,他们不会为给定的知识框架所限定,也不会向主流观点所妥协[5],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精准化服务和针对性推送的加强,使得现代人都被困在由自己偏好的信息所编织的茧房里,把信息自由变成了信息枷锁,以偏概全,窄化自身的视野,缺失批判能力,最后沦落为单向度的人。

    (二)向善的价值性遵循

    古希腊哲学家们在谈论价值问题时,一般都使用好、善、美、正义等来表达具体价值[6]58。柏拉图曾说:“如果不知道善的理念,认识再多也没有任何益处。没有人在知道善之前能充分地知道正义和美。”[7]康德在认识论中指出,认知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但另一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3]20-21。那么在这个无限自由的领域中什么样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呢?价值理性一词最早由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韦伯看来,价值理性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8]。价值理性主“善”,源于对人性世界的终极关怀,它与工具理性相对,体现价值问题之于人的理性思考,用来对人类自身与世界关系“应如何”和人“应当是”进行判断,而后直接指向行动。与西方相比,中国儒家伦理学也更加强调人性向善和德性回归诉求,中国人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儒释道所讲的“为学之方”非求知识之方法,乃修身之方法,几千年来都注重“内圣外王”之道[9]。马克思跳出了一贯西方超现实的规范和理想——形而上学,他认为价值是客观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内在统一,他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概念,并由此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源自于客体,反映于主体,形成、发展和实现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6]59。

    人类对善和美的遵循从古至今也一直是推崇备至的,善是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存在状态,也表达了“应然”价值取向,但是人工智能时代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多元的价值观念给向善的价值性遵循带来挑战。一是信仰缺失。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旧事物的消失与新事物的兴起一样迅速,人们物质世界的富足与精神世界的匮乏也发展得极不平衡,人们为“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感到迷茫,缺失精神上的信仰和道德感。二是功利主义盛行。人们对人工智能算法的过度信赖导致对工具理性的过度推崇,最便捷、最效率的被误认为就一定是最优解。把数据和编码视为权威而非相对的指导与支持依据,把事件简化为数据分析和算法,把利益判断当成价值判断,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三是人工智能发展急需伦理约束。从弱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的阶段,可能是赋予机器人自我意识、幽默感、爱、同情心和审美的阶段,若是没有尽早进行道德伦理的考虑,不训练人工智能“善”的价值遵循,不植入人类认可的伦理草案,任由其自由发展,将会对人类的主体性造成威胁。

    (一)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性规律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具有实践性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也是归宿。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138-139。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具有政治性、思想性,但其并非政治理论学科”,其宏观定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的规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者的教育能力培养”[11]。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体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它还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在全过程教育实践中如何行动的知识,因此,它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12]。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暗箱和信息茧房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助力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性规律探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实践特性可以让我们在思想规律的探求中,用“矛盾”辩证的方式,认清人工智能在认识发展中的实质和规律。用“矛盾”分析法看,人工智能发展有利有弊,既有信息红利也有信息危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趋利避害;
    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次次经历否定之否定,新事物才能有飞跃性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实践特性要求在思想规律的探求中,只有经过行动后的认识才是“真知”,因此面对信息爆炸和信息牢笼的情况,切忌主观臆测,只有保持批判性思维,进行亲身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人工智能时代价值性内核的发掘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特征。人是生来就是活动的创造物[1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思想意识进化的一种必要的精神提升活动,其活动本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不合目的的活动,人类不为之,不合规律的活动,欲为也终将失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目的、规律以及它对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关系运动的目的、规律构成了它的价值本质的两个尺度。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目的和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和规律,价值理性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完成客体精神规律的探索、价值建构和批判,从而真正体现人的本质[6]63。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信仰缺失、功利主义盛行和机器人伦理草案亟待出台等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助力人工智能时代价值性内核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具有向善的特点。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过度信赖数据与工具,削弱了价值意识、价值智慧和良知意识等,如果缺失了向善的动力,人就会为工具所控制,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主客体发生变化,机器及其发展将成为人与社会发展本质内涵的一部分,作为教育的工具与载体的机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14],若无向善的价值理性,将面临失控威胁。在此情况下,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保障其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平等发展。不管是对于人类也好机器也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在这个时代就可以发挥出不容小觑的作用,对受教育主体有目的地施以道德活动影响,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提高自律的道德觉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坚定的道德意志,养成向善的道德习惯等,才能避免陷入纯粹工具理性的泥淖。

    (三)双主体共生共感促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10]422,注重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通过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断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和条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性发展,智能机器在工作、生活和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成为思考和解决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等问题的契机与载体。而且,伴随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又不再仅仅是工具和中介,其也会随之成为教育的主体和被教育的对象[14]。思想政治教育在助力人工智能发展、解决人工智能面临挑战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同样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创造更宽广的空间和条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信息输入与输出,而信息输入与输出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展开效果、效益和效率[6]226-227。教育者虽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也无法克服人类的先天性缺陷和僭越自身能力极限。为了实现教育者“补缺”的诉求,我们需要借助智能技术而存在,智能技术可以对人的“缺陷存在”进行“代具性弥补”[15]。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代具”,在教育活动中,不仅加强了数据的处理能力,弥补了教师内在“生理缺陷”,还拓展了时空边界,弥补了教师“身体在场”的外在物理缺陷,但教育是一个特殊领域,不能丢掉“求真向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如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注、学生自身的情绪等,大量感性指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不容忽视的部分。那么,在此教育过程中过分依赖算法,或者依靠单一智能技术手段显然有失全面,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既需要人工智能强大的技术支撑,也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动作用,只有双主体共生共感,才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鲜亮的底色。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是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不仅蕴含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真”的知识性,也赋予实践以价值内涵,强调实践活动以“善”为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以改变世界、改变人自身以及人的解放为指向,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由之境的过程。

    人工智能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化、远程化、可视化等方面带来诸多裨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新场景、新情况与新挑战,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探索人工智能发展规律、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关系规律;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价值挑战的能力,不断提高解决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张力的能力,不断提高解决人工智能与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矛盾的能力。

    (二)发挥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思政教师之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体方向,其中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1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的中发挥引路人的作用,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价值的引导者,“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思政教师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在学生教育中有信服力和号召力,引领人生航向。

    思政教师要坚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正道初心,充分把握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敏锐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发展变化,积极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将其融会贯通于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创造有深意、有新意、有活力、有张力的“求真”学习体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与此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自由生命的深层绵延、人生而为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仰,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让学生知道价值不是计算出来的。

    (三)巩固技术向善的道德实践之要

    人工智能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技术与人不能分离,技术也需要道德法则,否则就会产生异化劳动的风险。“人机共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人工智能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正确把握人与技术的依存关系。一方面,人工智能构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场景化空间给予学生自由思想体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传递,造出像人一样的机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培养出像机器一样的人,人的创新性和批判性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互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追求需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相吻合,只有同向同行、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幸福生活的至善境界。在人、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三者构成的世界中,若过分倚重知识技能的灌输将造成教师主体作用的弱化和学生人格培养的缺失;
    若单纯依靠人而忽视人工智能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传播和价值性传承将低效前行。只有保持人、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匡正人工智能介入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把握好“度”,才能使“技术向善”的教育世界成为可能。我们要做的:一是要在理论中摒弃传统技术伦理学二元论框架下的工具主义路径,将技术物纳入伦理学的评估范畴之中;
    二是指明在实践中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融入技术设计之中,在人们的使用情境中进行引导和规范。只有让人工智能发挥“效率底色”,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底色”,相互配合,将使用者的自主性裹挟技术价值,组成相互关联、具有共同愿景的道德共同体,才能使教育效益最大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平衡的、伦理自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7]。

    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全个体生命、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是对生命最本原的观照,遵循着“求真”的知识性追求和“向善”的价值性使命,并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代表一种全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影响着经济形态、思维方式甚至是教育理念,但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必然朝着“真”和“善”的方向发展,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认知和价值的异化风险,例如在“拿来主义”中迷失自我、“撕裂”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关系等。那么在这个新时代,一方面,我们亟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工智能重新进行知识审视、价值审视和终极目标审视,规避技术异化风险,把技术价值融入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之中,让人工智能在正轨上前行,实现人类对知识性和价值性规律的遵循。另一方面,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智能代具”,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和价值性实现,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猜你喜欢 知识性人工智能价值 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封面差错面面观:以医学及相关图书为例出版广角(2016年13期)2016-09-29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小黑羊的价值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放大你的价值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09年3期)2009-08-04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性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