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6篇

    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6篇

    时间:2023-05-04 10:5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精品文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关键词: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思考

      一、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近几年来,全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4个,村级文化室19个,解决了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形成了“区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级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实现了阵地、网络和内容的三大覆盖。xx年以来,该区在多点分别建立8个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彩

      近年来,连云区坚持以“五大文化”建设、“九大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利用城乡共建文化先进村、“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演出,使政府对文体事业的投入直接转化为百姓受益。为积极推进“五大”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连云区定期举办夏季海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艺术节、中老年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幼儿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全民健身等“九大”文化系列活动。xx年迄今,已组织文化活动400多场。

      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方面,全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区各级公共文化设

      精品文章

      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三)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馆、图书馆、各乡街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能发挥自身功能,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不断完善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力连云港》、《青春云港》为代表的一批反映连云港新面貌、新气象的作品相继问世。涌现出一大批以笛子独奏《渔家春来早》、油画《在路上》、表演唱《走进新家园》、儿童快板《美丽家乡换新颜》等为代表的在省、市名列前茅的精品力作。

      (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间文化得到开发与保护

      目前,该区有1人入选省级第三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实现了省级“非遗”项目宿城云雾茶的产业化发展;4人入选市级第二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连云古镇实施整体性保护工程,形成民国时期港口古镇风貌。打造板桥中学淮盐文化等集展示、表演、研究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积极探索保护物质遗产与保护非物质遗产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以期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文化市场的“小、散、乱”的状况仍然存在,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精品文章

      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特别是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制约了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二)资本结构单一,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加之连云区文化产业大多为个体和民间资金,投资额小,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该区经营文化产业,不能把文化资源变为产业资本。

      (三)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业缺乏活力支撑。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一批既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经济人,导致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创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

      (四)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由于专业人员数量问题,直接导致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量轻质,社区、村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进而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利用率偏低。

      (五)公共文化产品仍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别较单一,多数为群文活动,农家书屋图书针对性不强,电影放映跟不上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数字化程度低。

      三、对于优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及思考

      (一)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精品文章

      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已有阵地的管理和使用。

      (二)实施文化创新发展工程,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全区各种旅游资源,科学制定全区文化发展规划,既依托优势又不拘泥优势,合理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整体布局,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新兴集群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科教文化创业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出版印刷、动漫影像、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市场主导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以休闲文化为主体,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的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行业,加快发展集娱乐、健身、休闲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积极推进体育健身业,鼓励开办各种类型的球馆、健身馆、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建设机构,大力扶持非营利性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用市场手段运作连云区自己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发经营文化娱乐、影视放映、旅游休闲、艺术产品等产业项目。

      (四)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乃至经济优势。制定文化品牌培育计划,健全和完善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鼓励加大精品创建力度,将文

      精品文章

      艺创作作为全年文化工作的重点。继续办好宿城采茶节、海鲜美食节、海滨广场文化活动等品牌节庆活动,扩大文化对全区旅游形象的影响力。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品牌的市场运营机制,全面提升品牌生产、营销、传播能力。

      (五)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推进连云区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本着既严把“入门”关,提高准入门槛,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不拘一格,刚柔并济,引进人才。政府制定部门内外、体制内外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打造高端文化创业平台,通过跨地区的机构联合、项目协作等途径,吸纳文化创新人才,积极组织参加市以上相关单位组织的文化博览、学习考察、培训等活动,为人才成长拓宽渠道,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专业人才、文化服务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好本地现有人才资源,让那些专业人员、真正人尽其才,有所作为。

      第二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社区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

      1.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事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随着电视机、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的普及,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社区文化人才匮乏缺少管理组织人员。社区文化专管活动中,除了上级组织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外,许多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都是

      精品文章

      自发的、业余的,大都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和缺乏统一管理,这些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变动频繁,组织能力和演出水平普遍不高,有时还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3、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及场地投入不足。开展文化活动通常都是靠拉赞助和“化缘”。新建文化设施无能为力,老设施的维修也是困难重重。现在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主要根源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协调。

      二、对策思路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打造“活力凤凰、力凤凰、宜居凤凰”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建文化服务体系在提高居民意识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社区管理上,要为社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尤其注意解决好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精品文章

      社区治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在内容上应注意与之相匹配,在形式上做到大中小型兼顾、上下结合,在对象上应注重让更

      多的家庭和个人参与,让最大多数的社区成员共享社区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如一些企业、慈善机构等有识之士的参与。此外,参与还包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2、培育文化文艺骨干,壮大做专人才队伍

      可以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

      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3、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在制度管理上,健全服务居民的“网上居委会”,“社情民意群”,社企群等手段,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精品文章

      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在经费保证上,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4、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

      1、办好一所文艺培训学校,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

      精品文章

      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这是提升思想认识的途径和机会。

      其次,目前山东大学正阔步走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这所百年学府,自其诞生之初就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山东大学1xx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精品文章

      的历史,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国内外大学之林。这次实践活动是山东大学培养其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生的典型体现。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社会,锻炼交际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团队收集到大量真实资料,对调研对象形成了深刻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培养了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问题

      虽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诸多领域,文化的发展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存在地区间不平衡问题

      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东营市市政府驻地、胜利油田基地、山东济南、浙江宁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备。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建设水平较高,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服务周围居民。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乡镇、行政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类型单一。

      当然,其中亦存在特殊情况。如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虽为一行政村,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对同类型村庄而言存在明显的精品文章

      先进性。这主要是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所致。

      2、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同文化资源配置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首先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硬件配置比文化软件配置先进。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多于和高于文化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奉献等。

      其次,在文化硬件资源中,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型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建设数量较少。

      再次,文化活动存在"欣赏水平式垄断"。部分文化艺术活动仅仅为少数人提供文化服务,而多数居民因欣赏水平有限既无兴趣也没能力参与其中。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与居民文化需求间存在不对称问题

      在部分乡镇、村庄,居民对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需求迫切,但是这些文化服务因存在分散性、流动性、和规模小等特点而不被重视。相反,相关部门为居民提供的网络、无线电视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却存在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在市区,因人口众多,需求各异,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因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而不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很多公共文化活动虽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但群众参与度仍然很低。

      三、对策和建议

      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精品文章

      荣,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力、引领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就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投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普遍看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建设,这体现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设施网络还不健全,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且缺乏文化人才储备,而增加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是改善现状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地方财政应当统筹兼顾,适当倾斜,逐步提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比例,并且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之供给。

      2、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导致文化资源存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统筹发展,必须在保证城市文化功能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西部倾斜,使公共文化走向田野中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具体而言,在农村基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满足村民经常、就近和有选择的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

      精品文章

      3、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应对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

      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在"以人为本"的思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城市,建立有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前提下,提高群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同时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拓宽文化建设场所。在农村,做好规划,以科技下乡为核心,以文化大院为阵地,以优秀民间艺术为媒介,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繁荣民间文艺舞台,最终让村庄成为有文化的"新农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村民"。

      四、结语

      "文化@基层"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团结协作,发挥跨学院、跨专业的优势,制定了科学的调研实践计划,安排了了详实的调研任务,在山东东营、山东济南、浙江宁波等地深入社区、街道村庄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收集了真实的数据,形成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报告。该调研团队的活动旨在通过调研相关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居民文化需求现状来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贡献我们山大人的一份力量。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活动顺利开展,精品文章

      并完成了活动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倩,陈晓菁,张婷.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6).[2]高娜.谈稳定和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j].华章,xx,(9).[3]徐广义.宁波市农村民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xx,(12).[4]石维刚,陈春建.老鸦塘:"老鸦"变成"金凤凰"[j].民族论坛,xx,(12).作者简介。罗泳泳(xx-),男,浙江慈溪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本科生;刘杰(xx-),男,山东广饶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本科生;张佳宁(xx-),男,河北固安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

      精品文章

      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

      精品文章

      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五篇: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最新【精品】

      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摘要】

      精品文章

      我组通过调研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农村书屋现状,总结出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xx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xx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xx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xx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

      精品文章

      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最新【精品】

      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

      精品文章

      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最新【精品】

      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建议

      精品文章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

      精品文章

      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

      最新【精品】

      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xx(06).[2]高。.对“农村书屋”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学习月刊.xx(10).[3]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xx(12).------------最新【精品】

      精品文章

      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二: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强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所以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其建设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包括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建设不足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一、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得以巨大提升,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追逐GDP的提升,即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至于各级政府机关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忽视了基础文化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将经济指标作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准,很少提到文化发展。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日益显露,其中分布不匀问题尤其突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些文化需求的特征也逐渐明显,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等。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不利于人民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对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收集面不深不广,导致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一是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类型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市的文化供给主要以送文化下乡为主,从基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如部分基层文化俱乐部图书流动性不强,下乡电影院线热映大片少等,与群众期待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少差距。二是精品力作匮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不足。例如,缺乏有代表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高水平、上档次的文化精品引进不足。三是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不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需要保护。

      一切从实际出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如此,要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标准,满足其需求。随着各式各样的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民群众的需

      求也在日益的多样性,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应该追求多样。各个部门应该多关注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加大调研的`力度,从而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同时也要注重要合理配置,避免形式主义。

      三、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差异的加大而差距加大,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提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量少,资源少,质量不高,导致文化事业进展不顺利,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城市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经济,有些偏远乡村的文化事业甚至出现了落后的现象。有些农村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只是为了应付国家下达的任务,并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其发展,而城市却在大刀阔斧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这就导致城乡差距逐渐加大。

      农村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应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势不可挡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很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有的地区有这种活动场所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不曾开放,里面的基础设施村民们不能共享,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报刊图书等也是如此。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存在着不达标的现象。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格是有明确标准的,包括面积,配套设施,文艺活动所需器材,报纸书刊等,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面积大都不足。尤其北方冬季特别冷,需要取暖设备,南方夏季特别热,需要降温设备等。书籍期刊等读物有些也是破旧不堪,日期久远,毫无观看价值。这些基础配置的供应已经跟不上农民的需求,而有些已经有的物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能成为摆设。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已经使得有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

      四、文化队伍建设不足

      1、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管理和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人员没有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意识,他们不必害怕优胜劣汰,这样就导致人员数额满,优秀的人才进不去。这样不利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流动、交流使用带。对文化队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机会,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一些地方没有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目标和计划,更没有资金投入,文化艺术活动相应地?哉沟媒仙伲?没有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事实也造成现有的人才资源浪费。

      2、文化人才存在城乡结构性不平衡。从掌握的资料来看,美术、书法、文学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多数是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乡镇一级

      为数甚少。农村文化队伍在音乐、歌舞、戏剧、民间艺术方面人才不济,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冲击,农村文化阵地显得更加薄弱,人、财两难,文化专干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地方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造成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奇缺的现象。全市大部分乡镇是有阵地、无文化专千,或有文化专干无阵地。即使有文化专干的乡镇,基本的人头经费也无法保证,更不要说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所需经费。

      3、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乏。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与了文化事业相对较多的投入,但是对人员的投入还是很少,包括文化系统的待遇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出的人才也会出现不想继续文化工作的想法,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极不稳定。目前文化事业单位大部分靠财政拨款,且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员的工资待遇没有等级和级别之分,不管是一些专业人才还是普通人士。创造不出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保证人才充分展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和必须的物质、精神待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艺术研究机构的主创人员,主演人员极少,体现不出人才优势,要搞大型艺术生产,还得到处请人,花费不少的精力和财力;群众文化方面缺乏有知名度的业务干部,影响学术研讨和业务辅导工作的开展。人们对文化事业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类似事业,很多在图书馆或是博物馆工作的人都是“混日子”,没有专业学习过具体工作,没有研究和提升的能力,过于相信主观经验,思路狭窄、坐井观天,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公共文化不能惠及人民群众。

    篇三: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以及优化措施探讨王学红(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委党校,甘肃永登730300)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他们自愿为城市的发展进行服务,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进行调查,从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激励的方式进行改进或优化的措施。公共文化体系促进社会的发展,由于我国政府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为了促进社会能够全面性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展。目前我国的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加以完善。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足;优化措施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8-0240-002(二)现在的问题1.公共设施群体单一,缺乏高素质人才我们根据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是志愿者的群体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学生、成年人和退休老人,其中学生群体是图书馆志愿者的主力军,而成年人和退休老人比较少。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实践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因为学业的问题,学生志愿者只能在寒假或者是暑假的时候来担任志愿者,这样的情况导致平时的公共文化馆严重地缺乏提供文化服务的志愿者,而一到假期就会出现大批的志愿者涌入图书馆,志愿者群体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较大,而且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多的学生志愿者只会在某一个假期来担任志愿者,这样的志愿服务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对图书馆的影响也会比较大。相对于这些学生群体来说,成年人和退休老人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的充裕,这样的志愿队伍才是公共图书馆的所需要的[2]。2.不同乡镇的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每个城镇的文化都是不相同的,城镇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到2020年要基本上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之间相互协作,同时也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让公共产品能够大致均等,让人对公共产品体现出不一样的感情,公共服务是乡镇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服务为主,它也是引导人民往美好的生活方向发展的举措,是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时,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共文化作为一个传播文化建设的体系,是公共服务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推行公共文化均等时,文化建设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一)政策法规现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时间自愿和无偿地为社会以及他人提供服务。文化志愿者开展活动的主要场地一般都是在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地方,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设公共文化体系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能保证文化体系顺利展开,同时政府的法规能够起到保障措施,各个城市的市委、市政府对国家的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体系提供的是文化性质方面的服务,政府人员以及社会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才能让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起来,比如一些文化志愿者,能够保护好文化设施并且加以讲解文化历史。这就要求文化志愿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专长,才能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在参与自愿活动的过程化中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还可以展示和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文化志愿者的加入对文化机构的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志愿者在这些文化机构中利用自己的文化专长帮助和服务更多的人,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能够为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提供了政府保证。[1](二)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文化设施对物质的保障起着一定的作用,文化服务的建设体现了当地文明的发展,对城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化设施是文化机构重要的措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服务队伍,这些服务人员的加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人才不足的问题,改变了单一的服务模式[2]。文化设施的壮大对公共的影响最大,一些文化志愿者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来解答客户的疑问,为文化设施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如何激励这些文化设施可以持续地为公共提供更大价值·240·的服务,将是我们言讨的方向。我们要深入推进文化设施的建设,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升级完善。不光对城市的文化设施进行完善,还要对城镇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对于一些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建安置标配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促进城镇文化设施的和谐发展。(三)文化队伍培训建设情况对于文化队伍的建设能够推动文化服务设施的经济发展,文化队伍也是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文化人才队伍的扩大能够保证文化繁荣的建设,通过借鉴国外的文化志愿者开展活动的经验,我国第一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是在1996年由福建省图书馆进行招募成立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000年以后文化志愿者的队伍逐渐得发展壮大,迅速地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器材设施等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但是随着文化志愿者的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在服务和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局限了文化志愿者服务价值的发挥。二、成就的发展以及现在的问题(一)成就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地正在扩大,各个城市的市委对文化体系建设逐渐加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镇联动、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年增长,公共文化设施资金投入总计也达到了几十亿元。图书馆新馆、美术馆、博物馆二期、评弹艺术馆、纪念馆维修扩建工程及一批镇级重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并建立了“掌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服务也实现数字化。

    篇四: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目

      录

      摘要IAbstractII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1(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1(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容2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容2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表现形式3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4(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5(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6(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实力的重要措施6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7(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7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72.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93.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数字文化服务体系94.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9(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11.农村文化设施旧,总量偏少11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仍然缺乏,投入不足113.农村基层文化队伍薄弱,素质偏低124.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12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13(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14(二)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建设持续性14(三)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供多元化服务15(四)培育文化人才,提高服务能力15(五)改进服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6五、结语17参考文献:19辞21-可修编-

      .-摘要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在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维持本国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农村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当前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最科学、最有效的平台,也是农村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如今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和遇到发展瓶颈,阻滞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良好发挥。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体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机制创新,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可修编-

      .-

      Abstract

      Theruralpublicserviceisbasedon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stageandthegenerallevel,givefullconsiderationtovariousconstraintsinthecircumstances,andestablishasocialconsensusbasis,tomaintainitssocialstability,socialjusticeandcohesiveforce,protecttheindividual"sbasicrighttosubsistenceanddevelopmentarenecessarytoprovidepublicservicesinruralareas.isthemostscientific,culturalworkisthemosteffectiveplatform,thepublicsectorisalso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foundation,Fortheestablishmentofthechineseculturehasavitalrole.therefore,strengtheningsystemconstructionofpublicculturalservicesinruralareasandthemunityisurgentlyneeded.Nowour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ystemconstructionisstillmanybottlenecks.lackofdevelopmentandimpaired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ystemofgood.binedwiththeruralconditions,strengthening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ectorinvestment,toalogicalstructure,stabilityoftheruralcultureofthesystemisthekeytobuild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Maketheruralpublicculturaldevelopment-可修编-

      .-policiesandregulationssystemistobuildacultureofservicesystem;deepenculturalrestructuringandstrengthenthecultureofinnovationservicessystemistobuild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ystemofthefundamentalpower.

      Keywords: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Construction

      -可修编-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日渐增长,而其中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更是迫切。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实现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容,公共文化还具有公益性、公开性、整体性等文化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随着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享用,但是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贫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丰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不相适应之处,在农村,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公共文化生活匮乏,农村还只能处在落后的状态中。现阶段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所以,在新形势下,认识公共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容。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下,实习包产到户,各户耕种,自古以来,农村文化都是相应于此小农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可修编-

      .-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容之一。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容。[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涵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网络、演出、文物、图书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2]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通过这一系列相关文化服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承担着弘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文明传承和确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的功能;承担着提供文化场所、阵地和产品;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功能。[3](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容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容

      在我国,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且众多方面的体系,是紧紧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的,所以其组成容是十分丰富的。

      (1)公共文化政策、理论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政策法规、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和根本。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文化馆、图书馆、-可修编-

      .-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所。

      (3)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和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

      (4)公共文化信息体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同时,政府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5)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拨款、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

      (6)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文化队伍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

      (7)公共文化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是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

      (8)公共文化考评体系。就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好坏、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4]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表现形式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科普教育。科普教育是满足人们求知、求富的重要精神生活,也是群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容。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看电视。这是最直接、最普遍、最实际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根据需要浏览节目,而且这也是农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二是读书看报。在农村,多数群众都能通过借阅村图书室的图书或村委会的报刊进行自我学习,当然也有部-可修编-

      .-分村社由于条件有限,加上主观原因,很多群众都没有这样的文化生活。三是参与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各乡镇每年都要举办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技培训、政策法律宣传一条街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群众提供学习政策、法律、科技、卫生知识服务,而且很受群众欢迎。

      (2)民间文艺。在民间有大量传统且有价值的文艺活动,自古以来对于农村文化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也不断传承着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但这些过去十分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农村已经萎缩,多数成为了农村办红白喜事或节庆助兴表演节目,而且有的民间文艺产品如果不及时抢救,还将可能失传。

      (3)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活动既能满足人们求健康的心理需求,又因其参与的广泛性和娱乐性,还能较大程地满足人们求乐的精神需求,是最具潜力的群众性文化产品。

      (4)休闲娱乐。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人们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名目繁多的休闲娱乐产品逐渐走入百姓生活,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但是在广大农村,休闲娱乐产品的创新和供给还远远没有跟上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5]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精神文化建设的比重日渐增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大部分且分散广阔,而且相较城市来说,我国的农村还相对落后,在目前,“三农”问题也是国家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也是必要且关键的步骤,这其中,也就包括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而反过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与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可修编-

      .-设相辅相成的,共通推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但相应的精神文化水平没有能够跟上经济水平的发展速率。在我国许多农村区域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相当不足,并且伴随着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许多低俗缺乏素质的文化思想趁虚而入,侵蚀和腐化农民的精神思想,农民的价值观正在被扭曲。所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辅助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促进区域化同步发展,整体提高人民素质已是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6]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规定的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这从政策上规定了必须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政策保护,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而且伴随着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体现。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构成产生着影响,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日常的娱乐文化,同时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明。改变了以往“早晨听鸡叫,夜晚听鸟叫”的苍白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农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农民们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一系列知识活动的举办还有农村图书馆的建立,都十分有效地丰富了农民们的知识,提高了-可修编-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也使得更多的农民从以往的耕种作业不断像富含科技文化水平的产业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效与利益。最后,农村公共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整体上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更是凝聚了农村文化,不断向建立中国特色文化的目标前进,这样也就从根本上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可持续长久发展。[7]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表现形式,分散性较强的农民群体不仅需要一个政府的管理指导更需要政府的服务引导,以此提高其阶级整体性,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政府引导农民群众的有效工具与方式,所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农村群众凝聚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进程的必要措施。[8]而且在这个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伴随着农村机制的不断合理化,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维权意识的逐渐强化,那么农民群众的权益也在不断得到保障,也就相当于促进了社会权益的公平化,对于建立法制社会,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实力的重要措施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巨大。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国政治根基所在,所以我们民族的根本文化在农村。在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国际社会,不再单单是武力斗争的表现,文化力量的对抗也日渐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当今我国的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还没能转变文化竞争优势,要想抵挡住国际上的文化思想侵略,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实力和稳定发展,所以建-可修编-

      .-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实力,那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必要且急需的。[9]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遇到许多发展上的瓶颈,这都需要党和政府更多关注投入和人民的更多参与,才能使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继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再次重申和强调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这也是继续延伸了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注和重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是专辟章节明确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规划。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曾指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可修编-

      .-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2007年

      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又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全新认识,是对文化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再次提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目标: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534个项目被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启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10]由此可见,我们党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权益的保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逐渐形成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可修编-

      .-化权利的执政理念。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的进步。

      2.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就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中央财政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为重点支持的文化建设工程,从2007年至2010年,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目前,这一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站点已超过61.4万个。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1]

      4.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可修编-

      .-经验,探索出了较有成效的发展路子,不少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逐步凸显,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比如:

      省文安县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安还在123个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283个,吸引了3万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为积极将文化知识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文安组织各级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涉农部门培养发展了“蔬菜种植文化示户”、“文化娱乐示户”、“养殖文化示户”等8类共计3200余户的文化示户,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科技能人”,带动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走上致富道路。

      省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市一半的乡镇建有图书分馆,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乡镇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全覆盖,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全市书刊借阅

      “一卡通”。据统计,自2007年5月以来,市5个乡镇分馆先后建成开放,累计到馆读者32万人次,共办证5400余,外借图书14.6万册次。同时,为方便农民群众,根据农村作息时间规律,实行晚上开放制度,极大方便了群众阅览。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借阅积极性高涨,读者量不断攀升。[12]

      省投入1亿元,设立了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鼓励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赴农村文艺演出、电影公司组织放映队赴乡村放映电影、乡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可修编-

      .-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各项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偏差。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远远多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其主要问题有:

      1.农村文化设施旧,总量偏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一些乡镇还建立了文化站,各个文化设施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文化站所少、场地不足.基础设施旧、设备老化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得到改变。大多数乡镇没有像样文化站或有站无址。大多文化站是和乡镇政府在一起办公,缺少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活动场所。特别是民族地区条件更加艰苦。据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文体局领导介绍,目前在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能够争取到一间单独的办公室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要组织群众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只能到户外找一个稍微宽阔的场地,相应的设备如音响、乐器只能到县城文化馆去借.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活动只能取消。村级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13]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仍然缺乏,投入不足

      目前,乡镇政府机关的财政收入少,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财政收入难以-可修编-

      .-有效应对各种支出,所以大部分财源来自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县级政府既要发展生产又要投入文化事业,资金必然会捉襟见肘。一些地方基层文化部门由于缺少资金来源,甚至出现“网破、线断和人散”的现象: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因为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导致后劲不足,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节目排练、道具、服装、乐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利益或其他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企业或一些非政府组织帮助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和进行投入。所以资金是阻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的障碍。

      3.农村基层文化队伍薄弱,素质偏低

      由于基层文化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以前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有舞台表演方面的经验,但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难以使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有效开展。有的地方乡镇政府认为文化站的人员可有可无,经常给这些人员安排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很难使文化工作者做到专干专用。另外.由于稍微有些知识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部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身体素质较差.对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较低,也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14]4.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首先,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但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使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权益保障方面的不平衡。更者地方官员对经济的关注远远胜于文化建设,导致相关人员对文化建设的热情程度低下,严重影响文化工作的壮大发展。其次,管理机制的不合理。目前,大部-可修编-

      .-分乡镇的文化工作隶属于当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被漠视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员由于受政府的管理,实际上很难做到专人专干.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很难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使人员长期固定.工作缺乏创新和活力。最后,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热度不够。由于目前在村中生活的农民,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因此,极制约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根本意识不到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能享受的文化生活就极其有限。另外,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留守的部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员大多满身热情地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富裕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对文化的需求和参与。总之,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大部分村民还要为生计而奔波,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物质保障。[15]

      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六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可修编-

      .-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6]

      根据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结合现今我国的综合国情,我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足够的作用,必须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对于目前农村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严重缺乏和不足的情况,必须加强投入和扶持的力度。除此之外,还可大力推广流动书屋和流动文化站的建设,以方便更多的农民群众,把文化知识波及到更多的地方。还要通过政府投入,城乡共建、村企共建、村校共建等多种方式,引进资金,建设文化场所,提供文化活动的用品和资料,满足农村各种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17]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建设持续性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扩大公共财政中的文化覆盖面,并不断提高用于乡镇、特别是村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有效降低农民参与村文化活动的成本,提高各类农村公共文化物品的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需求。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对本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主要用于乡镇文化站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扩建。另外,加强民间资本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可以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开辟有偿文化网络服务.大力倡导全民办文化,赞助文化设施,参与文化活动。

      -可修编-

      .-(三)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供多元化服务

      一是要认真落实送文化下乡活动,改变过去送文化下乡走形式的做法。通过让农民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容,不断优化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二是加强政府对特色文化节目的供给力度。随着人们对文化的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政府必须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准.政府应加大对好书、好节目、好电影的购买力度,争取在“三下乡”活动中使群众有喜爱的好节目。三是加强“乡村大课堂”建设。在农村开办“乡村大

      课堂”.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城里的专家和有真才实学的农村能人上台讲课,让优秀的文明成果推动农民致富奔小康,逐步改变先进文化在农村传播比较薄弱的现象。[18]

      (四)培育文化人才,提高服务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政府不但要定期举办培训班让文化服务人员定期学习,还可以选送农村文化骨干赴省外有关高等院校、艺术团体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他们创作更多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化作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建立起一支懂文化、善经营的文化企业家队伍。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和企业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音像出版、体育设施、文艺演出活动。还要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切实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

      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学会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可修编-

      .-人。

      (五)改进服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订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服务规,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具体操作办法与实施细则。增强文化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实现文化市场的规化管理。建立各种基层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加强监督。其次,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地方政府与农民群众都要明确自己在此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整体的积极性来,使三者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其中政府要更多倾听农民们的意见与想法,更多的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的改进文化服务的品质,引导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方向。另一面,农民们也应当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利用好社会力量,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有效解决由于单纯依靠公共财政投入而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经费短缺的问题。最后,制定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相关政策法规。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一是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重要。二是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立法步伐

      。要改变以往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任意性、人为性状况

      ,就必须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独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法律制度

      ,-可修编-

      .-必须要尽快研究制定使其规运作的基本法或专门法

      ,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法等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

      ,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

      才能更好的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服务保航。

      五、结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为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是为农村提高文化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事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公共文化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基本-可修编-

      .-公共文化服务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适应保障农民大众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这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求矛盾的根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体系对有效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可修编-

      .-

      参考文献:

      [1]周素萍、京华、亦明、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农业经济》,2010年第8期,第29、30页。

      [2]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106页。

      [3]王琳:《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XX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5期,第418页。

      [4]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106页。

      [5]闫平:《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35页。

      [6]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见http://.yinxiang.[7]颖:《新农村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大众文艺》,2011年第6期,第153页。

      [8]卫、谭

      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2期,第73、74页。

      [9]闫平:《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35页。

      [10]景源、威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告》,社会科学文献,2007年,第253页。

      [11]史大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营经济》,2009年第1期第106页。

      [12]王琳:《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XX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5期,第418页。

      [13]建新:《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市委党校学报》,2009第4期,第32页。

      [14]华兰:《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理论学习》,2008年第2期,第49页。

      -可修编-

      .-[15][16]卫、谭

      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2期,第73、74页。

      [17]建新:《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市委党校学报》,2009第4期,第32页。

      [18]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农业科学》,2008年36期,第59页。

      -

      可修编-

      .-

      辞

      衷心感导师

      教授和

      副教授对本人的精心指导。他们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二位导师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使我受益终生。

      感

      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同学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感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可修编-

    篇五: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作者:文英烈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着重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背景、概念和特点,分析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策略探讨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认识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民文化权益成为热门话题,这和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社会转型。现在社会正由非常态化向常态化转变,随着市民社会、民间社会成长,是否具有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这对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社会转型带来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对文化观念认识经历了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末,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政治,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文化是被当做事业对待,靠钱来养活,是政府办文化;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种理念基础之上,政府文化部门和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近年来积极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努力促成文化体制变化,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体制架构。第三,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产品由国家的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单位提供。随着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多樣化,由单一的主体来提供文化产品的方式便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篇六: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一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服务设施,提高全社会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享受度,但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着服务单一性的问题,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面落后,其覆盖人群范围窄,惠及群体较少,从而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从地域的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异性,同时在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从城乡结构来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于城镇地区,同时农村已有的体系缺乏足够的运行保障,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政策法规缺乏刚性支撑系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为了保障人们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维护人们的基本人权,而进行的一种公共服务的建设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公平性,每个公民享受文化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隶属于政府部门领导,服务体系的范围和标准与政府有直接关系。但是当前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刚性支撑系统,从而造成公共服务建设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部

      分地区的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缺失,文化教育等工作难以开展,从而造成了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此外,由于政策的缺失,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过大的现象。

      (三)融资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并加大了其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预算,但是资金预算的增长速度依然远低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建设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公共文化建设的矛盾将长时期存在。公共文化建设应当鼓励当地企业的参与,但是政府主导的体制限制了融资渠道,民间资本很难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融资渠道不畅造成体系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升级,当前很多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机构设施落后,服务能力逐渐减弱,在农村经济落后的地区,文化设施处于真空地带,民俗文化服务功能很少,因此造成了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流失和灭绝。

      (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同时人才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团队的工作能力也难以满足文化服务需求的发展要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广播电视等不能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工作模式的转变,陈旧落后的设备和服务方式造成服务水平落后。再者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偏低,行政人员比例过高,甚至很多文化机构严重依赖志愿者的参与,专业工作人

      才匮乏影响了体系的建设水平。例如,在民俗文化浓厚的城市中,应当加强对特色民俗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但是专业服务人才的缺乏造成搜集整理工作开展较难,优秀的民俗文化开发效率低下。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运行机制,实现体系建设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健全运行机制,给予社会力量均等化的建设权利,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建设部门的建设任务,制定长期的规划方案,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稳步增长,避免决策者的意愿左右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再者要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模式,当前文化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也应当顺应发展,实现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保持文化服务和时代创新的吻合,形成时代烙印明显、文化传承感突出的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继承区域内的民俗文化传统,升华当地的特色优秀文化,打造优良的文化品牌。

      (二)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差距,实现公共文化的全社会覆盖,尊重全体人员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体系建设要遵循群众化的原则,让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实质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带动整体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再者要重视城乡发展的差异性,政府在主导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适当进行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侧重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文化服务建设,保证广大农村人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资金投入,逐步扭转东西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异性,政府可以给予投资西部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企业,以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落后地区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三)扩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支撑

      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来看,资金的匮乏是制约建设推进的瓶颈之一。以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为例,国家提供的免费开放政策在广大农村还远远不够,乡镇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任务过重。因此国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固的投入机制,保证建设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要扩展融资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民间资本进行文化服务建设的机会,鼓励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建设中来,并根据企业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进行税收政策的优惠,形成当地企业和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推进的局面。

      (四)创新人才机制,实现资源整合

      创新人才机制是优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文化服务部门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转变其人才引入机制,注重优秀文化人才的引进,如文化名人、文化爱好者等,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落后的地区,要发挥业余爱好团队的作用,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队伍。再者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发挥群众的艺术才智,打造具有地区色彩的文化品牌,形成大品牌带动小品牌发展、小品牌逐渐壮大的发展局面,从而带动

      整个区域内文化服务工作的发展。科学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持文化资源整合工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通过科学的引导来维持文化活动的开展热潮,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参与性。

      (五)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文化馆建设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的建设工作,增加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同时各个文化馆要发挥其组织优势,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本地区的文化氛围。再者文化馆要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形成民俗文化理论体系。此外,城乡文化馆(站)之间要保持信息交流,城市文化馆要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把先进的服务经验传播到农村文化馆(站)中,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发展,形成全民共享文化服务的工作局面。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运行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建设差距,同时扩展资金渠道,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文化馆建设为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作者:张艳奎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文化馆

    相关热词搜索: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体系建设现状我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