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立体几何中探究性问题的归纳与解法探究

    立体几何中探究性问题的归纳与解法探究

    时间:2023-04-23 08: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陕西省礼泉第一中学 姜书静

    高考中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主要以空间位置关系的判断,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为主,而探究性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难点,常在解答题的最后一问中出现。本文就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进行类型归纳和解法梳理,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例1如图1,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在四边形ABCD中,AB⊥AD,BC∥AD,PA=AB=BC=2,AD=4。

    图1

    (1)求 证:CD⊥平 面PAC。

    (2)在棱PC上是否存在点M(不包括端点),使得BM∥平面PAD? 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PA⊥底面ABCD,CD⊂平面ABCD,所以PA⊥CD。在直角梯形ABCD中,AC=CD=,所以AC2+CD2=AD2,即AC⊥CD。又因为PA∩AC=A,PA,AC⊂平面PAC,所以CD⊥平面PAC。

    (2)不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AD。

    法一:(反证法)假设在棱PC上存在点M异于点C,P,使得BM∥平面PAD。因为BC∥AD,且BC⊄平面PAD,AD⊂平面PAD,所以BC∥平面PAD。又因为BC∩BM=B,所以平面PBC∥平面PAD。而平面PBC与平面PAD相交,所以假设不成立,故不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AD。

    图2

    方法点睛:对于探索性问题,应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论证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矛盾,就否定假设。还可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和结论列出等式或不等式,解出参数的值或者范围,看所得范围或值是否在题意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而给出判断结果。

    例2如图3,已知正四棱锥S-ABCD的各条棱长都相等,且E,F分别是SD,SB的中点。

    图3

    (1)求证:AC⊥SB。

    (2)在棱SC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平面MBD∥平面AEF? 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如图4,设AC∩BD=O,则O为底面正方形ABCD的中心,连接SO,因为S-ABCD为正四棱锥,所以SO⊥平面ABCD,所以SO⊥AC。又BD⊥AC,且SO∩BD=O,所以AC⊥平面SBD。因为SB⊂平面SBD,所以AC⊥SB。

    图4

    (2)方法一:存在点M,设SO∩EF=G,连接AG,CG。取CG的中点H,连接OH并延长交SC于点M,因为O是AC的中点,所以OH∥AG,即OM∥AG。又EF∥BD,OM,BD⊄平面AEF,AG,EF⊂平面AEF,所以OM∥平面AEF,BD∥平面AEF。又OM∩BD=O,OM,BD⊂平面MBD,所以平面MBD∥平面AEF。在△SOC中,作GN∥HM交SC于N,则N是SM的中点,M是CN的中点,所以=2。

    图5

    方法点睛:(1)异面直线的垂直,应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行证明;(2)任何一对互相平行的平面,和第三个平面相交,则交线互相平行;(3)利用空间向量法,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只需要论证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同,在便于建立坐标系的情况下,应作为解题的首选方法,从而淡化推理,只需落实运算即可。

    例3如图6,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的边长为2,侧棱AA1=,D是AC的中点。

    图6

    (1)求 证:B1C∥平 面A1BD。

    (2)在侧棱AA1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平面B1C1E⊥平面A1BD? 若存在,求出A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连接AB1,交A1B于点M,连接MD。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所以四边形BAA1B1是矩形,所以M为AB1的中点。因为D是AC的中点,所以CB1∥DM。又DM⊂平面A1BD,B1C⊄平面A1BD,所以B1C∥平面A1BD。

    图7

    方法点睛:(1)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一般采取逆推的形式,本题中若B1C∥平面A1BD,则由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可知,经过B1C的平面B1CA与平面A1BD的交线DM与B1C平行,因此只需证明DM与B1C平行,这类似于分析法的执果索因;(2)对于面面垂直的探索类问题,可以建系利用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数量积为0,完成探究。

    例4如图8,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面PA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平面PAD⊥平面

    图8

    ABCD,AD=2,AB=AP=,M为棱PC上的动点。

    (1)当点M到直线BD的距离最小时,求的值;

    (2)在(1)的条件下,过A,D,M作截面交PB于点N,求四棱锥P-ADMN的体积。

    图9

    图10

    方法点睛:(1)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说明了垂线一定在垂面内,这是解决垂直的一个核心;(2)点M在棱PC上的位置是由点M到直线BD的距离最小确定的,这里隐藏了一个垂直探究,即BD⊥平面POC,也是确定点M的关键;(3)对于体积的求解,我们要有转化的思想,这也是立体几何解答题中体积求解问题的一个核心思想。

    例5如图11,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AD∥BC,AD=3,AB=BC=2,PA⊥平面ABCD,且PA=3,点M在棱PD上,N为BC的中点。

    图11

    (1)求二面角C-PD-N的正弦值。

    (2)在棱PD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NM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2

    例6如图1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B1=2,BC⊥BA1。

    图13

    (1)求证:BC⊥AB。

    (2)若E为A1B的中点,三棱锥A-CEA1的体积为,试问:在线段CE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二面角P-ABE的大小为30°? 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三棱柱ABC-A1B1C1为直棱柱,所以BB1⊥平面ABC,所以BB1⊥BC。又因为BC⊥BA1,BB1∩BA1=B,BB1⊂平面ABB1A1,BA1⊂平面ABB1A1。所以BC⊥平面ABB1A1。因为AB⊂平面ABB1A1,所以BC⊥AB。

    图14

    方法点睛:(1)要熟知综合法中利用线垂直于面来证明线线垂直这一重要方法;(2)利用好共线向量性质定理中的λ,完成以动点在线上移动这一类背景命题的探究性问题。

    猜你喜欢棱锥棱柱点睛棱锥的体积计算话思想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1年1期)2021-03-19一个二阶椭圆混合问题的三棱柱元数学物理学报(2020年3期)2020-07-27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中学生理科应试(2019年3期)2019-07-08纯位移线弹性方程Locking-Free非协调三棱柱单元的构造分析数学物理学报(2019年2期)2019-05-10立足概念,注重推理——以棱柱为例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18年9期)2018-11-08借助长方体巧解棱锥的三视图问题中学数学研究(广东)(2018年23期)2018-03-05“配角”也点睛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7年11期)2017-12-20名师点睛(9)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7年9期)2017-09-25盘点以棱锥为背景的空间几何题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17年2期)2017-04-16画“狮”点睛环球人物(2017年3期)2017-03-31
    相关热词搜索:探究立体几何解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