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论文论题2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论文论题2篇

    时间:2023-05-03 21:2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论文论题

      

      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题: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班级:行政管理2011级2班

      学号:**********姓名:***

      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一个国家,当它的文化比物质和资本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力量的时候,经济产业和产品都体现着一种文化品格的时候,才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当前提出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1、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1)、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在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改革,在一定层面在加快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但是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产生了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加上现在正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以应对国际跨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挑战,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1)、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2)、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使我国现代化进程健康全面快速发展,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但是由于政府在改革中角色不明晰,文化本身的属性使得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彰显出不协调等问题导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具体主要存在的难题有:

      1、政府管制混乱,职能不明确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双动力——政府和市场,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程度和方式都应随着改革的推进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说在改革之初,我国主导以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在推动和引导文化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利益之间的关联,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演变及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变成了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哪些工作由政府去做,哪些工作交给市场去做。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博弈需要一种均衡,这种均衡不断变化,不断被打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外部条件,市场与政府的平衡点处于不同的位置。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发现政府与文化市场、文化单位之间关系混乱,政府从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转为寻租者角色,容易出现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获利方式制度化;另外党政关系仍未理顺,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管理缺位和越位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政府部门职责不清、行政管理成本过高问题依然突出。原有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彻底改变,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进而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问题正在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制约。

      2、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相协调

      每一样东西,当它进入到市场的范畴里边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商品。文化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别于其他的一般物质商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价值属性,是凝结了文化生产者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精神产物,除去它的使用价值以外,还有观念上的一个输进。这便是所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文化产品中隐藏着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认可度和需求度所构建起来的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和特点的社会制度之下,文化在经济体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

      另外由于文化本身特殊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它显著的外部性,即存在

      “外部经济”和

      “外部不经济”两种效应,同时也表现出来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并不同时保持一致性,有时候甚至会相互背离,各行其道。

      3、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尚待理顺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培育文化企业、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事业指的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生产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4、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

      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作为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的深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为深化改革的一个难点。我国国有文化资产所占比重很大,国有文化资产的产权改革是最艰难、最重要的一环。由于文化资产不同于一般性经营资产,党管意识形态与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统一的原则相冲突;国有文化资产的责任目标与一般国

      有资产的考核目标相冲突导致一直以来国家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一直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状况导致文化企事业单位责任不清,规则不明,其资产运营无法市场化选择,最终影响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

      5、文化人才队伍力量影响范围小,人才引进与人才利用渠道不足

      深化体制改革与加快人才培养在文化改革和发展中都很重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目前在文化建设中,高层次人才与高素质的人才只是占领部分重点领域,各级人才比例不均衡,形成正三角金字塔形状分布;高层次人才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影响与之相关的领域内的小范围,中间层次人才与基层文化人才占了很大的比重;基层文化队伍基础素质不高,在自身文化建设及所在基层发挥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出现部分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问题,钻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政策空子或者市场经济中的漏洞,损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优秀的外来人才引进和利用渠道窄,人才才能施展平台小,出现大材小用或者大才错用的现象,人岗不匹配,造成资源浪费,人才积极性不高。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遇到的阻碍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扫清的,要想突破攻克这些难题,就要做到:

      1、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型政府它不仅意味着要明确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还意味着政府要有能力履行其份内的职能。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和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善治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现一个透明、负责、回应型政府的良好形象。在深化文化体制中服务型政府形象能更好的体现出政府放手市场,宏观协调管理市场。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问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明确职责,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二是理顺关系,推进落实“四个分开”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管办分离和财务分离,进一步明确职责、依法行政,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三是健全政策法规调控体系,使政策法规成为政府进行文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强化法规调控的强制性和政策调控的指导性。四是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五十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坚持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政府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政府的职能转变问题至关重要。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抓,两方面统一协调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和市场结合起来。文化一旦被纳入到经济循环之中,其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就会得到强化。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社会效益始终是衡量文化发展的一把标尺。对我国来

      说,文化产业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产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正面社会效益,减少和避免负面社会效益。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化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矛盾的冲突,使两者协调统一。只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品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此获得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产业利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使企业重视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不再是以政府的宣传、教育为主要途径,而是主要通过市场实现。如此一来,两者就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系统,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3、进一步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间的关系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一是要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配套政策的重点是人员身份转换和企业的历史债务、坏帐问题。二是鉴于社会资本实际上已经广泛进入出版、报刊等国有垄断性文化行业,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吸收社会资本,整合“工作室”等社会资源,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从两者关系来看,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改革和分轨发展,两者是双翼齐飞双轮驱动,要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两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推进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对国有资产文化的监督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国有文化管理监督体制是着眼于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责任人“虚拟化”问题。必须深入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和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对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确立国有资产的人格化代表和资产运营主体,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和实行授权经营,实现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实行

      “事业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类管理和考核。

      5、人才多层次均衡发展,加快人才引进,注重人才价值利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中坚力量人群——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造就;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在进行人才资源调配时充分调研,实行人岗匹配,尽量优化人才配置。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刻,把文化与市场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

      的指导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任仲文:大跨越—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2]、李昆明

      王缅,大国策

      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9[3]、李向民

      韩顺法,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0年

      4期:155-159[4]、霍步刚

      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年

      8期:23-34[5]、黄南珊

      庄春梅.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探析——以湖北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年

      11期:125-134

    篇二: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论文论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3、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创新精神

      5、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7、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8、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和再确立及其意义

      9、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创新思维特征

      1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和贡献

      12、论毛泽东党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的地位

      13、论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1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探索始末

      15、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左”、右倾错误及其根源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1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

      19、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20、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22、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贡献

      23、论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24、论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5、论毛泽东的人民观

      26、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27、论毛泽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28、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

      29、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特征

      30、毛泽东经济思想述评

      31、毛泽东军事思想要论

      32、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思想

      33、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评述

      3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5、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

      36、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37、读《论持久战》有感

      38、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39、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40、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41、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42、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创新发展

      43、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44、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45、论邓小平理论创立的主观条件

      46、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47、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48、论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思想交锋

      49、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50、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51、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

      52、论邓小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53、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54、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55、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特点

      56、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

      57、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

      58、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59、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60、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1、论邓小平的民主政治思想

      62、论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

      63、论邓小平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

      64、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65、试论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

      66、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67、试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现实意义

      68、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

      69、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

      70、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71、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性特征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7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刍议

      74、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几点思考

      75、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76、浅论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

      7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

      7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探析

      80、论邓小平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

      81、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82、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

      84、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

      85、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

      86、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87、"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

      88、"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89、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

      90、论邓小平的理论思维特色

      91、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92、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9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95、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

      96、论“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

      9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98、“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理论探析

      99、“三个代表”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10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101、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

      102、“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

      10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

      104、论“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特色

      105、把握“三个代表”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06、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

      107、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引导提升作用

      108、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109、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

      11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

      11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

      11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

      11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上的创造性运用

      115、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16、“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1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118、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1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

      120、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2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容和意义

      12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3、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4、“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25、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1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1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

      128、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29、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130、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论文论题论题发展史课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