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202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202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11 13:3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 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 (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______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

    (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

    (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3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0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温儒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