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育整顿 > 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时间:2023-02-24 10:4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郭逸斐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呼唤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作为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教学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出现的法律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的法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倾向,作为法律人必备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018 年,教育部实施法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将“法律职业伦理”明确为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 门必修课之一,要求高校的法学专业必须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有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提高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素养。本文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现状进行系统性反思,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以期对我国高校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建议。

    建设法治中国,要求法律职业从业者在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人文关怀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上还存在的显著短板,难以满足法治人才“德法兼修”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深刻理解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和重要性,充分发挥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

    (一)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从业者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是法律职业从业者的一门必修课。法律职业从业者在面临伦理道德困境时,法律职业伦理可以为其提供一种具有确定性的指引规范。[1]法律人应当在实践中践行法律职业伦理中包含的公平、正义等理念。具体而言,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律职业从业者在履职时需要遵从的心理意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2]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即包括所有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内的全体法律职业从业者都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
    另一方面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按职业区分要遵守的伦理规范,如法官、律师需要遵守的更为细化的伦理规范。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相伴而生,中国古代要求“明德慎罚、中正执法”“赏当其功、罚当其罪”,就是要求公正执法的同时,将德行作为官员任用的重要条件,而古希腊的柏拉图、西塞罗也认为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这些都丰富了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奠定了法律职业伦理形成和教学的思想基础。

    (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指导功能、教化功能和强制功能。首先,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指导功能。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后果,采取明示的方式告知公民可做与不可做的边界。通过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可以规范法律人在从业过程中的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职业伦理的规范性规定,就是法律人必须遵守的责任和义务,对法律职业从业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其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教化功能。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如利用自己懂法律的优势,去钻法律的空子,法学知识反而成为其规避风险、徇私枉法的工具。因此,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有助于提升法律人的思想境界,对于法律人提高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定程度上督促法律人严格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强制功能。法律职业伦理还受到有形法律的制约,将诚信、平等等精神纳入法律规则,使之成为必须遵守的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基本道德准则》为法律职业从业者提供了行为规范,具有强制力,要求法律职业从业者必须学习和遵守,如果违背相关的行为规范,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实现法学教育的价值。法律职业伦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伦理基础,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伦理紧密结合,高校培养的法治人才首先应当具有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有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法治信仰,了解法律职业的神圣使命,自觉做法治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其次,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法律职业从业者的道德水平。[3]我国对于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求“德法兼修、德才兼备”,法律职业伦理集中体现了对我国法治人才的基本职业伦理要求,是法律职业从业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4]在我国的法治人才培养中,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并且需要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作为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塑造了未来法律职业从业者的法治信仰和灵魂。作为青年群体,法学专业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需要经过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今后才能在大是大非上坚守道德底线。最后,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预防司法腐败。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缺位,培养出的学生容易动摇立场,失去底线,组成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队伍就有可能会破坏司法秩序,滋生司法腐败。健全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的法制队伍,维护法治体系的正常运转,反之法律职业从业者如果失去了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标准,所具有的知识就将会对社会造成明显伤害。[5]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人的职业伦理状况深刻影响着司法实践,高校重视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才能为法治中国建设输送可靠的人才。

    一位优秀的法治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立法、司法等领域急需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法学专业迅速扩招,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类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法学专业,庞大的规模使得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存在明显差别,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校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高校当前的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并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且考察方式较为单一,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从培养法学人才的角度来看,过往长期一段时间法治人才的缺乏,要求高校“快出人才”,而随着我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法律职业从业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在就业压力的促使下,高校的教育思想偏向功利,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法学专业学生都将时间投入各部门法的理论学习中去,忽视了内涵式发展。法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法学人才的培育应当是知识与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结合的过程,现实中往往对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进行强调,却忽略了高校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校期间对于法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成为评价学生表现的标准,法律职业伦理往往因不具有显而易见的“实际价值”而不被重视,大多数高校将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寄希望于考试或者提交结课报告,法学专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热情,缺乏交流和探讨,具有明显缺陷。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位

    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并非所有法律人都能完全践行法律职业伦理,在现实中时常存在有悖于法律职业伦理的法律执业活动,出现了一系列违背法律职业伦理要求的事件,相关人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侧面反映出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无法满足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需求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位,容易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教学中重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以考试分数作为各部门法的判定标准,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多以考试评分的方式进行,而在职的法律职业从业者重视从业技能的提升,往往忽视对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法治人才相比于法律人才,更突出动态的“治理”,强调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当前的高校法学专业多以“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但内容较为机械化,无法满足当前法治建设中出现的新变化,传统的法学教育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忽略了法治思维的培养。法律职业伦理是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养成的,从而指导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本质上是将法律职业伦理内化于心,而非简单地掌握理论知识。

    (三)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首先,法律职业伦理相关课程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当前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专门研究该学科的专家学者,使得研究缺乏深度,多数研究都是站在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的角度进行,或基于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在内的法律职业从业者整体进行研究,而对于高校法科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较为薄弱,没有理论作为先导,使得高校对于法科生的职业伦理教学缺乏系统性。薄弱的教学基础也导致许多高校对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其他部门法课程一同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单纯以期末卷面分作为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水平的判断,这种单一性考核标准不利于法学专业学生职业伦理的培养,忽略了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法律职业伦理中的过程性评价。

    (四)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没有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队伍,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学生,当前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已经成为制约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学习的一个瓶颈。我国大多数高校缺少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专业教师,各大高校对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安排往往是让其他部门法教师在自己的主讲领域外为学生简单讲解,少数学校让法理学和行政教师客串,缺乏专任教师而导致课程的内容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其余学科的教师较少传播法律职业伦理的观念,仅聚焦主讲学科的领域。当前许多高校对于科研学术伦理提高了重视程度,但很少将目光投射到法律职业伦理这类职业性的伦理教学中来。

    高校作为法治人才的摇篮,培养的是未来建设法治中国的建设者。高校应当在立德树人的旗帜下,采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投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实现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素质,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的目标。

    (一)明确培养目标,适应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一种基础的、长远的教育,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应当贯穿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始终。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紧迫性,高校应当将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作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目标和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并在师生中形成共识,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开展培养工作。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核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当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渗透进日常法律知识的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使之适应时代的需求。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将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环节囊括进来,避免简单强调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职业伦理要求,另外可以注重挖掘各部门法中包含的法律职业伦理精神,使之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产生良性互动,如在民法教学中强调公序良俗原则;
    在程序法教学中强调程序正义;
    在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中强调团结协作和职业操守。

    (二)提高财政投入,融入实践教学

    法学作为一门突出实践性的学科,要结合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校应当投入专项资金丰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教学资源,鼓励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内的职业共同体参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同时为法学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法治实践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开展与实务部门的合作,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实践基地,与有关部门签订协议,满足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多元化培养的需求。在教学时,应当根据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特点,突出实践和应用型教学方式,避免机械式学习。在考核方面,要突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特点,避免仅以普通部门法的考核标准来衡量专业成绩,不简单套用普通部门法的考试模式,建立更符合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并不是和其他部门法相割裂的,而是其余部门法的延伸。[7]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感受其中蕴含的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法律职业伦理的价值,在矛盾和冲突中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职业伦理观念,增强正义感。其次可以融入实践教学,通过要求学生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如设置法庭观摩的课程,通过完整的庭审流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结合自己的所学理论知识作出价值判断,记录感受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观。

    (三)实行多元评价,提高教学实效

    要以科学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目的的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和传统的通识型法学理论知识教育存在区别,在考核中应当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的考核方式,摒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和结课论文的考核形式,因为法治人才不在于能背诵多少理论知识,关键在于能否将知识正确运用,公正地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8]开放性的案例分析和考察实践能力的方式更有助于法律职业伦理观念的培养,符合教学中的实际状况。首先,应当强化对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淡化功利性的考核体系。法律职业伦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仅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就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素养下定论有欠妥当。与此相对,也应当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学习成效进行动态考核,降低试卷卷面成绩所占的比重,增加实践和情景式考核的比重,如课堂讨论、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情景剧等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反应与选择对学生进行打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其次,在设置法律职业伦理试卷试题时可采取开放式考试模式,不设置标准答案,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着重启发学生。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更应当使得学生能将法律职业伦理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突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成效。

    (四)扩充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

    优秀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师队伍是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关键,高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要求师资团队具有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但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师资结构难以满足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的需求。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需要扩大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大专职教师的选拔力度,聘请专业的教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非专任教师也应当重视法律职业伦理,可以将自己专长的领域与之结合,站在法律职业伦理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此类法律现象。其次,可以聘请优秀实务人员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优秀实务人员协同授课的模式,如引进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实务人员参与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突出法治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特点,实务课程进课堂,鲜活的案例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分享处理案件时的经验和感悟,还能将抽象的职业伦理规范具象化,避免纸上谈兵,对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伦理道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法律职业伦理也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丰富了公民的基本伦理道德内涵,也为中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注入了法治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法律职业伦理更成了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对新时代的法律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高校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更需要法律人坚持法律职业伦理,德法兼修,以专业知识和高尚品格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伦理法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科学与社会(2021年4期)2022-01-19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大学书法(2021年5期)2021-11-04大数据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如何提升法学专业就业率数码世界(2020年4期)2020-11-25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探讨*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2期)2019-12-24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2期)2018-08-27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伦理法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