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锻炼锻炼 赵树理【品读赵树理《“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 赵树理【品读赵树理《“锻炼锻炼”》】

    时间:2019-01-30 05:42: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赵树理40年代的通俗乡土小说在当时代表着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并深受农民所欢迎。而在以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主要地位的五六十年代,他也同样创作了一部分优秀的小说作品。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作为赵树理50年代的作品之一,仍旧取材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乡村生活,其中蕴含着呼之欲出的底层生活气息,是这一时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的代表之作。
       一、幽默的小说风格
       《“锻炼锻炼”》作为一篇幽默风格极其浓郁的小说,首先表现在它赋予了剧中人物的喜剧性格。小说充分利用人物的有趣对话和活泼风趣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喜剧性格。赵树理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他所塑造的形象也都是生活在这一阶层的小人物,由于对这些小人物极度的熟悉,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探囊取物。尤其是在刻画喜剧人物上,即使都具有戏剧性格,有些话也只能由这一个说出,而不能由另一个说出。这些在《“锻炼锻炼”》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小说中“小腿疼”因为“大字报”事件跑到农业社找副主任杨小四说理,杨小四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主任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他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了下来,不过嘴还不软。杨小四非常了解“小腿疼”的性格,赵树理更是“熟悉”她的性格,短短几句话,就把“小腿疼”这个自私自利、欺软怕硬的农村落后妇女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而小说里另一个喜剧形象“吃不饱”则又有一番模样。当村民们在开社员大会的时候,“吃不饱”开始在“小腿疼”耳边嚼舌头:“大婶!咱们可不要管他那什么纪律!咱们叫上几个人天不明就走,赶他们到地,咱们就能弄他好几斤!她们到南边池集合,咱们到村北杏树底去,谁也碰不上谁。拾东西谁也不能不偷,她们一偷,就不敢去告咱们的状了!”一个是欺软怕硬,一个是挑拨离间,在喜剧性格的表现上各有各的不同,她们所说的话自然也各具特色。
       二、浓厚的地方性语言
       著名作家汪曾祺评价赵树理说:“据语言学家称,赵树理的语言是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盖过鲁迅。那小说是山西味很醇的普通话……”。 赵树理的文学语言,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更准确地说是以山西晋城市地区农民的口语为基础的。这是一种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它以朴素、晓畅、明快、风趣、幽默等为特色,是合乎全民族的、规范的、雅俗共赏的文学语言,也是文学创作中最为推崇的“性格化”的语言。
       赵树理在描写 “小腿疼”与“吃不饱”两个妇女时,还运用了平易、轻松、风趣的语言,把她们的落后自私之处刻画得非常深刻。小说中有一段对“小腿疼”腿疼毛病的描写:“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她的丈夫死后儿子还小的时候有好几年没有疼,一给孩子娶过媳妇就又疼起来。”简单朴素的对比写法,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细细品读之下,读者不免哑然失笑,其贬褒之义显而易见。在描写“吃不饱”上作者也运用了同样的写法:“在吃饭方面她自己是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对张信她做什么张信吃什么;同样,在穿衣方面,她自己是想穿什么买什么,对张信自然又是她买什么张信穿什么”。一段简单的语言,她们好吃懒做、损人利己的思想,以及连对亲人都刻薄不已的行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脉络清晰的叙述技巧,使这两个妇女的形象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可以这么说,赵树理无论是在描情绘景,还是在写人传神,都使用群众听得懂,听得惯的语言,具有淳朴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中庸式的“中间人物”
       在60年代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思想贯彻到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确立了文学表现的意识形态框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在这个框架之外的文学叙述被斥为“修正主义”,应该受到批判。而当时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所提出的,赵树理、西戎等作家所采用的“中间人物论”自然也受到了批判。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就是这样,他不塑造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因此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更没有写正反人物之间的斗争。这样的小说人物形象具有邵荃麟所谓“中间人物”的特征,有评论者称之为“不好不坏、亦正亦邪、中不溜儿得芸芸众生”。小说中有“小腿疼”、“吃不饱”这样的落后妇女,也有村主任王聚海这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干部,他主张“和事不表里”,只求得“了事”就算,是个“和稀泥”的人,而对于不按照他这一套办事的就认为应该“锻炼锻炼”。这些人物与社会主义运动是不一致的,他们既不革命也不反动,真正是中间人物。《“锻炼锻炼”》中的人物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中这种不以阶级性为基础的对人的展示方式恰是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当时,这是不被认可的反映方式,客观上起着与阶级斗争主旋律对抗的作用。最终赵树理和“中间人物论”一起受到批判,并被迫害致死,也是阶级斗争历史语境中的应有之义。
       四、结论
       《“锻炼锻炼”》运用幽默风趣的小说风格和浓厚的地方性语言,刻画出了一批形象生动的农村“中间人物”。然而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而言,赵树理后期的作品明显受到了当时阶级斗争等政治问题的局限,带有了教诲青年一代的说教式意味,比之前期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略有不如。就像孙犁在《谈赵树理》中对他作品的所做的评价:“多少失去了当年青春泼辣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范宇鑫、许 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2班;刘 晨,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1班。)

    相关热词搜索:锻炼赵树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