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

    时间:2023-04-25 08:1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纪秋颖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04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1]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探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建设、发展不同时期的艰辛历程,是时代与地域的历史印记,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的主要渠道,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引,不仅基本特征具有一致性、在育人规律上相辅相成,而且在对大学生教育价值上也相互契合,这构成了二者融合的前提。因此,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现实路径,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于丰富高校思政课育人内容,拓宽育人途径,提升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为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课育人内容提供优质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通过物质、精神、信息等载体呈现出鲜活的红色人物、崇高的红色精神、丰厚的红色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一味地将书本中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忽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理论中的具体体现,课堂延伸内容少,导致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大打折扣。而红色文化资源能够突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一招。首先, “红色文化资源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地域感以及直观、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的特点,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意志的强大力量。”[2]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导,与高校思政课形成培育 “红色青年” 的合力。其次,就时代价值来看,红色文化资源是创新时代精神的源泉,其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公民各个层面的内容,二者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比如,红色文化资源中所体现的 “爱国主义”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敢于牺牲” 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再次,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革命先辈们的优秀品质,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们通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激昂悲壮的历史细节,来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英雄背后的品德故事,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资源。

    (二)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拓宽育人途径

    现存丰富的、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也是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重要途径。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实践教学更加喜闻乐见,大学生在实践中更易于产生价值观认同,进而拓宽育人途径,达到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实践教育是提升红色资源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高校思政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必然选择。一些高校以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基地,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体现为自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比如,进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图片展或依据时间脉络、人物精神的实物展等;
    校外教育基地是与国家或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此作为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让高校思政课 “走出去” 。另一方面,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然选择。一些高校通过探索新型实践模式来提升实践教学成效,将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领悟,以此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方法。

    (三)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提供优秀载体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延续了中华民族最纯正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 “奋斗坐标” ,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总的来说,在高校思政课中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可发挥优化认知、激发情感、强化信念、示范化行为等功能,极大地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成效。在优化认知功能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优秀历史遗存,大学生通过了解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优化对党史、国史的认知,还能增强道德认知、价值认知,进而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提升辨识力;
    在激发情感功能方面,构建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基础在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展现,正因为红色文化资源诞生于民族危机的时刻,无数先辈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本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拉开了一幕幕生动的红色画卷,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命责任感,具有滋养功能;
    在强化信念功能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先进的政治理念和信仰文化,在通过载体呈现的同时,生成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强化信念有独特的作用;
    在示范化行为功能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实践成果,感人的 “红色故事” 、鲜明的 “红色人物” 、深刻的 “红色精神” 都具有行为示范的效应,学生通过学习进而引导自身行为的自觉与自律。

    (一)在基本特征上,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一致

    红色文化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引,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承载主体丰富,价值意蕴深刻,呈现出许多重要的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进程中生成的特殊形态,可从理论内容上、物质形态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丰富的内容和通俗的载体。因此,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党所领导的政治体系的完整性的重要力量。”[3]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发生发展与历史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与中国近现代史在历史内容、历史规律、历史精神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集中记录和展现了党史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是对百年党史中的伟大精神的凝练。因此,从学科归属上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也更倾向于中共党史的研究范畴。

    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兼具历史性等特征。实现二者 “相统一” 的途径在于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厚重的历史讲政治。在理论基础上,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同时,在增进学生政治认同,坚定政治信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科归属上,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纲要课都贯穿在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范围中。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基本特征相一致。

    (二)在育人规律上,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互融通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统领,有效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让红色文化涂抹思政课的鲜亮底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亦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

    在全员育人上,以高校思政课为主渠道,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拓宽教育的广度和空间,充分调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不同育人主体作用,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为实现全员育人拓宽新途径。

    “通过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机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对思政课教授内容加以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成效。”[4]红色文化资源拉伸了高校思政课的深度与广度,各高校、各行业可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来实现全员育人;
    在全程育人上,大学阶段是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期,也是其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高尚品格的关键期。因此,高校思政课须遵循全程育人的理念,将红色文化资源贯穿在高校思政育人的全过程中,二者形成合力,并使合力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家庭到社会,从入学到毕业一以贯之;
    在全方位育人上,利用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体现为有针对性地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学习、生活、教学实践、课余活动等环节,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中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的隐形教育资源,在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育人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二者在全方位育人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进而打造多维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格局。

    (三)在教育价值上,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互契合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上相契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从内容上看,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记录了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艰苦奋斗的作风。从形式上看,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有以遗址、遗迹、旧居、旧址等物质形态的表达,也有以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联精神等精神形态的展现,还有以文献、标语、红色歌舞等信息形态的承载。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易于理解,更 “接地气” ,更有说服力。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上相契合。红色文化资源渗透着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的集中体现,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榜样作用,借力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爱国进取、崇尚模范先烈的良好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斗志。再次,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契合。创新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开创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开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开创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无不体现着创新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其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对人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锻造、提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5]

    (一)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相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中,对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知识结构,达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坚定意志品格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高校依托本地或附近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净化思政课教师的灵魂,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到革命遗址考察学习并重温入党誓词,或开展现场讲授的 “红色德育” 课程,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洗礼,有利于广大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
    其二,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从学术活动来看,高校可以成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举办红色主题的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认同,激发思政课教师宣传红色文化的自觉。在优化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政课教师 “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6]。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拓展知识结构、改善学科背景来夯实知识基础,红色文化就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专题培训,比如湘潭大学依托湖南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采用实践研修的模式开展以 “沿着伟人的足迹” 为主题的培训班。赣南师范大学注重思政课教师 “研习” ,搭建教师实践平台,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定期交流心得。此外,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来 “充电” ,不要只教 “死书” ,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融会贯通于日常教学及学术科研中去,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优化知识结构。

    (二)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相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体形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知识的传达和信仰的传递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如何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通过探寻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相通点,把理论课讲 “活” 。在思法课中,涉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等内容。通过开设 “红色精神与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红色传人” 等专题,用故事、情感深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于历史事实,所以其与纲要课更具有相通性,在讲授纲要课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建党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 “点燃” 理论内容,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中引人入胜的事例来诠释和支撑理论内容。原理课理论内容相比较之下比较抽象,可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把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事实的转化。既让学生理解了哲学观点,更让他们接受了一次党史教育,推进原理课的理论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其二,通过开设特色理论课程,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以教学研究为先导,探索地域特色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课程研发。目前,许多高校已成功开发了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如,临沂大学开设《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化》必修课、百色学院开设了系列 “红微课” 、复旦大学依托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开设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 ;
    另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抓住地域性红色文化所蕴含伟大精神这条主线,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内开展 “红色文化知识竞赛” “模拟导游——讲述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 “拍摄红色文化微电影” 等。

    其三,探寻与 “进教材” “进头脑” 相融合的现实路径,助力红色文化资源 “进课堂” 。红色文化资源 “进教材” ,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加以丰富,或者在教材内容之外增加红色文化素材以拓展教材视野, “使之呈现在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案例解析等教学用书中。”[7]红色文化资源 “进头脑” ,通过大学生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拍摄红色微电影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去探寻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思政课教师 “灌输式” 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成效,学生最终将红色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将高尚的道德品格外化于行。

    (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是资政育人的历史遗存,其本身就是实践成果,特别适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两者的融合可以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是建立地方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征,各地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设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地取材。比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的 “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旧址” 基础上修建完善陈列馆,对相关红色资源教育成果加强推广和应用。此外,通过与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常态化的联系,使之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是探索新型实践模式。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学生身临其境的过程中,通过 “参观—讲解—访问—触摸—反思” 五大环节,让一幕幕振奋人心的情景得以再现,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利用访谈式教学法,让学生对英雄模范或革命后代进行访谈,聆听红色故事,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利用现场教学法,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放到博物馆、纪念馆或烈士陵园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反馈。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课外实践,防止出现 “走马观花” 或只关注过程而不注重效果的教学问题,最终要落到红色文化是否 “进头脑” 了这一关键点,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在实践后的反馈。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的考核,学校可定期组织实践汇报,对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 “全覆盖式” 地对学生的报告或心得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深层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相关因素,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路径,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 “红色文化素养” 、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方式,也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魅力、把红色精神自动自觉内化于 “三观” 中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思政课红色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2期)2015-11-08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融入红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