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讨

    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讨

    时间:2023-04-07 18:5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贺青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怀安镇怀安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困惑,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敏于发现,深度探究。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真研究问题驱动法,尝试将问题驱动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研究期间,笔者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下将结合笔者的研究成果展开深度论述,以供参考。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具体问题,从而以问题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1]关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取问答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教学法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首先,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意愿。所谓“学需有疑,学贵善疑”,合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当学生发现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支持其回答问题后,便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意愿,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环节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其次,问题驱动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式教学法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古今很多教育家都曾指出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法期间,可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探索活动,逐步获取知识。最后,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困惑,参与独立思考活动,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以交流探讨、合作互助等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知识运用等素养都可以得到提升。

    为有效将问题驱动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围绕“基于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展开了相关研究,并结合研究成果,归纳了几点教学策略。下文将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细致研讨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以情境式问题驱动,叩开探究心扉

    情境式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催化剂,是调节课堂氛围与节奏的重要抓手。所谓情境式问题,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借助故事、视频、照片、日记等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并结合情境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营造兼具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环节,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小组互动和师生交流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以下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母亲节到了,小明为母亲精心挑选了一个造型新颖的水杯。通过与店员沟通,小明发现礼物店的包装盒较贵,且缺乏新意,小明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包装盒。经过测量,小明发现自己需要制定一个长13厘米、宽18厘米、高9厘米的包装盒。哪位同学能帮小明算一算,制作这个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为提升情境创设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漫画、杯子照片帮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意愿。

    这一故事关注到小学生爱听故事和希望为父母精心准备礼物的心理,可以叩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这样,在教师提出的情境式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结合过去的学习经验,主动提出本课的关键问题“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以生本式问题驱动,诱导理解新知

    所谓生本式问题,是一种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问题,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期间的表现、想法或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此类问题更具启发性,有助于使其在生本式问题的驱动下逐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保障新课教学质量。

    以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为例,教学“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期间,部分学生在研读例题时会出现机械记忆这一等式,但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的情况,在实际练习中很容易出现将乘法分配率和加法结合律混淆的问题。鉴于此,为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教师需要提出生本式问题。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观察例题前,尝试自主解决“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一问题,并请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算式,说明解题思路。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提出以下两个解题思路:第一,可以通过“4+2=6(人)”计算出每组人数,并通过“6×25=150(人)”求出总人数;
    第二,可以通过“4×25=100(人)”和“2×25=50(人)”分别计算出植树和浇水的人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求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主计算成果,分析例题中的算式,提出新问题:“例题中两个算式分别用了哪种解题思路?”最后,教师应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算式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字,解析“”这一等式,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内涵。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问题,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逐步提升思考深度,不仅可以学习结合记忆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实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提升新课教学效果。

    3.以基础性问题驱动,初步运用知识

    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2]知识运用活动开始之初,虽然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所学知识,但其知识运用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以基础性问题驱动,即设计与例题相似的问题或难度不高的新问题,让学生在回答基础性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运用知识,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基础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提升问题的复杂程度,从而使学生逐步内化知识。

    以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基础性问题:(1)圆的半径为3厘米,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圆的直径为6厘米,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这两个问题相对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快速回答问题1,并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2中指出圆的直径为6,因而其半径为3,因而答案同问题1。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圆的周长公式,还可以找出求圆的周长的第一个易错点——要注意分析题干提供的是圆的半径还是圆的直径。

    学生完成上述两个问题解答后,教师要判断学生的反应,若部分学生存在列式速度慢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再设计两个与之相似的问题。若全体学生都能够顺利回答问题,则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问题难度,提出如下问题:

    小明用卷尺测量桌面,发现桌面周长是4.71m,求桌面的直径是多少?

    这一问题看似复杂,但经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部分学生可以快速找出解题思路,从而快速列式求解。部分思维敏捷性不强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和同学的引导下,理解题干信息,完成答题任务。

    以上通过以基础性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使尝试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保障其学习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以现实性问题驱动,启发灵活运用

    现实性问题是指与学生生活关联的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数学与生活之前关联紧密,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3]因此,在通过基础性问题驱动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期间巧妙设计现实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出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的意识。

    以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为例,生活中很多计算活动都可以用运算定律解决,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运用意识不足,难以提升其计算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环节,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运算定律灵活完成计算。如教师可以提出“每副乒乓球拍25元,超市老板购进了12副乒乓球拍,如何通过口算计算共计花费多少钱?”根据“口算”这一要求,学生会发现自己需要探索简单的计算方案。首先,学生会列出算式“25×12=”,但却无法顺利完成计算。而教师要请学生尝试结合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此时,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启发,将算式修改为“25×(4×3)=”从而通过计算得出“共计花费300元”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更多现实性问题,从而实现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标。

    可见,教师通过设计现实性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快速解决问题。

    5.以探究式问题驱动,锻炼思维品质

    所谓探究式问题,是指教师驱动学生思考的问题。此类问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素养联系到一起,也可以适当引入难度更高的问题,有助于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在完成“5的乘法口诀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一个探究式问题:“能不能编写出更多关于5的乘法口诀?”此时,学生可以继续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自主探究出“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等乘法口诀,进而更加高效地解决与“5”相关的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探究式问题:“除了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还可以编写出更多乘法口诀吗?”在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后,会主动进行探究,自然地编写出更多的乘法口诀,锻炼其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最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三个探究式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受到其他问题的启发,提出“在购买多个同样价格的物品时可以用到乘法口诀”“在计算班级桌子数的时候,可以先查一查有多少行,再数一数有多少列,最后用乘法口诀又快又准地得出结果”等,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敏捷性。

    以上通过以探究式问题驱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课堂让学生高效参与思维活动,有效锻炼自身思维品质,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6.以反思性问题驱动,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阶段性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头看”,请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重新分析例题和教材中的练习,在“回头看”的过程中展开反思,巩固所学知识,使其能够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具备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中的能力。[4]鉴于小学生的反思意识不强,教师要适当设计反思性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回头看”的任务。

    以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为例,完成“方程的意义”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反思性问题:(1)什么是方程?(2)式子“35+65=100”“x-4>72”“y+24”“5x+32=47”“6(a+2)=42”中哪些式子不是方程?为什么?(3)课堂练习期间,我做错了哪些题?重新再做的时候,我能否做对?

    在以上问题中,学生可以先初步回忆方程的定义,提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未知数”和“等式”两个关键信息的理解。最后,在回答问题(3)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翻阅自己的练习本,找出错题,并重新完成习题,分析错题原因。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便可以自然地展开反思,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当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便可以尝试设置未知数,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式,为其列方程和解方程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要重视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运用,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使其顺利融入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帮助其掌握新知识,强化其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锻炼其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帮助。

    猜你喜欢口诀乘法所学算乘法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2年10期)2022-11-05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5口诀与加法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0年12期)2021-01-16《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0年11期)2020-09-10非所学华声文萃(2020年1期)2020-03-08口诀中的规律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12期)2019-12-04把加法变成乘法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9期)2019-09-25非所学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45期)2019-09-10怎样熟记口诀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8年12期)2018-12-29巧用口诀求积商读写算(上)(2016年3期)2016-11-07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研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